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貝君
去年9月9日,日本名將桐生祥秀在國內舉行的一場大學生百米比賽中跑出9秒98的成績。幸運的是,這場比賽的風速為順風1.8米/秒。目前,這一成績已得到國際田聯的官方認可,桐生祥秀由此成為日本第一位、亞洲第二位百米突破十秒大關的本土運動員。
在百米跑道上突破十秒大關,與當年的“1英里跑進4分鐘”一樣,曾在很漫長的一段時期內,被理所當然地認為是當時人類對于自身潛能的極致超越,具有極其特殊的歷史意義。時至今日,尤其是在尤塞恩·博爾特 “橫行”短跑界的近十年,“破十”實在已稱不上是什么壯舉。暫不考慮興奮劑因素,在桐生祥秀之前,曾有124位短跑高手成功“破十”。略顯遺憾的是,這其中僅有3名運動員是來自于亞洲國家。其中,塞繆爾·弗朗西斯、費米·奧古諾德都是來自卡塔爾,原籍均為尼日利亞。也就是說,中國飛人蘇炳添是第一位“破十”的黃種人。
回顧歷史,其實日本田徑比中國田徑更早具備“破十”的基礎與自信。早在1998年曼谷亞運會男子百米半決賽上,日本選手伊東浩司就創(chuàng)造出10秒整的亞洲紀錄。那個年代,亞洲人在百米跑道上跑出10秒整的成績絕對足以震驚整個世界田壇,要知道當時的世界紀錄還只是定格在9秒84。由于這一標志性的突破,伊東浩司毫無疑問地當選了當屆亞運會最佳男運動員。在授獎儀式上,伊東浩司信誓旦旦地表示:“在不遠的將來,我一定要突破十秒大關?!?/p>
自此,伊東浩司所創(chuàng)造的“10秒整”就像一個金子般的數字,隆重地刻在亞洲田徑的榮譽冊里。相比之下,當時國內還很難聽到類似中國男子百米力爭“破十”的口號,畢竟咱們10秒17的全國紀錄就客觀地擺在那里。這看似短暫的0.17秒,在百米比賽中意味的可不止是一個檔次。十幾年后蘇炳添在接受采訪時也曾坦誠地表示過,“10秒,以前想都不敢想”。
從周偉創(chuàng)造10秒17的全國紀錄,到“眼鏡俠”胡凱奪得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冠軍,再到勞義為中國田徑首獲亞運金牌,這十幾年間,中國男子百米的水平跟10秒這個標尺確實差得比較遠。全國冠軍的水平一直徘徊在10秒30上下,運動員彼此之間長期缺乏強有力的競爭,因此很難有進一步突破自己的強烈愿望。這種狀態(tài),正如張培萌所描述:“這樣呆著自己覺得挺舒服?!?/p>
2011年全國田徑錦標賽暨倫敦奧運會選拔賽是中國短跑“破十”之路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當時年輕的蘇炳添以10秒16的成績戰(zhàn)勝張培萌,并打破沉睡13年之久的全國紀錄。這讓一向“呆著感覺挺舒服”的張培萌倍感壓力山大,兩人相互競爭的大幕就此拉開。2013年莫斯科世錦賽,中國人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自己距離“破十”這個振奮人心的目標是如此之近。男子百米半決賽中,張培萌以10秒整的成績追平前輩伊東浩司當年創(chuàng)造的紀錄。自此,“破十”才正式成為中國田徑的一個新課題。
曼谷亞運會后,包括伊東浩司、朝原宣治、末續(xù)慎吾在內的眾多日本短跑運動員始終沒能捅破“10秒”這層窗戶紙,或許就跟當年的那個“10秒整”帶給日本短跑界的“自我感覺良好”不無關系。如今,中國短跑“雙子星”的出現,迫使日本短跑不得不將“破十”目標盡早提上日程。
在率先“破十”這個問題上,日本短跑的運氣確實差了點。2013年,年僅17歲的高中生桐生祥秀就跑出10秒01的成績,追平了當時的男子百米青年世界紀錄。2015年,桐生祥秀差點創(chuàng)造了一項驚世之舉,他在美國德克薩斯跑出9秒87的驚人成績,只可惜因風速超標而未得到官方認可。桐生祥秀年少成名,出道之后卻屢受傷病困擾,競技狀態(tài)時起時伏,始終未能如愿“破十”。機會自然不是用來揮霍的。2015年5月31日,在著名的“田徑之城”美國尤金,中國飛人蘇炳添搶先創(chuàng)造出“9秒99”這個絕對稀有的數字。
“首位百米突破十秒大關的黃種人”這一殊榮悄然間被中國運動員“搶”走之后,日本田徑著急之心情愈發(fā)明顯。2016年年初,美國“加速度”賈斯汀·加特林前往日本參加了一檔真人秀節(jié)目。在現場觀眾的狂熱尖叫聲中,加特林獨自一人憑借跑道兩側超級巨大的風扇跑出9秒45的夸張成績。隨即,電視屏幕上出現“100米世界紀錄誕生!”的噱人字幕。賽后,加特林還煞有介事地與計時器合影留念,仿佛真的是自己刷新了世界紀錄。就在一年前的北京世錦賽上,屢敗屢戰(zhàn)的加特林以百分之一秒的微弱劣勢再次遺憾地輸給老對手博爾特。在日本短跑“鼓足干勁、力爭破十”的特殊時期,加特林與日本民眾一起自娛自樂了一番,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近幾年,日本短跑進步之神速可謂有目共睹。僅2017年以來,就有桐生祥秀、山縣亮太、薩尼·布朗、多田修平、飯冢翔太、劍橋飛鳥等多名日本運動員跑進過10秒10,這些運動員都曾在世界頂級大賽中閃亮登場。就在桐生祥秀成功“破十”后僅僅兩周,山縣亮太就輕松地將自己的個人最好成績提升至10秒整。
以目前的情況看,更多的亞洲運動員突破十秒大關僅是一個時間問題?;蛟S“破十”本身并不是一個障礙,而是我們在心里給自己設置了一座虛無的壁壘。
“1英里4分鐘”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1945年,瑞典跑者岡德·哈格將1英里世界紀錄提升至4分1.4秒,似乎4分鐘這個“屏障”已是指日可破。然而,在隨后近10年,始終無人能夠再往前突破哪怕一小步。這樣一來,人們更加堅信:在4分鐘內跑完1英里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1954年5月6日,牛津大學醫(yī)學院學生羅杰·班尼斯特如愿打破這一謬論,成為“史上第一位1英里跑進4分鐘的人”。此后僅過6周,澳大利亞運動員約翰·蘭迪就再次刷新了這個項目的世界紀錄。
實際上,任何人都無法給自己的運動潛能以準確的坐標。但是,內心的欲望卻須臾不可或缺。桐生祥秀剛出道時就夢想有朝一日可以超越博爾特,山縣亮太甚至赤裸裸地聲稱自己要在東京奧運會上跑到9秒57。這種自信在外界看來多少有些不切實際,但他們卻勇于將自己內心迎接挑戰(zhàn)的聲音喊出來。相反,中國運動員已經習慣于給自己設置各種心理障礙。多年以來,運動員一直對“10秒”這個數字心存畏懼,總是覺得這也不可能那也不可能。長此以往,競技體育領域中許多本身或許很簡單的問題都被極端地演繹成一種體能上的自我束縛。
回顧“破十”之路,不禁感慨一聲:“事兒就那么回事!”如今,“破十”已不再是一個目標,而是一個新的起點,我們更應該充滿自信,正如班尼斯特所說:“一個人能夠用他的雙腳,戰(zhàn)勝所有困難,達到既定目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