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志文
摘 要:梅縣區(qū)位于廣東省東北部,2013年11月撤縣設區(qū),面積2755.36平方公里,人口61.3346萬人。梅縣區(qū)地處山區(qū),地質環(huán)境脆弱,地質災害隱患點多面廣,結合梅縣區(qū)實際和自己的工作實踐,主要從梅縣區(qū)的地質環(huán)境條件、氣象水文、地質災害現(xiàn)狀與危害、成因分析、地質災害的預防和治理措施方面,淺談如何做好梅縣區(qū)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關鍵詞:地質災害;預防;治理
中圖分類號:P69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8)33-0131-02
Abstract: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Guangdong Province, Meixian District, with an area of 2,755.36 square kilometers and a population of 613346, was changed from a county into a district in November 2013. Meixian District is located in the mountainous area,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s fragile, and the hidden danger point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are in many aspects and wide. In view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Meixian District and its own work practic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how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Mei County from the aspects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meteor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hazard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the analysis of their causes, an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Keywords: geological hazards; prevention; treatment
1 地質環(huán)境條件
(1)地形地貌。梅縣區(qū)地處粵東北低山丘陵區(qū)。西北部有項山山脈余脈平緩延伸到境內;東南部有蓮花山脈、陰那山脈。全境地勢總體上自西南向東北傾斜;以梅江河為界,往東南一翼地域較窄,地勢快速升高,境內12座千米以上高山多分布在東南翼縣境線附近;往西北一翼山勢迤邐起伏,地勢漸次升高。(2)地質構造。梅縣區(qū)構造形態(tài)以北東向和北西向為主、南北向和東西向為輔的基本格局。境內斷裂構造主要有北東向的藍田斷層、白渡斷層、石壁-汾水斷層、蘇田斷層、月樹下斷層、馬鞍凹斷層、烏石崗斷層、麗水-蓮花山斷層、庵子隔斷層、赤朱流斷層,北西向的明山斷層、高屏斷層、華山斷層、長田墟斷層、石正墟斷層,南北向的泮溪斷層等。境內主要褶皺構造有礤田背斜、水車背斜、申坑背斜、劉屋向斜、大坪墟背斜、公坑向斜、扎田復向斜等。
2 氣象與水文
(1)氣象條件。梅縣區(qū)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雨熱同季,干冷同期,易旱易澇。多年平均氣溫21.3℃,年均無霜期306天,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1874.2小時,年平均相對濕度78%。大氣降雨基本特征:在時間上降雨量分配不均,每年的3-9月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3.36%,特別是每年的4、6、8三個月,降雨尤為集中,占全年降雨量的43.03%。(2)水文地質條件。a.河流。梅縣區(qū)屬韓江水系,境內較大河流共43條。眾河流均直接或間接匯入境內主干河流-梅江河,形成樹枝狀水系。梅江河由興寧市水口鎮(zhèn)流入境內,經畬江、水車、梅南、程江、梅城、東郊、西陽、丙村、雁洋等鎮(zhèn),在松口鎮(zhèn)蓬下村流出縣境,匯入韓江。b.地下水類型。根據地下水賦存條件、含水層水理性質和水力特征,梅縣區(qū)地下水劃分為松散巖類孔隙水、碳酸鹽巖類裂隙溶洞水、基巖裂隙水三種類型。c.地下水的補給、徑流和排泄。大氣降雨是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在雨季,地表水補給地下水。地下水以垂直補給為主,由于地下水埋藏淺,水力坡度大,流程短,多為淺循環(huán)網狀裂隙水,以散流或下降泉的形式排泄于溝谷中,形成地下溢水帶,是旱季山區(qū)水庫與山塘的主要補給水源,部分以地下潛流形式補給第四系松散巖類形成孔隙水。
3 地質災害現(xiàn)狀與危害
(1)地質災害現(xiàn)狀。截止2017年底,梅縣區(qū)已發(fā)現(xiàn)的地質災害有滑坡、崩塌、地面塌陷3種類型。地質災害隱患點共6798處。其中在冊隱患點370處,削坡建房隱患點6428處。通過對在冊隱患點的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梅縣區(qū)地質災害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一是災害類型以崩塌、滑坡為主;二是絕大部分致災體屬小型規(guī)模;三是絕大多數(shù)致災體的穩(wěn)定性差或較差;四是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呈地域性;五是災害發(fā)生的時間在雨季較為集中;六是人類工程活動是誘發(fā)地質災害的主要原因。(2)地質災害的危害。據不完全統(tǒng)計,二十多年來,全區(qū)發(fā)生地質災害557宗,共造成21人死亡、6人受傷,大量民房、農田、交通通訊和水利水電設施被毀,直接經濟損失1326.48萬元。
4 地質災害成因分析
梅縣區(qū)地質災害形成的條件及影響其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和地質構造、大氣降雨、人類工程活動以及人們的防災意識等內外因素。(1)地質災害形成的內因。a.地形地貌條件。梅縣區(qū)屬低山丘陵地形,地面標高多在100-500m之間,相對高差較大,就崩塌、滑坡而言,地形具有一定的坡度(高差)有利于山坡物質勢能的釋放與轉換,為坡體產生“崩”、“滑”提供動力,是“崩”、“滑”地質作用形成的必備條件之一。梅縣區(qū)溶蝕洼地范圍廣,地下水蘊藏豐富,水位埋藏淺、變化大,地下水的潛蝕作用強烈,有利于地下巖溶的發(fā)育形成,為“塌”“陷”的地質作用的形成創(chuàng)造條件,從而更有利于地面塌陷的形成。b.地層巖性和地質構造條件。地層巖性和地質構造是地質災害形成的內在條件。一般而言,若構造節(jié)理和卸荷裂隙發(fā)育且存在臨空面,極易形成崩塌;地層內含有易滑巖層和軟弱夾層,巖土體的抗剪強度低是造成斜坡不穩(wěn)定的必要條件,在高陡斜坡上,當巖層傾向和斜坡的坡面傾向一致,且傾角小于坡角時,最容易產生滑坡?;轮饕l(fā)育在前泥盆系層狀較軟變質巖組和與巖漿作用有關的塊狀較硬-堅硬巖組中,這兩種巖組在梅縣區(qū)廣泛分布,為崩塌、滑坡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是造成崩塌、滑坡地質災害廣泛發(fā)育的另一個主要原因。(2)地質災害形成的外因。a.大氣降雨的影響。大氣降雨是影響崩塌、滑坡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雨水使致災體自重增加,其下“崩”和“滑”的動能增大,其自身的抗剪、抗壓能力大大降低;降水后,雨水滲透到軟弱結構面起到“潤滑”的作用,使崩、滑體與其母體之間的摩擦阻力減小。大氣降雨影響的結果是縮短崩塌、滑坡形成的過程。降雨量越大、降雨持續(xù)的時間越長,災害發(fā)生的可能性就越強。b.人類工程活動的影響。人類工程活動是影響地質災害形成的主要人為因素。梅縣區(qū)的人類工程活動影響地質災害形成主要有開挖邊坡(修建鐵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廠等)、采礦活動(主要為地下開采)、采石、劈山放炮的強烈振動、堆填加載、亂砍濫伐等,其中開挖邊坡削坡建房造成的最多。采礦活動以誘發(fā)地面塌陷災害為主,地下采礦長期抽排地下水誘發(fā)的巖溶塌陷。c.群眾防災意識的影響。梅縣區(qū)農村依山削坡建房普遍,廣大群眾對地質災害的防災知識缺乏,防災意識淡薄。群眾建房選址時極少或根本不考慮周圍地質環(huán)境因素,往往削坡過陡過高,也不采取臺階和護坡措施;對地質災害的防災知識缺乏,不懂得地質災害的預防和發(fā)現(xiàn)臨災征兆;對地質災害的防災意識淡薄,對發(fā)現(xiàn)的臨災征兆不及時處理,而是心存僥幸,沒有及時采取避讓措施。概而論之,梅縣區(qū)地質災害的形成是多種致災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地層巖性、地質構造是地質災害形成的內在要素;地形地貌是地質災害形成的外在條件;大氣降雨是地質災害形成的激發(fā)因素,它影響著地質災害發(fā)生的時間和速度。人類工程活動是地質災害形成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因素。
5 地質災害的預防和治理措施
(1)地質災害的預防措施。a.加強地質災害隱患點監(jiān)測工作。一般災害隱患點以埋樁法、貼紙法、上漆劃線法、釘釘法等簡易監(jiān)測方法為主,觀測地表裂縫變化和房屋建筑物的變形情況;致災體規(guī)模大、危害嚴重的可采用視準線法等測量方法觀測地表位移動態(tài)變化情況。b.落實好隱患點監(jiān)測人和監(jiān)測責任人等群測群防人員。監(jiān)測人由受災害隱患點威脅的群眾、受威脅的工礦企事業(yè)單位、機關學校的工作人員擔任;威脅公共交通、通訊、水利水電、旅游等基礎設施安全的災害隱患點,由主管部門(或單位)工作人員擔任。災害隱患點所在地的各級政府、村委會(居委)主要行政領導,工礦企事業(yè)單位、機關學校的主要負責人,公共交通、通訊、水利水電、旅游等基礎設施的主管部門(或單位)主要負責人,為監(jiān)測責任人。c.加強宣傳培訓工作,提高全民的防災意識和能力。廣大群眾是地質災害的受害者、當事人,只有當事人時刻保持警覺,面對突而其來的災難,采取正確的應對措施,悲劇才能避免;只有對地質災害的危害性有了深刻的認識之后,其積極性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防治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d.重點防范,全力做好汛期地質災害預防工作。梅縣區(qū)絕大多數(shù)地質災害發(fā)生在汛期(3-10月),特別是每年4-9月,是地質災害集中爆發(fā)期。每年汛期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要召開全區(qū)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會議,對汛期地質災害預防工作作出全面、周密的部署。各鎮(zhèn)和有關部門要按照防災工作責任制的分工和要求,提前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做到領導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e.做好巡查值班工作,關注預警信息。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和各基層村委會要認真組織做好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復查工作。汛前排查重點檢查各重點區(qū)域和重要災害隱患點的防范措施落實情況,督促群測群防人員和群眾做好各災害隱患點的汛期監(jiān)測和險情預報工作;汛期巡查主要排查防范死角,檢查各危險點避讓措施落實情況,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整改;汛后期巡查主要評估災害損失情況,落實災后重建和地質災害治理措施。各級政府領導和有關部門負責人及工作人員要嚴格執(zhí)行汛期值班制度和災情速報制度,密切關注汛期地質災害預報預警信息和天氣預報信息,汛期手機保持24小時開通,嚴陣以待、隨時準備出擊。(2)地質災害的治理措施。崩塌的治理措施可分為防止崩塌發(fā)生的主動防護和避免造成危害的被動防護兩種類型。主要措施有:一是修筑攔擋建筑物;二是支撐與坡面防護;三是錨固;四是灌槳加固;五是削坡與清除等措施?;碌闹卫泶胧┛煞譃榉烙茏?、護坡護岸、削坡卸載、排水防滲、排引地下水、攔擋抗滑、固結加固等類型。主要措施有:一是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二是減重與加載;三是抗滑擋土墻;四是抗滑樁;五是護坡工程等措施。地面塌陷的治理方法主要有:一是清除填堵法;二是跨越法;三是強夯法;四是灌注法;五是深基礎法;六是旋噴加固法等方法措施。泥石流的防治工程措施主要有:一是蓄引水工程;二是固坡工程;三是攔擋工程;四是停淤工程;五是排導工程等工程措施。這些治理工程措施可一種或幾種同時使用。為確保工程質量,應嚴把勘察、設計、施工關,讓有資質的單位施工,工程必須實行質量監(jiān)理制。
6 結束語
地質災害嚴重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各級政府部門務必重視地質災害工作,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原則,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認真做好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
參考文獻:
[1]張建國,等.國土資源系統(tǒng)地質災害突發(fā)事件應急管理[M].廣東省地圖出版社,2008.
[2]蔡慕堯,等.梅縣地質災害防治規(guī)劃(2008-2020)[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