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小鋤
德才兼?zhèn)?,才好安邦定?/p>
◎蘇小鋤
南朝名將韋睿出身于關中地區(qū)的名門望族,先祖曾在西漢時擔任宰相。韋睿年輕時,其伯父就斷定他將來一定能為國家建功立業(yè)。韋睿的仕途起步于梁州(今陜西漢中),梁州是個富庶的地方,不少來此地當官的人都因為貪污腐敗而身敗名裂,韋睿卻能獨善其身,還贏得了良好的聲譽。
劉宋永光元年(465年),23歲的韋睿到雍州(今湖北襄陽)任職。沒過多久,雍州刺史就與別人一同起兵造反,韋??闯鲞@些人難成氣候,所以找了個借口外出任職,避免了一場災禍。
隨后的三十余年里,韋睿經(jīng)歷了劉宋、南齊兩個王朝,一直在各地為官,這段時間是他人生比較平淡的時期。真正屬于他的機會,在他57歲那年才出現(xiàn)。這一年是南齊永元元年(499年),朝廷里君主昏庸,朝政腐敗,南齊的統(tǒng)治岌岌可危。韋睿此時正擔任上庸(今屬湖北十堰)太守,他冷靜地觀察著天下大勢,胸有成竹地告訴別人,自己發(fā)現(xiàn)了一個能成就大業(yè)的人。
韋睿說的這個人,就是后來的梁武帝蕭衍。此時的蕭衍是南齊的雍州刺史,他早就看出天下必將大亂,一直在暗中做著準備。韋睿派自己的兩個兒子與蕭衍聯(lián)絡,為兩人的合作達成了共識。
永元二年,蕭衍的長兄在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被殺,蕭衍起兵反齊,韋睿立刻率領2000人前去會合。蕭衍見到韋睿很高興,認為有他這樣的人物相助,自己大事可成。經(jīng)過艱苦作戰(zhàn),蕭衍的軍隊終于在第二年打下了軍事重鎮(zhèn)郢州(今湖北武昌),韋睿一路出謀劃策,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攻下郢州后,蕭衍委任韋睿守衛(wèi)郢州,自己則帶兵攻打建康。郢州被圍困了整整一年,加上瘟疫流行,城中有數(shù)萬人喪生,大量的尸體無處掩埋,竟出現(xiàn)了床下躺死人、床上睡活人的慘況。韋睿帶人清理尸體,安撫百姓,把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條,使幸存的百姓漸漸安頓了下來。
當韋睿在后方忙碌時,蕭衍在前線勢如破竹,一路打進了建康城。公元502年,蕭衍建立梁朝,改派韋睿擔任守衛(wèi)邊境的要職。韋睿不負所托,多次擊退北魏的進犯。
天監(jiān)四年(505年),梁朝出兵北伐,韋睿率軍攻打北魏的小峴城(今屬安徽馬鞍山)。戰(zhàn)斗一開始并不順利,于是他輕裝上陣,到魏軍城防柵欄外巡視。這時,忽然有數(shù)百名魏軍出城布陣。梁軍將領都認為應該先回營穿上鎧甲再與之交戰(zhàn),韋睿卻認為這些人面對梁朝大軍還敢出城挑戰(zhàn),一定是守城士兵中的精銳,如果能趁他們立足未穩(wěn)將其殲滅,勢必會令守軍膽寒。眾將士還是猶豫不定,韋睿卻力排眾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揮兵出擊,魏軍果然戰(zhàn)敗,士氣大挫。韋睿趁勢加緊攻城,第二天夜里將城池攻克,啃下了這塊北伐道路上的硬骨頭。
隨后,大軍來不及休整,立刻向久攻不下的合肥城進發(fā)。韋睿在合肥四周考察山川地勢后,在淝水上筑堰,使戰(zhàn)船能夠開到城邊,梁軍的進攻力度頓時大為加強。魏軍在合肥城東西兩面分別筑了兩個小城,與合肥城互為掎角之勢,韋睿決定先攻打這兩座城池。不久,北魏援軍五萬人趕到,梁軍將士害怕抵擋不住,請韋睿奏請增兵。韋睿不為所動:“魏軍已經(jīng)殺到面前,此時請求援兵已是遠水解不了近渴。更何況梁軍增兵,魏軍也會增兵,局勢依然得不到改善。不如下定決心,奮力一戰(zhàn)?!苯?jīng)過一番激戰(zhàn),梁軍終于將魏軍擊敗。
但更壞的情況接踵而至。之前韋睿派人在岸邊加固淝水上的堤堰,魏軍將此處攻陷后,卻乘勝逼近韋睿所在地。有人勸韋睿退軍以避其鋒芒,他怒斥道:“軍敗將死,有進無退!”隨后命人將儀仗立在大堤下,表示自己決不后退半步。接著,身體羸弱的韋睿坐著小車率兵和魏軍展開殊死搏斗,終于將魏軍擊退。之后,韋睿率領梁軍筑壘守衛(wèi)堤堰,又建造了與合肥城墻一樣高的巨艦四面進攻,終于將合肥城攻破,俘虜魏軍一萬多人。入城之后,韋睿沒有私吞一分一毫的戰(zhàn)利品,而是全部拿來犒勞將士,令大家備受鼓舞。
合肥之戰(zhàn)中,韋睿除了表現(xiàn)出杰出的軍事才能和過人的英雄氣概,還日夜操勞地處理軍務,使部下心悅誠服。此外,他還十分善于團結眾人,使原本水火不容的將領能夠齊心協(xié)力并肩作戰(zhàn),這才有了最后的大勝。
攻下合肥后,梁軍也傷亡慘重,不得不班師休整。撤退的時候,韋睿坐著小車親自殿后,魏軍不敢逼近,梁軍得以全身而退。此戰(zhàn)過后,韋睿威名遠揚,北魏士兵聽到他的名字人人膽寒,稱他為“韋虎”。
第二年,北魏不甘心失敗,派大軍進攻梁朝,在鐘離(今屬安徽蚌埠)將梁軍包圍。一時間局勢十分危急,梁武帝派韋睿領兵救援,被圍困的梁軍這才轉危為安。
天監(jiān)七年,朝廷命韋睿增援被魏軍追擊的梁軍。韋睿抵達目的地后,立刻開始增高城墻,挖掘壕溝。有人笑他膽小,韋?;卮鹫f,將軍為了士兵的性命,有時候就是應該膽小一點兒。氣勢洶洶的魏軍聽說韋睿趕到,才停止了對梁軍的追擊。
天監(jiān)十四年,已經(jīng)73歲的韋睿終于衣錦還鄉(xiāng),擔任雍州刺史。
在人生的最后一個階段,韋睿收起沙場上殺伐決斷的氣勢,顯露出了富有人情味的一面。當年韋睿在家鄉(xiāng)起兵時,有個人曾哭著勸阻他,認為他此去兇多吉少。韋睿返回家鄉(xiāng)時,這人在路邊迎接,韋睿幽默地調侃道:“要是當初聽了你的話,現(xiàn)在我恐怕只有要飯回來了。”隨后還賞給那人十頭耕牛。家鄉(xiāng)70歲以上還未當官的士大夫,基本都被韋睿授予了榮譽縣令的官職,鄉(xiāng)親們對此都很感動。
次年,年老體衰的韋睿上表請求辭官,梁武帝未予批準,并重新征召他入京,授予他一個閑職以示優(yōu)待。韋睿在朝中謙恭待人,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很敬重他。
戎馬一生的韋睿在京城度過了一段難得的清閑時光,他在家督促兒孫們讀書,并與兒子討論經(jīng)史。韋睿就書中的問題提出的見解,常常讓兒子豁然開朗。
當時天下太平,梁武帝醉心佛教,天下人紛紛效仿,一時間崇佛風氣大盛。韋睿對佛法不感興趣,也不愿隨波逐流,始終與這種狂熱的潮流保持著距離。后來梁武帝因為崇佛而荒廢朝政,造成天下動蕩,證明了韋睿的遠見。
公元520年,78歲的韋睿在京城的家中病逝。他留下遺言,讓家人將自己簡樸地安葬。梁武帝親臨吊唁,哭得很悲痛,追贈他為車騎將軍。
韋睿作為一代名將,指揮軍隊,運籌帷幄,百戰(zhàn)百勝。他生活簡樸,為官清廉,品德上更是無可挑剔。功成名就之后,他依然能保持謙退的風范,更是難能可貴。韋睿的一生具有“古大臣遺風”,足可彪炳史冊,垂范后世。
編 輯/朱 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