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好課本知識之后,在老師的引導下結合具體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對知識更進一步的領會和掌握,形成能力的一種實踐活動,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中的要求,研究性學習是基礎教學改革中的一項重要措施,也是一種新的課型。
一、研究性學習在物理概念教學中的應用:在物理學習中,概念和定律的學習是最基本的學習,在新課程理念下,物理概念教學不再靠單純記憶,而是與廣闊的社會生活聯系,從中找出有關的現象,進行研究性的學習。例如:在《壓力和壓強》的學習中,壓強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不易接受。在上課引入新課之前,我用幾分鐘的時間給學生放映“腹上開石和銀槍刺喉”的幻燈片,給學生造成懸念,接著設計了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個塑料盆上蒙上一層紙、扎好,找一塊磚。第一次我把磚慢慢平放于紙上,沒有什么現象發(fā)生;第二次我同樣把磚慢慢立放于紙上,結果隨著“咣”的一聲響,磚把紙壓破,掉到了盆里。問:這是怎么回事?磚的壓力變了嗎?學生被這個實驗現象所吸引,積極思考,導致實驗結果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在學生這種困惑之下,我問:影響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因素?學生:力的三要素。我問:還與什么因素有關呢?學生的思維受到了啟發(fā),我再引入壓強的概念就順理成章了。這樣將研究性學習滲透到物理概念教學中去,不僅能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概念,而且能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實驗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培養(yǎng)。
二、研究性學習在物理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設計實驗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創(chuàng)新能力,這與新課程目標中提倡的“研究性學習”的宗旨相一致。在傳統(tǒng)的實驗教學中,我們習慣于設計好實驗,給出實驗目的、器材,然后進行演示實驗或分組實驗,在得出已經知道的結論。這樣無形當中把學生的思維框定在我們預設好的實驗中,學生沒有開放性的思維、研究性的學習。在研究性學習理念的指導下,我改變常規(guī)思路,讓學生提出問題、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再得出結論。如:在研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教材設計表格中有這樣幾項:動力(F1)、動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動力×動力臂(F1L1)、阻力×阻力臂(F2L2)。學生的思維就直接框頂在比較F1L1與F2L2上,忽視了學
生的研究性學習。在實驗時,我把這兩項去掉,讓學生自己通過實驗研究數據發(fā)現F1L1與F2L2的關系,得到杠桿的平衡條件,從、而向研究性學習邁進。如:在《觀察水的沸騰》實驗中,按照教材,進行加熱水的過程,沸騰后,再觀察溫度計的示數,根據溫度不再變化,得到沸點的概念。這樣的學習學生對水沸騰時溫度不變的認識不夠深刻。我是這樣進行的,先演示,用紙鍋燒水,學生看到紙不會燃燒起來,非常奇怪,問起原因,答:因為紙鍋濕。問:那為什么紙濕了就不能燃燒呢?學生茫然。這時帶著問題再讓學生分組實驗探究“水的溫度隨時間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通過實驗,學生再得出結論,認識沸點。通過這樣的實驗設計,培養(yǎng)了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同時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加強了研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三、加強知識和生活的積累,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物理學的研究對象是自然界中的客觀物體運動變化時產生的物理現象及運動規(guī)律,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會自然的獲得有關物理方面的感性認識,形成一定的生活觀念和經驗。所以在學習了有關的知識后,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fā)現物理知識,應用物理知識,正所謂從“生活走向物理”。如在學習了力與運動的關系時,我要求學生在籃球場上觀察并體會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學習了杠桿的知識,我要求學生觀察生活中有哪些杠桿,觀察自行車上有哪些杠桿;學習了摩擦力知識后,讓學生聯系實際舉出增大減小摩擦力的例子;學習了大氣壓知識后,讓學生觀察打吊針時液體瓶中插管與大氣相通的導管的長短問題。通過這樣聯系實際的研究性學習,學以致用,學生能更好的掌握知識。學生通過一系列研究性學習的活動,充分觀察生活,這些經驗在課堂上是無法獲得的,既讓學生對活動充滿著新鮮感,又提高學生研究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物理學科是一門和生活聯系非常緊密的學科,物理在生活中有著廣闊的應用,學生將課本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產生一種新奇感、創(chuàng)新感,從而加深了對物理概念、規(guī)律的理解。
在物理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能更好地使學生在多元互動中形成獨立思考、主動學習,以及終身學習的能力,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形成科學態(tài)度,掌握科學方法。(單位:青海省海北州門源縣第二寄宿制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