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
這一愛人助人的理念從上海兒童醫(yī)學中心誕生以來,便刻在了他們的基因中。
“我在醫(yī)院里住了很久了,我很想去上學……”
“我家小孩好不容易骨髓配上型,路上那么遠運過來,我們也比較擔心……”
“小朋友當時暈倒的時候,我們都很緊張,驚慌失措,如果早點知道一些急救知識就好了……”
“我家寶寶在ICU里已經住了幾天了,我特別想他,如果里面的護士姐姐們可以拍一點他的照片或者小視頻給我看的話,我會覺得特別的安心……”
兒童醫(yī)學中心心胸外科呼吸治療小組,在診療之外教會家長護理技能。
“孩子開了那么大的刀,還用上了呼吸機,重癥監(jiān)護室轉出來后,我們不知道怎么照顧他……”
剛剛過去的12月5日是國際志愿者日,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yī)學中心主辦的“天使展翅,愛暖人間暨2017國際志愿者日兒中心大型志愿服務展示交流會”活動上,一則充滿溫情的小視頻記錄了小病人和家屬的心愿。
上海兒童醫(yī)學中心黨委副書記、副院長、上海市醫(yī)學會醫(yī)務社會工作學??品謺魅挝瘑T季慶英介紹,此次兒中心醫(yī)務社工將“影像發(fā)聲”運用于醫(yī)院志愿服務中,真實記錄和呈現患者和家屬的日常生活,能使志愿者資源更精準地運用到需求中。
其實,日常的治療工作之外,兒中心的醫(yī)護人員平常就愛管管“閑事兒”,為院里院外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季慶英表示,這一愛人助人的理念從上海兒童醫(yī)學中心誕生以來,便刻在了他們的基因中。
為白血病童提供護髓幫助的血液腫瘤科“陽光護髓隊”;對象已從醫(yī)院擴大到社會的PICU“托起生命的希望”急救培訓;致力于提高病童生活質量的CICU呼吸治療組;伴讀計劃、陽光小屋、藝術在醫(yī)院、兒童健康節(jié)、安全周……一項項公益志愿項目,讓兒童醫(yī)學中心變成了一個充滿愛與關懷的地方。季慶英表示,兒中心所開展的志愿活動,看上去雖然是一個個零碎的項目,但每一個項目都經過對病患及家屬的需求調研和評估, “我們能想到的,我們都去做了”。
上海兒童醫(yī)學中心的血液腫瘤科在上海乃至全國都赫赫有名,除了醫(yī)生精湛的醫(yī)術之外,這里還有一支由醫(yī)護人員自發(fā)組成的“陽光護髓隊”,十多年來穿梭在全國20多個骨髓庫、醫(yī)院,憑借著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一路上應對各類難題,為五百多位孩子帶回了珍貴的“生命種子”。
骨髓移植,也就是造血干細胞移植,對于許多人來說是一個遙遠的詞匯,前段時間熱播的《急診科醫(yī)生》里,江珊扮演的劉慧敏醫(yī)生,就為患有白血病的女兒捐獻了骨髓。近年來,白血病、腫瘤、部分免疫缺陷等通過藥物無法治愈的疾病逐漸在骨髓移植上看到了希望。但同時,骨髓從捐獻人到受贈者中間的這段路程,也成為了許多家長擔心的地方。血液腫瘤科護士長周芬向記者介紹, “因為護髓不是簡單的快遞,它需要運送人員具備一定的醫(yī)學知識。首先,它不能經安檢X光機照射,必須向機場方面申請走“綠色通道”;其次,運送過程中必須保存在0℃至4℃的冰桶環(huán)境中,不然造血干細胞很容易“失去活性”?!北е囈辉嚨男膽B(tài),科里當時向醫(yī)護人員發(fā)出了護髓號召,沒想到,報名非常踴躍。
陽光護髓隊40多位常駐志愿者和臨時流動志愿者,時刻待命傳遞“生命的種子”。
2005年,隨著血液腫瘤科移植專業(yè)的迅猛發(fā)展,僅僅由醫(yī)護人員組成的護髓小隊人手捉襟見肘,于是,護髓小隊擴充人員,又吸納了越來越多的文職人員,成立了“陽光護髓隊”?!艾F在,除了醫(yī)院常駐的40多位護髓志愿者之外,還有不少臨時的流動志愿者?!敝芊冶硎?。
“陽光護髓隊”有一位配型與護髓任務的協調人田君,大家都親切地稱她為田媽,每次有新的志愿者出門執(zhí)行任務,她都會不厭其煩地把護送骨髓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囑咐給他們,志愿者中大部分都是女孩子,因此田媽還特別強調到了陌生城市的安全性。
“我們手中捧著的是生命的種子,人在種子在!”這是陽光護髓隊隊員心中的最強口號。但在護送骨髓的路上,隊員們也會遇到各種困難。尤其是早期的護髓志愿者,由于經驗不夠,還曾遇到過黑車、繞路等等問題。“因為護髓的費用是病患家長出資的,因此我們能省則省,如果能坐火車就不坐飛機,能坐地鐵的話就不打車?!敝芊艺f。多年經驗積累之后,老志愿者們在田媽的引領下總結了一套“護髓攻略”,這樣后來的志愿者再去的時候,就可以根據攻略盡快取到骨髓,少走彎路少花錢。
護髓路上,最讓志愿者感到害怕的就是飛機晚點。周芬到現在還記得,有一次任務是到香港機場接來自臺灣的骨髓,志愿者原本計劃晚上6點把骨髓帶回醫(yī)院,患兒的移植前準備也按這個時間有序進行,卻臨時接到了臺灣的飛機因為臺風無法正常起飛的消息,志愿者立刻與對方聯系并將情況匯報給了醫(yī)院。隨后就是8個多小時的漫長等待,志愿者心里都是救命的骨髓,在接到遲來的骨髓之后,志愿者緊緊抱著不肯撒手,直到安全送到兒中心交接,那個時候已經是黎明時分?!叭绻硬坏焦撬?,這位志愿者說她都不想回來了。”周芬回憶道,而骨髓一到,志愿者就因為低血糖暈倒在了醫(yī)院里。
這樣的護髓故事還有很多很多,“每一次護髓,對志愿者來說,都是一次對生命的感悟?!敝芊腋锌卣f。
今年的10月、11月,如果你乘坐過上海地鐵6號線,相信你一定還記得經過上海兒童醫(yī)學中心站時所開展的“拯救生命 你也可以——5分鐘學習心肺復蘇項目”。這一項目是上海兒童醫(yī)學中心與全球兒童安全組織、地鐵6號線上海兒童醫(yī)學中心站攜手組織的公益培訓項目,兩個月間已經累計培訓了300余位地鐵乘客。
5分鐘學習簡易心肺復蘇,即單純胸外按壓式心肺復蘇,一共三個步驟:檢查反應;打120;按壓。季慶英向記者介紹道:心臟驟停發(fā)生時,如果未得到立即處理,患者將在幾分鐘內死亡。簡易心肺復蘇可以幫助患者身邊人,立即采取行動,挽救生命。
AHA認證的基礎生命支持主任導師、PICU護士長陸華表示, “在意外發(fā)生的最初幾分鐘里,專業(yè)救護人員往往無法立即到達?!币虼?,依靠“第一目擊者”在“急救黃金5分鐘”內對病人實施及時規(guī)范有效的初步救護,可以為醫(yī)生在接下來挽救病人的生命爭取時間。
數據顯示,心臟驟停4分鐘內實施搶救,其搶救成功率約50%;心臟驟停6分鐘內實施搶救,搶救成功率約10%;如超過6分鐘后再搶救,成功率僅為4%;超過10分鐘以上,即使再積極搶救,其搶救成功率也幾乎為0。
讓陸華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一個小女孩在卡車中休息,為了防止蚊蟲叮咬還點了一支蚊香,車窗四閉,慢慢地她就睡著了。當被家長敲窗救出之后,小女孩已經昏迷,家長憑著在電視上看來的急救動作模仿了幾下,送到醫(yī)院之后就被醫(yī)生成功地救活了?!半m然只是簡單的模仿,但是為挽救小女孩的生命搶到了時間?!标懭A對此深有感觸。由此,她們想到,如果家長不只是簡單的模仿,而是切切實實接受了正規(guī)的急救培訓,效果一定還會更好。
為了提高普通大眾及醫(yī)務人員的急救知識和技能,在意外發(fā)生的第一時間人們可以自救互救,提高意外傷害的搶救成功率,改善患者預后,自2014年開始,上海兒童醫(yī)學中心美國心臟協會(簡稱AHA)培訓中心的24名導師就發(fā)起了“托起生命的希望”志愿培訓項目,為幼兒園家長及老師、兒童照顧者、地鐵工作人員、漁民、郵輪船員、賽事保障人員、學生以及醫(yī)務人員上萬人次進行了培訓。而最近的一次,是到塘橋社區(qū)為100名中學生進行的“百人培訓”。
不過,陸華和她的團隊在推廣急救培訓的過程中,仍有遺憾?!半m然目前上海已經安裝了許多AED設備,但是使用率非常低,許多人不知道如何正確使用。”陸華說。AED設備是急救設備中的“傻瓜機”,是給普通人使用的公眾除顫儀器,日本急救醫(yī)療財團的《2010日本急救復蘇指南》顯示,在日本,由市民發(fā)現的心臟驟?;颊撸诩本汝爩嵭须姄舻那闆r下,一個月后的社會回歸率是17.9%,而由市民實行電擊的情況下是35.8%,是前者的兩倍。
對于陸華和她的團隊來說,普及急救知識,仍然任重道遠。
球球是雙胞胎姐妹中的小寶,與健康的姐姐不同,球球出生后就患有復雜性先天性心臟病,才一個多月時就進行了開胸手術。由于病情復雜,孩子又小,因此術后在重癥監(jiān)護室住了兩個多月。好不容易病情平穩(wěn)可以出院,家人卻犯了難,“孩子太小,又動了這么大的手術,我們不知道該怎么照顧他?!奔议L說。
球球家長的疑惑不是個例,兒中心心胸外科主治醫(yī)生朱麗敏介紹,因為復雜性先天性心臟病的病人術后可能出現肺部并發(fā)癥,術后病人的生活質量與家人的正確護理是分不開的。為了幫助更多家長掌握居家照護的技能,由朱麗敏、柳立平、龔霄雷、李春香為主要成員的醫(yī)護人員們發(fā)起了“與心共鳴、暢快呼吸”計劃,利用業(yè)余時間,義務為家長進行家庭呼吸照護的宣教和指導,提高家長參與認知度和參與有效性,促進患兒恢復,減少患兒在出院后由于呼吸道癥狀再次來院就診發(fā)生率。球球的媽媽正是在兒中心醫(yī)生護士的耐心鼓勵和指導下,從一開始什么都不會的新手,到現在完全能hold住球球的護理需求,哪怕之后球球又進行了四次手術,家長再也不會像新手那樣手忙腳亂了。
兒中心醫(yī)生們培訓幼兒學習急診技能。
“經過我們的培訓,許多家長已經成為了半個呼吸科康復師。”朱麗敏欣慰地說道。
為了提高小病人的生活質量,呼吸治療組成員柳立平還設計了一整套適合小嬰兒做的“呼吸操”,調動起家長的積極性,使小病人們能夠更快地恢復。
科室還經常出現一些利于病人的小發(fā)明、小創(chuàng)造,比如貼合呼吸機的奶嘴等,而除了科室里患兒的照護工作之外,呼吸治療組的成員除了培訓本科室本院的人員,培訓還輻射長三角地區(qū)的兄弟單位,讓更多人受惠。
在上海兒童醫(yī)學中心,還有一座灰色的不起眼小樓,兩層樓的20多個房間,是醫(yī)院從緊張的醫(yī)療用房中擠出來,專門留給來自全國各地福利院送來治病的孤兒周轉的地方,被這里的醫(yī)護人員溫暖地稱為——寶貝之家。
2012年,“寶貝之家”落成啟用,至今已經收治了1500多位患兒,絕大部分都身患重疾,在外科、骨科接受治療。寶貝之家主要靠志愿者和保育員阿姨運營管理,而他們大多數都缺乏專業(yè)的護理知識?!昂貌蝗菀淄瓿闪耸中g,如果護理跟不上,就太可惜了?!币虼耍瑢氊愔业墓ぷ魅藛T向醫(yī)院尋求指導和幫助。
為了給這些患病的孤兒更好的護理,由醫(yī)院外科、骨科20多名共產黨員醫(yī)生和護士組成的“愛之行”活動便應運而生。他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利用各自的休息時間,定期給寶貝之家的保育員阿姨上課培訓,耐心細致地講解疾病醫(yī)療護理的操作,宣教操作中重要的觀察要點及問題的基本應對措施。平時,“愛之行”項目的醫(yī)護人員也會對寶貝之家的患兒進行跟蹤隨訪,免去了孩子們專門來門診看病的不便。
在醫(yī)生護士們的幫助下,許多病童得到了規(guī)范、有效的救治,重新獲得了健康,“很多孩子治療后,現在已經變得和正常孩童無異?!眱褐行墓强聘敝魅吾t(yī)師張網林說。
“還有許多孩子在接受治療后,得到了好心人士的收養(yǎng),過上了幸福的家庭生活。”外科副主任醫(yī)師胡明補充道。不僅如此,“愛之行”項目的醫(yī)護人員還會給收養(yǎng)家庭提供專業(yè)的護理知識和說明,為他們接下去照顧孩子,提供堅實后盾。
醫(yī)療的溫度,通過這樣一批“愛管閑事”的醫(yī)護人員,體現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