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裳
銀塘村位于在九龍江北溪下游江畔,這里依山傍水,農(nóng)田繞村,是早時沿江入潭內(nèi)主要行人道的起點。因村臨水近江,常受水患,智慧的先人以地造理,把村莊布局成木筏形。這里土地肥沃,物產(chǎn)豐富, “浦地收一冬,三年吃不空”,為聞名的“糧果之鄉(xiāng)”,居者安享樂業(yè),生活美好,素有“金、銀、玉、碧”四寶之一的美稱。(金曰金沙,銀曰銀塘,玉曰玉蘭,碧曰碧溪。據(jù)查考這些地名雅稱純指富裕之村而言。)銀塘開基甚早,歷史悠久。村里有明宋時期構(gòu)筑的“趙氏宗祠崇本堂”大宗祠堂和小宗祠堂及佛庵多處。
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日新樓”, 大家可以看到面前這高高的城門,這城門是用巨大條石筑成的,寬約3.4米,可供人騎馬瞭望。古堡居中有一條街道,街道兩旁是錯落有致的古老民居,這些房子各有前、中、后三進落,是不可多得的宋代風(fēng)格古建筑。等會兒我們還要過去“千秋樓”和“安慶樓”,這兩座樓的結(jié)構(gòu)布局與“日新樓”基本一致,面積各有八九千平方米?!鞍矐c樓”的城門現(xiàn)已經(jīng)坍塌,只剩殘垣。
村里居住著宋末皇族繁衍在此的趙氏嫡裔。據(jù)史志記載,第一批來閩南隱居的宋代皇族成員名叫趙與仿,是宋太祖第四子趙德芳的第十一世孫,他率領(lǐng)一家老小于南宋理宗年間(1225~1264)由南寧寶慶入閩遷漳,迄今有700多年歷史。當(dāng)年皇族的后代早已成了普通村民,他們荷鋤擔(dān)犁過著悠閑的田園生活。 那么,他們?yōu)槭裁匆x擇如此偏僻之地做安家之所呢?我們接下來要去的趙氏宗祠崇本堂里會有答案。
這兒就是趙氏宗祠崇本堂,在銀塘村的西南側(cè),系明舉進士長史大夫趙德懋(宋太祖第二十二代孫)告老還鄉(xiāng)后,捐地并籌錢創(chuàng)建而成的。始建于明萬歷壬寅年(1602),落成于明萬歷丙午年(1606),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原貌仍然完好。分別于1995年和2013年被列為縣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讓我們一起走近趙氏宗祠,來了解一下關(guān)于它耐人尋味的故事吧。
好,現(xiàn)在我們站立的位置是祠堂前的大石埕,大家可以看到這里豎立著七座石旗桿,這是明清各代趙氏族裔科舉士子出仕回鄉(xiāng)祭祖立下的。
崇本堂坐西向東,西向甲子山,東對吳田尖。祠前臨潭,祠堂正面開闊平坦,廟基寬12.98米,深29.99米,總建筑面積750平方米,為兩進燕尾屬脊懸山頂式建筑,由前廳、天井、兩長廊和正堂組成。其建筑結(jié)構(gòu)獨特,不同凡響。據(jù)其地形為“黿”,構(gòu)形頗具其體,左右邊墻不設(shè)耳門,并且中間寬度大于前后寬度50公分。主體建筑的外面,前后各有兩條圓弧形的小路,為“黿”的四只腳。這在古代建筑風(fēng)格中比較少見。
請往上看,祠堂前廳大門上懸掛金字橫匾,上書“趙氏祖廟”四個大字。對聯(lián):“崇源聯(lián)泳,遠紹祖澤,世世繼繼承承;本固枝繁,播衍宗裔,代代綿綿奕奕”, 訴說著一個家族文化的源流和厚重。前廳前廊條石鋪地,墻裙也是素面條石,隔墻部位是錦地紋灰飾彩畫。兩側(cè)墻上各有一幅火珠麒麟圖石板浮雕,時隔多年,仍不失莊嚴威武的氣勢。明間開三門,邊門制安隔扇,大門為板門,門前有一對螺紋青石抱鼓,好,現(xiàn)在請大家跨過這高高的門檻,進到里邊。
現(xiàn)在映入我們眼簾的是“玉蝶傳芳”紅匾,“玉蝶”是皇家祖譜的意思。我們再回頭看一下,相對梁上還有個“父子兄弟進士”匾。 宗祠內(nèi)今尚藏有自宋沿襲至清的《趙氏族譜》七部,又稱“皇家玉牒”,整部族譜實際上是用家族史的手法勾勒的一部皇族從貴胄到庶民的自撰史。據(jù)《趙氏族譜》記載:“宋太祖趙匡胤第四子趙德芳,封秦王,子孫世居汴京。傳到八世孫趙伯述,隨高宗南渡遷都臨安,居官七十余年。伯述子師浩。師浩生二子:希庠、希裔奉朝命入閩居。希庠鑒于宋日削弱,元愈猖獗,欲為存祀寧宗之計,于理宗二年令其子與仿?lián)癖毕琵埨镏y塘居焉?!笨梢娝麄儊泶穗[居,是一種政治應(yīng)變措施。 銀塘趙氏果然因地偏僻,幸免于難。與仿為銀塘趙氏始祖,迄今700余年,歷25世,蔚為大族,人才輩出。古時出過舉人15人,進士7人,文魁、貢元等眾多,出現(xiàn)了“父子兄弟進士”的盛景。而后大中專院校畢業(yè)的200多名人才,分赴黨政、教育、科技等系統(tǒng),為祖國做貢獻,為銀塘添光彩。
大家看看我們是不是站在一個凸起的浮臺上?這個浮臺結(jié)構(gòu)有玄機,浮臺中心有一個約2平方米的方形小天井,深近50公分,浮臺四周水溝各有一個排水孔,把水引入小天井,這寓意四方進財。水最后是從前殿的一條暗溝排出的。小天井用長形石板做蓋,其中七條可以拆裝,便于清除雜物,最中間的一條是活動的,人一踏上去,石板就會搖動,并發(fā)出“卿崆”的聲響。大家可以站上去試一試哦。為什么要這么設(shè)置呢?請大家找一找邊門在哪里,對了,沒有邊門。據(jù)趙氏后人介紹,這樣的設(shè)置是有深意的。因為宗祠的整個造型貫穿著“黿”的意念,要保持圓弧形,所以不設(shè)邊門。但恐子孫后代聾啞,故設(shè)此裝置避之。可見用心良苦。
請大家再抬頭往上看,我們可以看到屋面覆蓋的是板瓦,出挑較深,舉折曲線柔和;正脊為燕尾脊,兩進正脊均保留陶質(zhì)鰲魚吻,脊堵內(nèi)剪粘花草脊飾,均為明清時期原物,仍然色彩斑斕,具有濃烈的民間藝術(shù)韻味。
接下來我們參觀一下主堂。主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堂上高掛 “崇本堂” 金字巨匾,兩旁木柱鐫刻一副金字楹聯(lián)“宋南寶慶入閩漳遠紹三百年祖澤,溪北銀塘由汴浙重光二十四代宗坊”,表達了銀塘趙族歷史滄桑的文化。堂前為拜亭,堂后隔屏為祀龕。
宗祠金柱均為木柱,略有收分,下置石柱礎(chǔ),柱頭或為蓮花狀,或為花籃狀。宗祠梁架為穿斗抬梁混合式,拱梁交錯,雕刻精細,裝飾精美。梁架間制安透雕戲曲人物圖、龍鳳、獅像、花鳥及飛天像等,層疊巧妙,惟妙惟肖,題材豐富,寓意深刻。
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正中梁上的這塊“王門寵賜”榮匾是明皇賜予的。梁間還有歷代為臣的“進士”“貢元”“文魁”“亞魁” 等15幅匾額。堂上供奉的18位宋代皇帝御像是從《趙氏族譜》精心臨摹出來的。
好,現(xiàn)在我們又回到了崇本堂門前的大石埕。在宗祠右側(cè),有趙希庠等8位歷史人物的石雕像,左側(cè),有宋朝風(fēng)格的長廊。 這里正在建設(shè)一個宋朝文化公園。大家可以自由參觀拍照。30分鐘后在這里集合,我們前往九龍?zhí)丁?/p>
現(xiàn)在,我利用路上的一點時間給大家介紹九龍?zhí)?。龍?zhí)叮卜Q九龍?zhí)?、漫潭,位于銀塘村北部。九龍江北溪發(fā)源于漳平、龍巖,自漳平嶺頭流經(jīng)華安的百余里間,灘瀨錯落,水勢湍急。到此則水流漸緩,滯蓄為潭。龍?zhí)秲砂肚嗌骄G樹與江邊摩崖雕刻相互輝映,構(gòu)成一幅美麗的長畫卷。關(guān)于潭內(nèi)江岸“十八景”的傳記和傳說美不勝收。龍?zhí)毒秘撌⒚C鞒绲澞觊g,地理學(xué)家徐霞客入閩游此,將龍?zhí)遁d入《徐霞客游記》,極寫龍?zhí)兜乃畡?。明吏部主事陳天定在其著作《北溪記勝》中亦描繪過龍?zhí)?。清詩人王有嘉有詩句“山合千林黑,江空一水澄”描寫此處美景。《中國名勝詞典》也以“龍?zhí)丁睏l目載入。
潭口山峰巍峨,古木爭挺,據(jù)傳這里是當(dāng)年唐陳元光將軍的用兵處,軍營揭鴻寨遺址今還在。讓我們從潭口逆流而上,一起欣賞一下它美在何處吧。
瞧,這里有一塊大巖石兀立潭際,上刻有“斷石漁燈”四字。據(jù)傳,宋人趙玳麓公在此石刻八字“斷石漁燈,引人入勝”,石原在巖頂,后滾落于此??套职霝樯惩裂跊],僅余“斷石漁燈”四字。而關(guān)于“斷石漁燈”,還有個傳說。從前有一樵夫在山上砍柴,忽然聽見近處樹鳥怪叫著“斷石,斷石”幾聲,還沒反應(yīng)過來,只聽得“轟”的一聲,一塊斷裂巨石從山上滾落下來,把江邊漁舟壓在底下,石型巧似漁燈,因此名“斷石漁燈”。古時,漁船如果在斷石下夜泊,第二天捕漁,網(wǎng)網(wǎng)不空,而且經(jīng)常網(wǎng)到大魚,所以,漁家競相在斷石下夜泊,每逢夜幕降臨,斷石之下星星漁燈,繞石而起,明滅閃爍,點綴潭中。
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這塊石碑即“貳守一我羅公喜雨碑”。由于傳說有九龍晝夜在龍?zhí)舵覒?,而龍能行云播雨,所以古代遇到干旱,官民就到龍?zhí)镀碛?,方圓百里的人們對龍?zhí)抖汲錆M了景仰。明萬歷壬寅年(1602)夏天,久旱不雨,禾田龜裂,百姓渴望甘霖,龍溪副太守羅一我為百姓到龍?zhí)镀碛?,儀式拜祭未完,即雨如傾盆,百姓感念羅公恩德,為之立碑,近百字的碑文乃是紀念羅公為民求雨的功德。
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是修路記碑文,相傳這里原有一座石磯亭,又名“龍亭”,亭柱刻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長史大夫書刻“昂首高山留趾跡”,下聯(lián)乃明天啟進士趙懷玉增刻“問流活水道源頭”。此亭為明長史大夫趙德懋所建,趙德懋致仕歸隱后,因龍?zhí)堵氛y行,上有懸崖峭壁,下有百尺深淵,行人出入其間,危難重重,險象環(huán)生,他帶領(lǐng)村眾鑿山劈石,開辟了龍?zhí)堵罚⒔ㄒ积埻ぃ麎鹤↓埫},也作為行人歇腳休息之處。亭子已因修建鐵路拆掉。大家看一下石刻下面的這兩棵樹,有什么特別之處嗎?對了,一青一紅,而且,最神奇的是,在不同季節(jié),顏色是互相交替的,人們稱之為“龍眼睛”。
大家看見了嗎?前面石壁上有五個大字,是“九龍戲江處”。相傳為趙德懋書刻,筆力雄健,蒼勁瀟灑。據(jù)《龍溪縣志》記載,“梁大同六年,有九龍晝夜戲于此,蓋龍溪之所由名”,故江曰“九龍江”,潭稱“九龍?zhí)丁?,龍溪縣也因此而立名。
朋友們快看,前面綠樹掩映中的那塊大巖石就是“石觀音”,這塊巖石有十多米高,儼然一尊觀音佛祖臨江屹立,她仿佛頭飾紗巾,身披碧紗,左手執(zhí)瓶,形神畢肖。在此題刻“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大字的是“龍江主人趙懷玉”。相傳在石觀音后面山上有古 “山學(xué)堂”,相傳在山學(xué)讀書,因清靜幽雅,學(xué)生能專心致志學(xué)習(xí),結(jié)果在鄉(xiāng)試時,十二名學(xué)生中十三名秀才, 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有一名伙夫也考上了。
龍?zhí)都丫?,水色山光。兩岸布滿各種奇形怪狀巖石,形態(tài)絕妙,有居山臨下的“石蟾蜍”,有漂浮江面的“石烏紗帽”,有兀立山頂?shù)摹笆堫^鷹”,還有“石磨” “石棺材”“石雞母”“石吐龍舌”等,俱屬因形得名,可惜有些已難覓蹤跡。崖壁上也曾有很多石刻,如“龍?zhí)丁薄爸辛黜浦薄霸碌斤L(fēng)來”“潭影宜人心”等,富于詩情畫意,給龍?zhí)对鎏砹松詈竦奈幕瘍?nèi)涵,但因風(fēng)吹雨打,字跡多風(fēng)化剝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