古代詩歌,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的文化遺產。為了更好地傳承這份遺產,語文教材的編寫者們將其編入義務教育及高中的語文課本,并在高考語文試卷中設置了6分的古詩文背誦試題和11分的詩歌鑒賞試題。
由于年代久遠,表達特殊,古詩文鑒賞試題成為高考語文試卷中的難點,是容易失分和產生差距的試題。這就從某那種意義上給人這樣的感覺:得詩歌鑒賞者得語文。這也促使廣大語文教師不斷思索怎樣進行詩歌教學,才能讓學生學得更好,答得更準。
在批閱學生的試卷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答有關詩歌鑒賞的試題時,學生從閱讀理解到術語使用再到答題技巧上存在許多問題。在做了大量調查后,我們發(fā)現(xiàn),對于學生而言,答詩歌鑒賞題,最有難度的地方是沒有讀懂詩歌,這使得所謂賞析成了猜測,還談何使用術語和技巧?。?/p>
這就給我們以這樣的啟示:一方面,作為各級各類語文考試的出題者,在出詩歌鑒賞試題時,選題應該慎之又慎。當然不能出太簡單的題目,這樣就喪失了考試的意義,但也不能出過于隱晦的試題,讓學生跌倒在閱讀的門檻上,還談什么賞析呢。而且,這種閱讀的挫敗感,久而久之,會讓學生對古代詩歌望而生畏,從而敬而遠之。這對于古詩詞的傳承相當不利;另一方面,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在平時的詩歌教學中,教會學生閱讀古代詩歌這種特殊的文言文。
要盡可能準確的讀懂一首詩歌,首先要讀懂詩歌的四種語言:
一、對于借景抒情詩而言,要讀懂詩歌的意象語言。所謂意象,就是詩人在詩歌中用來表達情感的景物。在詩歌中,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從來都是為了抒情,如果我們能準確地把握意象的含義,就能據(jù)此了解詩人或喜或悲的心情。在詩歌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有許多意象已有了較為固定明確的含義:如“月亮”這一意象,在古代詩歌中詩人往往根據(jù)它的陰晴圓缺表達“思鄉(xiāng)、 思親,人生的圓滿、缺憾,邊愁”等情感,李白舉頭望月,低頭思鄉(xiāng);蘇軾感慨“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張若虛則從宇宙歷史的角度質疑“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水”則用來表現(xiàn)時光的流逝 、歲月的短暫 、綿長的愁苦。也正因如此,才有了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才有了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和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注意歸納整理和記憶。
二、對于托物言志詩而言,要讀懂詩歌的象征語言。托物言志詩往往借助吟詠某一事物來抒發(fā)詩人的情感。這就使得詩中被吟詠之物具有了象征意義。毛澤東主席和南宋詩人陸游都曾吟詠過梅花,雖然他們筆下的梅花各具特色,但其引領眾芳,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凌寒不屈的頑強、高潔脫俗的風骨、不同流合污的心志卻是一樣的;駱賓王、虞世南、李商隱都曾詠過蟬,雖然他們筆下的蟬命運不同,但卻無一例外地表現(xiàn)了詩人品行的高潔。“丁香“更是詩人偏愛的花朵,古有李璟“丁香空結雨中愁”,今有戴望舒“丁香一樣的姑娘”。
三、為了更好地把握詩歌的情感,除了努力把握詩歌中的意象語言和象征語言之外,我們還要捕捉那些直接表達詩人情感的語言,從而更好地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如杜甫詩句中“萬里悲秋常作客”的“悲”、“漫卷詩書喜欲狂”的“喜”都直接抒發(fā)了詩人的情感,在抒情方式上是直抒胸臆。
四、關注詩歌中一些有特殊含義的詞語。
在詩歌漫長的發(fā)展過程,有些詞語、句子、事件有了固定的含義,為了更好地讀懂詩歌,我們也須做必要的了解。比如南宋詞人姜夔在其《揚州慢》的小序中談到“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那什么是“黍離之悲“呢,它源于《詩經·王風·黍離》。舊說周平王東遷以后,周大夫經過西周古都,悲嘆宮廷宗廟毀壞,長滿禾黍,就作了《黍離》這首詩寄托悲思。后世遂以“黍離”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國之悲。再如李商隱詩云:“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扒帏B”在此已成為傳書的信使。而這來自一個傳說。傳說西王母有三青鳥,一只選遣為信使,前來給漢武帝報信,另外兩只隨西王母而來,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吳鉤”泛指寶刀、利劍。例如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蓖ㄟ^看吳鉤,拍欄桿,表達了自己意欲報效祖國,建功立業(yè),而又無人領會的失意情懷。
要盡可能準確的讀懂詩歌,還要了解詩歌語言的特殊性。
一、古代詩歌雖屬于文言文,但它又不同于一般文言散文。因為它的語言是高度凝練的,所以我們在閱讀古代詩歌時,要融入我們的聯(lián)想和想象,對其省略的內容作必要的補充和充分的想象。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詩人將它高度濃縮為二十個字,至少省略了兩個問句,而我們閱讀時,應將這省略的兩問補出來方能更好地理解詩歌——好的閱讀者,能通過自己的閱讀將一首短詩變成一篇散文。
二、古代詩歌,或為了強調,或為了符合對偶、平仄、押韻的需要,常常會用倒裝句。在閱讀時我們要將其調整為正常語序,否則,就不能準確理解文意。如晚唐詩人韓偓《惜花》的首聯(lián)為“皺白離情高處切, 膩紅愁態(tài)靜中深”,要想準確的理解其含義,就應將其順序調整為“高處皺白離情切,靜中膩紅愁態(tài)深”,再如杜甫“香稻啄馀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中,應將“香稻”與“鸚鵡”互換,“碧梧”與“鳳凰”互換,方可解釋得通。
三、注意互文手法的運用。
古代詩文中常常用到互文。它是古漢語中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即互文見義,是指在有意思相對或相關的文句里,前后兩句詞語互相呼應,互相交錯,意義上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使文句更加整齊和諧、更加精煉的一種修辭手法。閱讀詩歌時,如果不能準確的感知這種修辭,就無法準確理解詩歌內容。如“煙籠寒水月籠沙”“秦時明月漢時關”“主人下馬客在船”這些詩句都用到了互文,如果不了解互文修辭的特點,翻譯這些詩句就會鬧出笑話。
本質上,詩歌閱讀屬于文言文閱讀,讀懂它,需要具備基本的文言文知識,實際上,詩歌的閱讀又高于文言文的閱讀,他需要讀者調動自己的聯(lián)想、想象能力,還需要掌握一些閱讀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大量的閱讀來獲得一種感受能力。從現(xiàn)實主義的《詩經》到浪漫主義的《離騷》,從漢樂府到古詩十九,從唐詩、到宋詞再到元曲,古人給我們留下了詩歌的海洋,讓我們暢游其間,感受古代詩歌千姿百態(tài)的美——“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作者單位:內蒙古滿洲里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