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進艷,何昌邑
(1.喀什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新疆 喀什 844008;2.云南大學(xué)滇池學(xué)院 外國語學(xué)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近年來,不論是文學(xué)作品還是影視作品,其中的非洲元素色彩都漸趨濃厚。作為重要的后殖民代表作家——維·蘇·奈保爾(1932—) 當(dāng)然功不可沒,并于2010年推出最新力作《非洲的假面劇》,此書記錄了作者本人從2009年至2010年間在非洲烏干達、尼日利亞、加納等國家的游歷見聞。近現(xiàn)代以來,非洲不斷受到西方強勢文明的沖擊,非洲原始文明遭到極大破壞,非洲原本有很多古老、神秘的傳統(tǒng),但這一切都因殖民者的介入而受到打擾。原本沉寂的傳統(tǒng)文化、語言、宗教等都受到了殖民的影響而變得面目全非。樸實的本地人漸漸被邊緣化,雖身在自己的國度,卻行走在異域文化里,在夾縫里求生存,于是他們學(xué)會了運用“挪用”策略,挪用殖民者的語言文字、寫作方式以及思考和看待世界的方式等來確定自己的身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存在價值。
20世紀(jì)90年代,后殖民主義作為一股前衛(wèi)性和批判性的學(xué)術(shù)思潮開始從邊緣步入中心,先后出現(xiàn)了許多后殖民理論家如薩義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等,“挪用”就是巴巴后殖民批評中很重要的一個策略。“挪用”是“后殖民人民為了清晰有力地表達自己的社會和文化身份,而借用或者接管帝國文化的大多方面,比如語言、寫作形式、電影、戲劇、甚至是辯證思維模式,如理性主義,邏各斯中心主義和各種主要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傊?,在后殖民語境下,挪用指被殖民或者被統(tǒng)治的文化使用霸權(quán)話語體系里面的工具來抵抗殖民者對殖民地政治和文化的控制?!盵1]186-192本文正是運用后殖民理論中的“挪用”,對《非洲的假面劇》進行剖析,揭示了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的關(guān)系絕對不是完全的對立,而是處于某種模糊、不確定的狀態(tài)。
近年來,國內(nèi)學(xué)者對《非洲的假面劇》一書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分析評論。鐘曉晴從后殖民主義理論視角分析了《非洲的假面劇》中遭受殖民統(tǒng)治的人群主體感缺失、民族主導(dǎo)文化失落的現(xiàn)狀,并揭露了作者奈保爾潛藏的西方本位思想[2];吳莉莉則認(rèn)為奈保爾在《非洲的假面劇》中,不再像以前那么自信與偏激,他對于非洲傳統(tǒng)的神秘信仰,表現(xiàn)出了少有的寬容的默認(rèn),并相信那種古老神秘的信仰會永遠(yuǎn)地存在下去[3];杜蕓認(rèn)為奈保爾在《非洲的假面劇》中主要向讀者介紹了三種非洲傳統(tǒng)宗教,即萬物有靈論、祖先崇拜和巫術(shù)。通過對非洲宗教信仰的考察,奈保爾得出結(jié)論:如果非洲人一如既往地固守傳統(tǒng)宗教,不思進取,那么非洲就沒有未來[4]。研究者們在分析奈保爾的《非洲的假面劇》時,既有揭露作者對非洲文化表示出的認(rèn)可,又有對非洲文化的不認(rèn)同。處于第三世界的殖民地邊緣人,面對西方強勢文明,何去何從,他們陷入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精神文化困境,同時他們的信仰和文化身份也受到了動搖。
在烏干達首都坎帕拉,所有的基督教教派都能在這里找到,在過度擁擠的貧民區(qū),還有比較大眾的“再生基督教”組織[5]5。殖民者通過基督教來對被殖民者進行精神統(tǒng)治,于是基督教就成了殖民者開辟殖民道路、麻痹和欺騙被殖民者的工具。在馬凱雷雷大學(xué)教授文學(xué)的蘇珊,早就意識到自己從小到大信的是基督教,即使她知道傳統(tǒng)宗教的存在,就連她自己的名字也是猶太—基督教的名字。從這些來看,殖民者企圖運用基督教來統(tǒng)治被殖民者的陰謀得逞。蘇珊意識到她的名字也是殖民壓迫的一部分,讓人很不自在。蘇珊說:“別去和他們硬拼。我所接受的教育是,上帝是仁慈的,將把你從邪惡中拯救出來?!盵5]27在被殖民者眼中,殖民者給他們灌輸?shù)乃枷胧腔浇淌怯脕砭融H的、是來拯救他們的。因此,殖民者就可以自認(rèn)為是耶穌的化身、世界的拯救者,就可以為他們的統(tǒng)治找合理的借口。這樣就能將殖民擴張和殖民剝削正?;?,并將殖民地歷史置于一種文明進步的僵化的層級制中,同時將殖民地描寫為總是落后的、需要殖民者拯救的社會,從而為其殖民行徑正名[6]69。
在加納,理查蒙解釋基督教流行的原因時說到:“它是新事物,采取同化政策,就像象牙海岸的法國人那樣。但英國人采用的是間接手法。他們提供信仰又帶來教育,這樣就削弱了傳統(tǒng)宗教”[6]100。被殖民者對于基督教的到來束手無策,面對新的宗教的入侵,他們選擇了接受。于是就有了后面的論斷:“白人雖然壞,卻帶類了教化?!盵5]150被殖民者漸漸也學(xué)會了殖民者先進的東西,對殖民者的某些行為或活動表示認(rèn)可或進行模仿。隨著文明步伐的加快,被殖民者們也不再熱衷于神明崇拜了。在芳族昂朵女士的敘述中,舉行宗教儀式時,首先祭司會請求祖先寬恕她和行入門禮的人的罪過。這種做法顯然借鑒了基督教,被殖民者挪用殖民者的宗教對自己的國家進行重新書寫,但對基督教的挪用并不是摒棄和否定了名族的文化和信仰?;浇碳仁侵趁癜詸?quán)借以統(tǒng)治的工具,也成為了人民抵抗殖民者的有力武器。
身為國家元首羅林斯的夫人,在上五年級施堅信禮時,她就讀學(xué)校的老師非要問她的基督教名字,這樣才能表示她受過洗禮,否則無法跟班試讀。第二天,她的父親帶著她受過洗禮的證明,但卻拒絕出示,還說女兒受洗禮時,取的就是非洲人的名字,受堅信禮也必須要用這個名字,最后校長只好允諾。這恰如霍米·巴巴所說:“殖民權(quán)力不是絕對的權(quán)威和強勢,被殖民者也不是完全被動的受害者,在他們的關(guān)系中,存在著某種模模糊糊的矛盾狀態(tài),而通過不斷的文化商討和交流,總會產(chǎn)生某種對抗和抵制的可能?!盵6]45這也可以用來解釋羅林斯夫人在受堅信禮時的立場和態(tài)度了。
理查蒙在美國時,認(rèn)為“小鎮(zhèn)上的普通美國人見識也很短淺,那些美國佬,跟他們的加納兄弟一個樣,土得掉渣兒,環(huán)境決定思維”[5]151。尼日利亞裔的伊頓從小在英國長大,與朋友合伙開了銀行,后來有了很多分支機構(gòu),但他之前卻從沒有想過,只是和其他尼日利亞人一樣求安穩(wěn)的心態(tài)。他現(xiàn)在成功了,卻缺乏了一份堅守古老信仰和魔力、不愿入世隨俗的心態(tài)。其實,“他的愛國情懷是嶄新的,他希望國人能夠意識到時代給予他們的機遇”[5]80。正如徐靜所說:“他們把自己在宗主國那里的學(xué)習(xí)、生活、工作看作是無尚的榮耀,他們一旦接受了他者的文化,就很快忘記自己的文化……”[7]顯然,被殖民者在挪用殖民文化的同時,自身也受到了殖民文化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可能會根深蒂固。
當(dāng)曼德拉夫人談及科薩族文化在她身上有多少保留的時候,她這樣說:“我的文化造就了我。我深知自己來自科薩人的土地,深知自己是個非洲人,祖母教會了我如何行止。歐洲文化的到來影響了我們的族人,但男孩們還是照舊去入門禮學(xué)校。所以對我而言,這不過是一種個人的選擇”[5]269。由此看來,被殖民者挪用殖民者的文化來重新書寫自己的國家,雖受到了歐洲文化的影響,但他們還是認(rèn)定自己的科薩族文化。曼德拉夫人還提到了一個現(xiàn)象就是越來越多的有錢的黑人都會送他們的子女去一流的白人學(xué)校,希望他們的子女接受他們當(dāng)年夢寐以求的教育。挪用,使得被殖民者可以充分地吸收其他文明成果為自己所用。并且曼德拉夫人也認(rèn)為這樣很好,她感到很滿足。同樣來自南非的科林,他通過父親對英式自由主義有一些好感。這大概源于他一半是英國人,一半是阿非利堪人的血統(tǒng)。當(dāng)他第一次去巴黎時就被折服,他雖然了解一些情形,但有些事卻是他前所未見的,這次經(jīng)歷給了他全新看待問題的方式。這些被殖民者也漸漸學(xué)會殖民者思考問題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了,這不得不說是殖民文化潛移默化的作用。
在馬凱雷雷大學(xué)教授文學(xué)的蘇珊,是位優(yōu)秀的詩人,她雖然認(rèn)為“西方文明大體上是個好東西,可它的確剝奪了我們的文化和文明……我現(xiàn)在認(rèn)識到,我們的民族過去也創(chuàng)造了文明”[5]28。于是,蘇珊開始自學(xué)盧甘達語來寫作,但這是在她用英語作詩之后。不難想象,殖民者對被殖民者強加的東西太多了,被殖民者雖然沒有明著反抗,但他們學(xué)會了“挪用”,挪用殖民者的語言、寫作方式來書寫自己的民族和歷史。正如奈保爾所言:“語言與國家和社區(qū)一樣,是確定身份的必要因素,是一個民族在世界上找到自己位置的手段?!盵8]蘇珊正是意識到語言的重要作用,所以通過自學(xué)本民族語言來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并確定自己的身份。
具有鮮活語言天賦的南非作家里安·馬蘭,在他的杰作《我的叛逆的心》中,像其他作家一樣采用迂回的筆法來敘述黑人與白人之間的那道血淋淋的裂痕。光是書的主體撰寫就用了兩年的時間,而書的結(jié)尾部分卻花了六個月。在書中,他表明:“種族隔離雖已結(jié)束,但你仍舊面對著萬丈深淵。解脫的唯一方法就是工作、工作、工作”[5]272。他的這種對工作的看法同英國作家約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不謀而合?!逗诎档男摹分袑懙溃骸八麄冇皿a臟下流的海盜黑話交談,輕率而懦弱,貪婪而膽怯,殘忍而缺乏勇氣。這幫家伙沒有任何遠(yuǎn)見,也沒有任何嚴(yán)肅認(rèn)真的打算。而且,他們好像也沒有意識到,這些才是工作所必需的素質(zhì)?!盵5]272很明顯,里安·馬蘭有借用約瑟夫·康拉德的觀點和看法,而且巧妙地把這些挪用到自己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恰如比爾·阿什克羅夫特所說:“被殖民者通過挪用帝國的語言(文化)及其論證形式和表示模式,在目前情況下,后殖民人民可以更容易地干涉或者介入霸權(quán)話語,以此來改編自己的文化,或者通過霸權(quán)文化體系里面的工具來對后殖民人民自己的文化現(xiàn)實進行描述以便向更多的人傳播”[1]186-192。里安·馬蘭在《我的叛逆的心》中以一對白人夫婦為主角的寓言告終,向世人傳遞“種族隔離結(jié)束之后,那些想把自己的想法硬塞給非洲的人,除非他們背離自身某種最根本的東西,否則不可能真正解決問題”[5]274。很顯然,他是在通過語言這種強有力的表現(xiàn)形式來對非洲的文化現(xiàn)實進行書寫,從辯證思維的角度,客觀地分析了殖民統(tǒng)治現(xiàn)存的困境,企圖從思想上達到震懾殖民統(tǒng)治、消除西方中心論的效果,引發(fā)殖民者深思。
《非洲的假面劇》中的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關(guān)系表面上看來是完全對立的,但通過“挪用”,被殖民者不再是處于完全弱勢的地位,而殖民者再也不是趾高氣揚。從霍米·巴巴批評事業(yè)的第三階段來看,巴巴對后殖民文化狀況的關(guān)注從地理上的“第三世界”轉(zhuǎn)到所謂的“第四世界”——由移民、難民、流散者所形成的世界,他比較關(guān)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多元文化社會中的公民權(quán)、敘述權(quán),倡導(dǎo)一種所謂的混雜性世界主義或者“本土世界主義?!盵6]50這樣看來,“挪用”不僅打破了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不對等的關(guān)系,而且在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世界里日漸形成一種混雜: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文化不斷相互碰撞與交流,這種混雜也成為日后挑戰(zhàn)殖民統(tǒng)治的有力武器?!芭灿谩辈粌H壯大了被殖民者的話語權(quán),被殖民者可以借用語言、寫作形式、電影、戲劇等對自己國家的宗教、語言、文化、歷史等進行重新書寫,而且還可以讓被殖民者吸收其他文明成果為自己所用,《非洲的假面劇》中的“挪用”策略也恰好體現(xiàn)了霍米·巴巴所強調(diào)的混雜化的過程。
[1]ASHCROFT B,GARETH G,HELEN T,et al.Post-colonial studies:The Key Concept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0:186-192.
[2]鐘曉晴.在游走異域中找尋離散的歸屬感——以后殖民主義理論視角觀照奈保爾的《非洲的假面劇》[J].名作欣賞,2016(2):75-76.
[3]吳莉莉.信仰的固執(zhí)——評V.S.奈保爾新作《非洲的假面劇》[J].外國文學(xué)動態(tài),2011(1):33-34.
[4]杜蕓.固守傳統(tǒng)宗教的國度:沒有未來——從《非洲的假面劇》看非洲的宗教信仰[J].金田,2015(11).
[5]奈保爾VS.非洲的假面劇[M].鄭云,譯.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13.
[6]生安鋒,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1.
[7]徐靜.摹仿與欲望之間的現(xiàn)實反思——解讀奈保爾《模仿者》中的“摹仿瘟疫”[J].長春工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2(6):125.
[8]奈保爾.跨界生存與多重敘事[M].楊中舉,譯.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