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何冬保老師的表演藝術和教學理念具有“五大價值”,他用實際行動踐行“立足崗位做貢獻,創(chuàng)先爭優(yōu)當先鋒”,他不僅是表演藝術家,更是教育家。我們要學習何冬保先生“以德為先、熱心傳承”的精神,更好地發(fā)揚何冬保表演聲腔藝術流派,使花鼓戲非物質遺產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關鍵詞〕 何冬保 花鼓戲 表演藝術 教育
湖南花鼓戲,早已成為國家級“非遺”項目,今天我們紀念何冬保先生誕辰100周年,研究何老師的藝術表演和教育理念,目的就是“傳承”,而“傳承”必須要有具象載體,那就是師傅帶徒弟,老師教授學生。離開這2個具象,“傳”與“承”,那將是緣木求魚,失之根本。
今天回憶起何老師在學院(學校)的表演藝術和示范教學理念,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何冬?!拔宕髢r值”
(一)歷史價值
何冬保從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發(fā)起組織“勝利班”,其演出名揚洞庭湖。同年,在茅草街與荊河戲“松秀班”打擂臺,與常德漢劇打擂臺(鉆火圈)起,以《劉??抽浴啡?,開始享譽湖湘。1946年帶班進入長沙城,1947年與長沙藝人合組“長沙楚劇改進社”,后改為“新義楚劇團”并任團長。最后,在1948年自創(chuàng)“民眾劇院”,公演花鼓戲。開創(chuàng)了湖南花鼓戲進入城市劇場演出的先例,對湖南花鼓戲的發(fā)展及長沙花鼓戲西湖唱腔流派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貢獻。長沙解放前夕,在地下黨組織下率領劇團成員迎接解放軍進城。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新義楚劇團”改為“長沙市花鼓戲劇團”任團長。
因此,說何冬保老師是湖南花鼓戲奠基人,一點也不為過。
(二)開放性價值
1951年11月16日,何冬保老師任湖南省戲曲改進委員會常委,后任副主任。當年,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周揚來長沙調研,觀看了由何冬保改編并主演的傳統(tǒng)花鼓戲《劉??抽浴泛螅ㄗh將胡秀英的人物形象,從“男旦”改為“女旦”。何冬保老師立馬接受建議,把當年一個還沒有入行的,在舞臺邊“壓腿”玩耍的小姑娘肖重奎,起用排練主演胡秀英這個角色。并且,把“男旦”的半邊“花臉”半邊“狐貍臉”,改為美麗的“旦角”俊臉。使其在1952年11月16日,代表花鼓戲劇種,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何冬保老師飾演《劉??抽浴分械膭⒑?,最終榮獲劇目演出二等獎、演員表演三等獎的佳績。
當年獲得榮譽獎的是:梅蘭芳、周信芳、程硯秋、袁雪芬、常香玉、王瑤卿、蓋叫天。獲得演出二等獎的有18個,其中就有湖南花鼓戲《劉海砍樵》演出代表團。獲得演員一等獎的有34個,其中包括:李少春、馬連良、陳伯華、徐玉蘭、徐紹清、楊寶森、新鳳霞等。獲得演員獎二等獎的有41個,其中包括:王文娟、李萬春、陳劍霞、張君秋、彭俐儂等。獲得演員獎三等獎的有45個,其中包括:王銀柱、尹月樵、田林、朱秉謙、何冬保、楊福鵬、肖重奎等。獲得獎狀獎的有46個,其中包括:尚小云、姜妙香、郭蘭英等。由此可見其獲獎的含金量有多高。
(三)藝術價值
何冬保老師在課堂中傳教我們七七級花鼓戲劇科班級的全體學生時,常說:“氣是一把火,火上要加油?!爆F在我總結起來,就是人物的唱腔和戲白臺詞,其唱腔藝術發(fā)明了“氣顫音”,其行腔藝術講究“魚咬尾”貫口的運用。要點在:重字頭、壯腰肚、細收尾。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掉鏈。何冬保老師在表演藝術上,其風格接地氣;很好地把來自農間地頭的民間花鼓戲的樸實、粗夯、大氣、幽默、風趣的特點和特質,有機結合到人物角色形象中,從而形成了“何派”表演風格和獨特的湖南花鼓戲聲腔流派。
(四)科學性與藝術性結合的價值
人們常說:美麗的就是自然的,自然的就是科學的。何冬保老師表演自然,看似無程式,有時還“一順邊”表演。當年由于我們的年幼無知,還認為“好丑”,時不時充滿嘲笑。現在分析起來,何冬保老師本人首先學習的“行當”就是“小丑行當”;而正是這個“一順邊”的造型才成就了“這個”劉海哥的鮮明人物特性。其唱腔粗獷豪邁,通達的“氣顫音”特點,與“大自然是藝術的導師,藝術的靈感來源于自然”這種“師法自然”的規(guī)律,充分在何冬保老師身上得到印證;并把藝術特性與科學性有機結合起來,教學中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五)社會性價值
何冬保老師一生塑造了《劉??抽浴分械摹皠⒑!?,《扯蘿卜菜》中的“茄(瘸)把伢子”,《秋江》中的“艄翁”等等。人們只要說到湖南花鼓戲,首先想到的就是“劉?!边@個人物形象。可以說“劉?!本褪呛味?,何冬保就是“劉海哥”。更重要的是,何冬保老師把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場景,寫進了《劉海砍樵》戲文中。比如:他家住岳陽地區(qū)華容縣湖區(qū),由于生活的囧境,真實到“上無片瓦”,只能夠用“茅草”搭蓋屋頂,房頂的窟窿洞,真實到有“雞蛋”“鴨蛋”“鵝蛋”那么大一個個。大風一吹,“哦吙”一聲都可以把屋頂上的茅草瞬間吹跑。還比如:何冬保老師的父親37歲就離世了,何冬保老師的母親,早年因為思念親人哭瞎了眼睛。何冬保老師就真實地把這種現實生活寫進了《劉海砍樵》“十字調”中:“家不幸老爹爹早年散命”,“嘆老母眼失明無人侍奉”,因為,當年何冬保老師常年在外“跑江湖”無暇顧及家庭。這就是真實的何冬保與藝術中的何冬保。就像湖南人一提起湘劇,首先想起的就是彭俐儂。湖南人一提起花鼓戲,首先想起的就是何冬保。這種人們心中的劇種人物形象,不是比賽評比出來的,而是廣大老百姓傳唱出來的。
目前,統(tǒng)計何冬保老師錄音錄像出版發(fā)行的作品有:
1953年《劉海砍樵》,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多次再版;
1956年《劉海砍樵》(膠木唱片),由人民唱片廠出版發(fā)行;1957年《扯蘿卜菜》,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1年《洋煙調·采茶調》唱片,由中國唱片(成都唱片廠)出版發(fā)行;
1983年《中國戲曲藝術家唱腔選》湖南花鼓戲何冬保、肖重奎專集,由中國唱片公司出版發(fā)行。endprint
1981年中國藝術研究院錄制《劉海砍樵》全劇和《討學錢》《蔡坤山犁田》劇目。
《劉??抽浴芬阎瞥蒁VD在全國發(fā)行。
以上事例證明何冬保老師在社會上的認知度何其廣泛。
二、何冬保的精神特質
何冬保老師用實際行動踐行“立足崗位做貢獻,創(chuàng)先爭優(yōu)當先鋒”。藝校教學生活是我們學生晚輩人生的開始,自然很多事情記憶深刻,相信大家都一樣。
1.敬業(yè)精神。(“非遺”傳承。)
2.創(chuàng)造精神。(生活化的造型藝術化。)
3.學習精神。(他經常教育我們:藝術是大家的,重在神勢,要還藝于民。)
正于七七級花鼓戲學生代表,現任上海戲劇學院視覺傳媒學院副院長的劉志新博士在《恩師,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您留下的財富?》一文中評說的:第一,我們應注視著深邃的傳統(tǒng)藝術和歷史交融點;第二,傳承是傳統(tǒng)藝術發(fā)展的基礎和先決條件;第三,創(chuàng)新是對傳統(tǒng)藝術的發(fā)展和弘揚生命的所在。
以上幾點正吻合了何冬保老師扎根勞動生活的質樸藝術,他是湖南花鼓戲戲劇史上,致力于創(chuàng)新與藝術結合的大藝術家。表演與觀眾之間緊密聯系,表演和教學具有開放性。
對比當下,何冬保老師的藝術表演是活力四射的當代藝術,具有質樸接地氣的藝術形態(tài),與劉志新博士講的當今新視角多媒體藝術有相通之處。如:交互式體驗,其演藝觀念、演藝形態(tài)、演藝語匯,是傳統(tǒng)與現代一脈相通相承的。
三、何冬保不僅是表演藝術家,更是教育家
戲校是戲曲人才成長的搖籃,戲校的教學質量是戲曲人才質量的保證。談到戲曲人才的培養(yǎng),葉少蘭說:“人才是戲曲的生命與未來,戲曲人才培養(yǎng)的核心就是重視基礎教育?!弊T孝曾經言簡意賅地說:“戲曲人才問題的‘根兒就在戲校!”他認為戲校教學可以適當回歸傳統(tǒng)。
我院戲劇系從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教學實踐中,一直就是這么堅守過來的。何冬保老師在湖南藝術職業(yè)學院戲劇系教學實踐中,一直是教育的踐行者;以實踐“口傳心授”,一招一式“親傳授教”這一傳統(tǒng)教學法;真實地貫徹了湖湘家道以“德”為本,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一貫,家國一體,天下一人,世界一家的人文家訓思想,完全偶合了中國“儒學”之根基。在“文革”前后兩段的藝校教學階段中(1951年至1967年,1977年至1984年),開拓進取精神,才使得“何派”藝術生生不息、事業(yè)可久可大、藝術長青永葆!
不管時世變遷和生活怎樣艱辛,他始終保持積極樂觀,就像枯荷在自己見解中,并不是被人遺棄的、丑陋的。在凋零中,卻與眾不同地感受到了人生的力量。對每一位愛徒學生始終堅持著人的一輩子也從“小荷才露尖尖角”開始,戲曲學生培養(yǎng)成敗也如人生的某一階段。正是因為如此不同的看法和觀點,何冬保老師對戲曲藝術教育的感悟頗深。
曾記得1977年至1981年在藝校有幸?guī)煆暮卫蠋煂W習時,在1978年他與肖重珪、蔣建國、李亦敏老師一起為七七級花鼓科學生進行“開門戲”《小砍樵》教學,劇組同學多達八組。按照京劇業(yè)行規(guī)老輩藝術家的解釋,以劇組中劇目學習的角色大小和組數排名,來確定師兄弟輩分。他們分別是:1.王長紅和王奕,2.童衛(wèi)和嚴樂嬋,3.劉志新和邢險峰,4.歐陽駒里和黃卓,5.姚志高和劉湘娟,6.鄢正輝和鄭小溪,7.李文斌和何丹吉,8.彭堅和沈柳霞。(陳士爭當時學《盜草》,后來中間插入學習《小砍樵》。)所有同學都在學院老教學樓105梯型教室彩排演出了?;貞洰斈晖蹰L紅和王奕,作為第一組大弟子參演,《小砍樵》于1978年在湖南機械開關廠首演,并由記者采訪拍劇照。當時我不懂事不肯拍照,何冬保老師和梁熙和、蔣建國老師,批評我并逼著我接受采訪拍照。從這張照片可看出,我是噘著嘴拍的照片。還記得何冬保老師當年在教授唱腔課時,給我們講的一個真實故事。那是在1964年至1965年間,何老師為培養(yǎng)年輕學生,除親自傳授自己的拿手戲《秋江》外,還提攜學生馬青蘭,并親自帶著14歲的馬青蘭同臺合演《秋江》劇目。
通過這些真實事例可證實何冬保老師這種誨人不倦的精神,始終值得一直堅守在湖南花鼓戲教學事業(yè)的晚輩傳承者們學習,把這種優(yōu)良傳統(tǒng)一代代傳承下去。
今天我們研究何冬保老師的教育傳承理念,不僅僅是總結他一個人,更重要的是總結像何冬保、李鴻鈞、王命生、楊福生等這一輩老藝術家們的戲曲教育思想和理念,這是我院作為湖南花鼓戲傳承基地的歷史使命。我輩必須有所擔當,沒有扎實過硬的基本功就沒有戲曲藝術,就沒有創(chuàng)造和表現藝術的手段。要掌握好“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等四功五法,途徑只有一個:勤學苦練、尊師重道,速成和嫁接可出不了人才。今天我們的終極目的是要學習何冬保先生“以德為先、熱心傳承”的精神,學好“德”與“藝”,做好“傳”與“承”,使花鼓戲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絢麗的時代光彩;同時,要學習何冬保先生堅定的理想信念、真摯的為民情懷、執(zhí)著的藝術追求、高尚的職業(yè)操守,更好地發(fā)揚何冬保表演聲腔藝術流派在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中的獨特作用,不斷開創(chuàng)湖南文化強省建設的新局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