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成都市溫江區(qū)的館藏中,印章是獨有特色的一類。本文選取其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印章進行介紹,并對其內容和性質進行初步分析,以期為印章藝術愛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些基礎材料。
【關鍵詞】溫江區(qū) 印章 賞析
印章,對于書畫作品而言,與署名一樣,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缺少了印章,書畫作品也就談不上完整了。
印章最初是用來“印證的”。宋元以后,由于書畫藝術的發(fā)展,人們不僅僅重視作品內容本身,也重視書畫的題跋和署款等以往被忽視的部位。書畫家們逐漸認識到印章不僅具有點明作者、彰顯版權的作用,還具有相當大的藝術價值。于是書畫家們開始注意在書畫作品中使用印章,并積極發(fā)揮印章的這一作用,最終形成了“書、畫、印合璧”的藝術形式。書法和印章、繪畫和印章相輔相成,相映成趣,在視覺效果上能使書畫作品增色,烘托氣氛,達到“錦上添花”的效果;在布局上能調整作品的重心,起到穩(wěn)定、平衡的作用,甚至可以挽救作品布局上的不足。在書畫作品上署名并蓋章,彰顯鄭重,可以較為有效地防止他人偽作。如果再加蓋上獨具特色和寓意的閑章,還可表現(xiàn)出作者的抱負和情趣。因此,宋以后的書畫家們都非常重視用印。特別是明代,用印之風甚為盛行,比較講究的書畫家們甚至自己制印,以一己之力使書、畫、印三者形成一個有機的結合體,使作品產生更美、更強、更具個人韻味的藝術魅力。
印章類文物是館藏文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印章從選材備料、篆刻刀法、文字布局等方面都凝結了印章制作者的藝術思想,而其印文又具有文字資料的史料性價值,因而印章歷來受到學界的重視。成都市溫江區(qū)館藏有各類印章50余枚,下面選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幾枚予以簡單介紹,以供方家研究之用。
一、明文彭款“讀書談道足以自樂”?。▓D1)
此枚印章材質為石質,重230克。三面有邊款,共5行25字,分別是“嘉靖丙申秋九月重”“陽日篆于京江舟次”“長洲文彭”,皆為陰刻行書。三邊款文字相連,介紹了這枚印章的刻印時間、地點、作者。除邊款外,還有頂款,為陰刻行書“讀書談道足以自樂”。印面3行8字,為陰刻篆書“讀書談道足以自樂”。
此章從用途上來說,為雅趣章。雅趣章也稱“詞句章”“吉語章”,其內容多為含有寓意、富有雅趣的字句。其印面上的文字有的是選取具有哲理、發(fā)人深思的詞句,有的是展示自己情趣和心聲的字句。雅趣章內容廣泛,常見的有以下幾類:一是勉勵或者鼓勵自己或他人學習的,如“琢”“書癡”“師法”“藝無涯”“精于勤”“師古不泥”“廣采博取”“觀書為樂”“人好學則明”“長期積累偶然得之”等;二是表露情懷的,如“恃德”“明志”“清趣”“苦中樂”“樂而康”“惜分陰”“孺子?!薄坝駶嵄濉薄暗惶烊ぁ薄袄象K伏櫪”等;三是表達筆墨情趣的,如“潑墨”“筆耕”“香田”“神趣”“藏拙”“癖于斯”“心慕手追”“業(yè)在硯田”等;四是祝愿吉祥的,如“長樂”“如愿”“美不老”“吉日良辰”“人壽年豐”“書翰長壽”“天長地久”等。本章即為表露情懷的雅趣章,抒發(fā)了淡泊明志、自足自樂的情懷。
二、清若川“李先榮印”(圖2)
此印為石印,印體雕刻精美,印面呈正方形,長3厘米,寬3厘米,高9.1厘米,重198.1克。有單邊款,內容為“若川作”,白文,1行3字,字體為行書,陰刻。印文為“李先榮印”,白文,2行4字,篆書。
這是一枚姓名章。姓名章是最常見的一種印章,用來在作品上題款署名時使用的。姓名章有連在一起的,也有分開的。姓名章雖常見,但在使用時也是有講究的。藝盟在《印章的分類與作品中的使用》中總結到:“具體在使用時,以一名一字為正,一姓一名亦可??蠲?,印字;款字,則用姓名章。款有姓,可用名章,款無姓,或不落款者,應用姓名章,以利辨識作者。古人用章,講究禮儀。凡卑幼致書尊長,當用名章;平輩間用字章;尊長給卑幼,用別號章即可。反之,則貽笑大方。”
三、清晴波“李押”?。▓D3)
此印為石質,整體為長方形,印面也呈長方形,長2.1厘米,寬1.2厘米,高4.5厘米,重30.4克。此印邊款有二:一為陰刻行楷“丙辰五月中垚仿元人押印”,另一為陰刻行楷“晴波作”。其印文從字形上看,容易誤釋為“李皿”。但這枚印章其實屬于古代印章的一個特殊類別——花押印。花押又稱為“花書”“元押”,這兩個名字分別是因為其印文特征和流行年代而得名。
古代人們于文書、契約、字畫的末尾簽署名字或作私記,以作憑信,稱“押”或“花押”。據(jù)南宋岳珂的《程史》記載:“押字之制,世以為起于唐韋陟五朵云,而不知晉已有之。”又見《三國志》云:“優(yōu)人唱,‘青頭雞促曹芳押詔書殺司馬師?!边@是對押字的最早記載。將押引入方寸天地,則始于五代。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二云:“(后)周廣順二年,平章李轂以病臂辭位,詔令刻名印用。據(jù)此,則押字用印之始也?!?/p>
進入元代,花押印盛行于蒙元帝國,主要原因正如《南村輟耕錄》中所載:“今蒙古色目人之為官者,多不能執(zhí)筆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以為私記,不易使人仿,成為元代蒙漢兩族人交往的信物,世稱元押或元戳。這道出了最初使用花押印的原因。
元以后,花押印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其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從印章的形上來說,花押印改變了兩漢以來方形印面一統(tǒng)天下的傳統(tǒng)格局,創(chuàng)造出以長方形為主,兼有方、圓及不規(guī)則等其他樣式的印章新形態(tài)。第二,花押印印面的布局一般是上刻楷書姓氏、下刻花押紋飾。這樣,從藝術性而言,花押印文字里的楷書不再中規(guī)中矩,避免了規(guī)范卻稍顯生硬的筆法,而花押之“紋”雖隨意取之卻又融入了楷書的韻味,最終達到了文字和紋飾兩者“相輔相融”的效果。
特別要指出的是,在花押印的印面中,文字和紋飾,甚至包括文字紋飾外面的邊框,其在風格上要整體協(xié)調,不能顯得相互對立。只有這樣,才是成功的花押印?;ㄑ河≈羞@種獨一無二的符號圖案,既蘊含著印章主人的獨特情趣,又具有大眾化的審美內涵。而且花押印押紋獨特,不易模仿,便成為文人學士彼此不可替代的個性標記。
四、清人“護封”?。▓D4)
此印為石質,長2厘米,寬2厘米,高6.6厘米,重61.3克。印面陰刻篆書“護封”二字。這也是一種特殊的印章,印面“護封”二字表明了此印的身份。
民國以前的中式信封,常在封口處蓋有一印,以示信封完好,未經開拆。其印多作“護封”“封完”等字,這在篆刻中稱之為書簡印,作用正如其上之字——護封。而這更牽扯到印章的功能問題。
印章自發(fā)明以來主要功能有兩個:一為持信,另一為封檢?!稜栄拧め屆罚骸碍t,徙也。封物使可轉徙,而不可發(fā)也。印,信也,所以封物為信驗也?!睗h以前無紙,西漢雖開始出現(xiàn)紙張,但一直到東漢,非平常可用,故當時書之于簡牘,書好后用一塊名“檢”的木塊封在上面。檢兩側有繩槽,以繩繞在其中。檢上還有一木槽,繩打好結后即置于槽中,然后填泥進去,用印蓋于泥上,這就是封泥,功用頗類似于西方的火漆。封禪的函檢用水銀和金,稱為金泥,皇帝玉璽用武都紫泥,官、私印用青泥。由先秦到漢末,璽印在封檢這一功用上一直以封泥的面目出現(xiàn)。
晉以后紙張開始盛行,人們的信也寫于紙上,封好之后在封口處貼一白紙,然后上鈐一印,以示封好。后來更是直接把印鈐于封口處,現(xiàn)在留存的很多中式古封都是如此。
護封的印文,秦漢時期一直為官印或名印。到了漢魏之際,開始出現(xiàn)一種專門的書簡印,如“某某啟事”“某某言疏”等;甚至有作長篇韻語的,如“某某私記,宜身置前,迫事無閑,唯君自發(fā),印信封完”;也有簡略作“封完”“白記”等。這種印一直延續(xù)到民國,各代都有使用。
參考文獻:
[1]諸葛明.方寸之間盡顯天地——印章史話[J].東方藝術,2005(12).
[2]黃建華.我國古代的印章[J].四川文物,1997(2).
[3]劉品三.漫談中國畫中的題款和印章[J],江西歷史文物,1982(1).
[4]葉一葦著.中國篆刻史[M].杭州:西泠印社,2000.
[5]吳頤人著.篆刻五十講[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0.
張振剛 成都市溫江區(qū)博物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