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頤
茶香氤氳 芬芳童年
——讀《畫說中國茶》
□林 頤
我愛飲茶,也愛讀書。朋友知我所愛,傳我動圖秀。點開來,古箏幽婉、水墨淡逸,配上清雅的文字簡介,我立刻便愛上。
書到了,共兩冊。一本叫做《畫說中國茶:茶史·茶趣》,另一本是《畫說中國茶:茶事·茶俗》。茶書讀過很多,這樣精美的少見,說是兒童繪本讀物,亦屬典藏佳品,真算得上獨具用心。先看了茶史。中國茶的發(fā)現(xiàn)者現(xiàn)在尚無定論,一般都歸于神農(nóng)。據(jù)說神農(nóng)嘗百草以茶解毒,傳說由來已久,本書的角度比較有趣。神農(nóng)有個神奇的水晶肚,他能夠看見植物在肚子里的變化。寥寥數(shù)字,轉(zhuǎn)折波蕩,將來龍去脈說清楚了,用語符合兒童的認知水準,如果作為床頭故事,我想沒有哪個小朋友不愛聽的。
既然是“畫說”,畫就成了主角,甚至比“說”還重要。這個故事配了兩幅圖,一幅是神農(nóng)趴在草叢中凝視眼前的小草,一幅是神農(nóng)站在大石頭上撫摩自己的“水晶肚”。神農(nóng)并不高大偉岸,而是一個矮胖墩,手部和腿部仿佛娃娃般的藕節(jié),最妙的是眼神充滿好奇,一如幼兒的清澈天真。萌萌噠,討人喜歡。中國美學講究“大巧若拙”,本書的繪圖以人物為主,毋論皇帝高官,還是百姓僧人,各有各的神韻,而無一例外的都是在傳統(tǒng)水墨繪法中夾雜了現(xiàn)代卡通技巧,憨態(tài)可掬,稚拙渾樸。人物之外的場景氛圍則是大寫意的手法,揮墨潑灑大開大合,卻又在竹葉、柳枝這些小物上以皴筆描摹細節(jié)。
編者說,這部書用三年來成就“茶之愛”,工夫主要就是落在了繪畫之上。此書緣起于中國茶葉博物館所做的茶文化青少年普及項目。文字要淺顯易懂,繪畫則既要中國風又要有童趣,編著相對容易,合適的畫家實在不好找。后來,在魯迅美術(shù)學院傳媒動畫工作室的母雋楠承應(yīng)了這個難題,現(xiàn)在成書刊登的繪畫約200幅,而三年里廢掉的筆墨卻十倍有余。編者和畫者不停地電子磋商、驛路奔波,好一番日夜苦累,終于換得如今案頭這兩冊凝聚心血的書籍。單為了這些畫,就值得好好珍藏。
繪畫予人以直觀感受,文字則需要慢慢消化。不用著急,一天看一點,都是小故事,知識藏于趣味,時讀時新?!恫枋贰げ枞ぁ愤x取歷史上有名的茶人茶話。舉凡陸羽、王濛、蘇軾、唐寅,乃至于近代的魯迅、梁實秋,甚而遠至日本的千利休、英格蘭的凱瑟琳王后,茶人之趣聞軼事數(shù)之不盡,結(jié)茶緣、品人事,千年的中國茶,我們說“道”在日常,“道”在杯盞,小孩子未必馬上就能懂,然而這些故事終將開啟他們的心智?!恫枋隆げ杷住犯赜诓璩WR的教化。白茶、綠茶、烏龍茶,龍井、云霧、碧螺春,細說每種名茶的來源與性質(zhì),依然注意結(jié)合民間傳說,始終不脫普及之根本要旨。對于初入門的成人也是有用的。你可知,綠茶沖泡有上投法、中投法和下投法之分別?紅茶適合冬天,可以給你暖暖的安慰;白茶一定要浸泡時間長久一些,才能浸出茶汁。
茶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所謂傳統(tǒng),應(yīng)當是活著的文化。唐時的浪漫,宋時的莊重,明時的精雅,茶文化之涓涓細流,在書里,更在生活里。林清玄說:“茶可生善?!弊R茶、鑒茶、泡茶、品茶、敬茶,都有規(guī)矩,亂不得,茶藝磨練心性,禮儀不是拘束,熏染了茶香的孩子往往舉止大方,待人有禮。當然,并非就要學茶藝,平時多一些了解,就多一絲熱愛。童年之于我們的印象,往往烙刻一生。我的記憶里有一個場景,外公斜靠在藤椅上,手里的玻璃杯冒著裊裊水汽,“草葉子”在熱水中悄悄舒展,外公時不時將杯子湊到嘴邊,吹上一吹,輕輕地啜飲,眼睛卻始終不離攤在桌上的那本書。我爬上他的膝蓋,偷喝了一口,啊呸,苦的!外公笑了,跟我說那叫做“茶葉”,他還和我說起了茶葉的傳說,據(jù)說那是很早以前一個叫“神農(nóng)”的老祖宗發(fā)現(xiàn)的。
我手捧這部《畫說中國茶》,依稀看見多年前的那個老人,聽見了融合著茶香的溫情暖語。外公早已離我而去,“茶”和“書”留給了我。愿這世間,清茶相伴好書,芬芳更多人生路。
《畫說中國茶:茶史·茶趣》
《畫說中國茶:茶事·茶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