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審查逮捕中“社會危險性”條件適用狀況的分析
      ——以S省C市檢察院為例

      2018-01-05 02:39:00龔亞明鐘會兵
      成都行政學院學報 2017年1期
      關鍵詞:批準逮捕審查逮捕人身

      ●龔亞明 鐘會兵

      審查逮捕中“社會危險性”條件適用狀況的分析
      ——以S省C市檢察院為例

      ●龔亞明 鐘會兵

      通過對某基層檢察院偵查監(jiān)督部門受理的提請逮捕、批準逮捕及不批準逮捕的數(shù)據(jù),進行系統(tǒng)分析后得知,新《刑事訴訟法》對逮捕社會危險性條件的細化,進一步降低了逮捕率,提高了逮捕質效。但同時,審查中仍存在公安機關夠罪即報捕、審查批捕較封閉、重罪行危險性分析輕人身危險性分析、捕后輕判率仍較高等問題。因此,建議,在審查逮捕中應明確公檢雙方責任;完善社會危險性證明制度;落實聽取嫌疑人、辯護律師意見制度,以提高審查批捕的訴訟化程度和公開性,最終使社會危險性條件的適用更為科學、更具可接受性。

      審查逮捕;社會危險性;評估要素

      2012年刑事訴訟法修改中,對逮捕的條件尤其是對“社會危險性”進行了進一步的細化,明確列舉了“社會危險性”的五種情形。這些修改更加深刻地體現(xiàn)了對犯罪嫌疑人權益的保護,也對檢察機關偵監(jiān)部門審查逮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刑事訴訟法實施兩年多以來,審查逮捕中社會危險性條件適用情況如何,偵監(jiān)部門是如何把握“社會危險性”的,以及“社會危險性”條件適用存在哪些問題,都是值得認真探究的問題。

      本文以某基層檢察院在審查逮捕中“社會危險性”條件適用情況為樣本進行研究,以分析影響“社會危險性”認定的因素,并為完善“社會危險性”條件的證明與評估體系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一、樣本情況及研究方法

      本文所選取的S省C市,是西部某省會城市下轄的縣級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總人口67萬。該市東部為平原,近年來由于招商引資,第二、第三產發(fā)展迅猛,人口密度較大、外來人口較多、社會構成復雜;該市西部為丘陵山地,為典型的農耕區(qū),人口密度較小,經(jīng)濟、社會均衡發(fā)展。其東西部經(jīng)濟社會結構的巨大反差,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較為全面反映出不同社會結構的犯罪特點。

      筆者從該院案管部門獲取2010年1月至2015年8月偵查監(jiān)督部門的提請逮捕、批準逮捕以及不批準逮捕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同時,特別對對偵監(jiān)部門2014年12月至2015年8月的73份《不批準逮捕理由說明》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初步發(fā)現(xiàn),其中有45份是因為無社會危險性而做出不批準逮捕決定,并在這些文書上直觀地記載了認定這些犯罪嫌疑人無社會危險性的具體原因。這些實踐資料給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實證基礎。

      二、審查逮捕中“社會危險性”條件適用整體情況

      新刑事訴訟法的實施,對審查逮捕有什么影響,社會危險性條件的細化,能否真正降低逮捕率提高逮捕質量?我們想通過對這一基層檢察院新法實施前后的逮捕數(shù)據(jù)情況進行分析,以得一些有益信息。

      圖表1 2010年至2014年C市檢察院審查逮捕情況統(tǒng)計表

      從圖表1分析來看,2010年、2011年無社會危險性不捕人數(shù)分別占受理總人數(shù)的2.9%和3.3%,處于低位平穩(wěn)階段。從2012年開始,無社會危險性不捕占受理總人數(shù)的比例逐年攀升,分別為6.7%、10.4%和14.1%,平均每年以4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2014年無社會危險性不捕占受理總人數(shù)的比例為2011年4.3倍。

      為了更直觀地反映出C市檢察院審查逮捕情況變化趨勢,本文將上述數(shù)據(jù)轉化為柱狀圖和數(shù)點折線圖。

      圖表2 2010年~2014年C市檢察院不批準逮捕人數(shù)、無社會危險性人數(shù)占受理總人數(shù)百分比柱狀圖

      圖表3 2010年~2014年C市檢察院無社會危險人數(shù)占不批準逮捕總人數(shù)百分比折線圖

      從圖表2可以看出,在C市,在新刑事訴訟法頒布以前,無論是不批準逮捕率以及無社會危險性不批準逮捕人數(shù)占受理總人數(shù)的百分比,都非常低且相對平穩(wěn)。隨著新刑事訴訟法的頒布和實施,2012年以后,不批準逮捕率和無社會危險性不批準逮捕人數(shù)比率逐年攀增。

      從圖表3可以看出,從2012年開始,無社會危險性占不批捕的比例不斷加大,從27.1%增長到59.2%,社會危險性要件越來越受到重視。綜合圖表2、圖表3可知,在C市檢察院,新刑事訴訟法對逮捕危險性條件的細化,與逮捕率的降低呈較高程度的正相關關系。

      為進一步分析新刑事訴訟法實施后不批準逮捕的整體情況,筆者統(tǒng)計了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新法實施以來C市檢察院的不批捕情況:共受理審查逮捕案件952件1265人,逮捕974人,不捕291人。其中無社會危害性不捕163人,占不捕數(shù)的56%。

      圖表4 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C市檢察院不批準逮捕情況餅狀圖

      同時,筆者對該院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錄入案管系統(tǒng)已獲得生效判決的318件逮捕案件2進行了分析。318件455人中被判處三年以上有期徒刑刑罰(不包括本數(shù))的124人,被判處三年及以下有期徒刑的277人,被宣告緩刑、判處拘役或者單處附加刑的77人,其中,逮捕后輕判的占16.9%??梢哉f,捕后輕判率控制在一個相對較小的范圍內,但是仍有一定的空間降低逮捕率。

      圖表5 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C市檢察院捕后判決情況餅狀圖

      整體來看,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新法實施后,C市檢察機關在審查逮捕過程中,越來越重視“社會危險性”條件是否滿足,因無社會危險性而不捕已占不捕總數(shù)的一半以上。另外,“社會危險性”條件的細化,與逮捕率的降低,有較高的正相關性。

      三、影響社會危險性認定的要素分析

      準確把握“社會危險性”是正確適用逮捕措施的關鍵所在。從理論上來講,社會危險性是指嫌疑人給社會帶來新的危險的可能性。具體內容包括兩個方面,即嫌疑人罪行危險性和人身危險性?!叭松砦kU性”是基于嫌疑人“人”這個要素,評估其實施新犯罪或者妨害刑事訴訟順利進行的可能;“罪行危險性”是將犯罪行為這一“事”作為評估要素,來判斷犯罪嫌疑人繼續(xù)危害國家安全、公共秩序的可能。

      (一)“人身危險性”評估要素分析

      “人身危險性”指行為人人格上具有的犯罪傾向性。人類的人格特征總是通過一定的長期性行為,外化為標簽式的身份體現(xiàn),犯罪嫌疑人的人身危險性亦不例外。因此,有必要從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和人格特征入手,探究影響人身危險性評估的要素。

      C市檢察院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共受理952件1265人,不批準逮捕291人,不捕率為23.0%。筆者對其中的不批準逮捕人員的身份進行了統(tǒng)計。

      圖表6 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C市檢察院不批捕人員身份統(tǒng)計表

      圖表6顯示,在工人、農民、進城務工人員、個體勞動者、無業(yè)者中,工人、農民、進城務工人員、個體勞動的不批捕率均高于平均不批捕率,其中工人的不批捕率最高,達到39%;只有無業(yè)者的不批捕率低于平均不批捕率,僅為19%。可以理解的是,工人、農民、進城務工人員、個體勞動者職業(yè)固定,有一定經(jīng)濟基礎。同時,不批捕率排名靠前的工人和個體勞動者有穩(wěn)定的居所,便于取保候審管理,其再犯或妨害刑事訴訟順利進行的可能性較小。反觀無業(yè)者,沒有固定職業(yè)和穩(wěn)定收入,社會流動性較強,其再犯危害社會公共秩序的可能性較大,且取保候審管理的難度較大。

      從圖表6也可看出,嫌疑人平時表現(xiàn),是否為累犯、是否受到過刑事或行政處罰,對其人身危險性大小的評估有較大影響。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累犯、受過刑事處罰人員、受過勞動教養(yǎng)人員的不批捕率分別為6.3%、11.6%、16.7%。也可以得到理解的是,這三類人員曾經(jīng)故意犯罪或違反行政法規(guī),而受到過刑事或者行政處罰,有更高的人身危險性,極有可能再次給社會帶來危險,有必要將其羈押。如果嫌疑人表現(xiàn)一貫良好,沒有任何違法行為,屬偶犯或過失犯,其人身危險性相對而言要小很多。通過訪談及工作觀察,筆者也發(fā)現(xiàn),在實踐中,C市檢察院對于累犯,只要不患有不宜羈押的嚴重疾病,予以逮捕的可能性非常高。

      嫌疑人人身危險性的評估,除了要衡量其行為外化后的標簽及一些人格、身份特征外,還需測評其犯罪后的表現(xiàn),如對犯罪行為的認識,是否積極修復受損害的社會關系等。筆者對C市檢察院2014年12月至2015年8月的45份因認定為“無社會危險性”的《不批準逮捕理由說明》進行了統(tǒng)計梳理:筆者發(fā)現(xiàn),在對嫌疑人無社會危險性進行闡述時,自首、認罪、悔罪、賠償被害人損失、獲得被害人諒解,成為高頻詞匯。其中,自首出現(xiàn)了7次、認罪出現(xiàn)了11次、悔罪出現(xiàn)了6次、賠償被害人損失出現(xiàn)了13次,獲得被害人諒解出現(xiàn)了11次。這也可以得到理解,一般來講,如果嫌疑人犯罪后隱匿贓物、毀滅證據(jù)、逃跑、抗拒抓捕,拒絕認罪、拒絕向被害人賠禮道歉,其人身危險性就大;如果嫌疑人犯罪后自首、認罪悔罪、積極對被害人進行賠償、獲得了被害人諒解,其人身危險性就比較小。

      (二)“罪行危險性”評估要素分析

      罪行危險性評估,主要圍繞犯罪事實展開,以犯罪事實本身來說明嫌疑人可能給社會帶來的危險性大小。對犯罪事實進行危險性評估,主要從犯罪行為本身是否特別惡劣、犯罪情節(jié)是否嚴重兩個方面入手。

      C市檢察院掌握的標準和原則是,嫌疑人罪行大小、性質惡劣程度,與其社會危險性存在正向關系:罪行越大、性質越惡劣往往表明其社會危險性越大。筆者查閱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C市檢察院對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涉嫌放火罪,故意殺人罪,綁架罪,搶劫罪,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罪這五種重罪的195名嫌疑人,除了一名搶劫罪嫌疑人及十名販賣毒品嫌疑人因證據(jù)不足不予逮捕外,其余184人全部批準逮捕,無一人因無社會危險性而不予逮捕。

      筆者還了解到,在審查逮捕的過程中,C市檢察院針對嫌疑人罪行大小、可能判處刑期長短及所涉罪名,確定不同刑罰檔次,然后對不同檔次案件的逮捕必要性,采取不同的證明標準:對可能判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且無法定從輕、減輕情節(jié)的嫌疑人,除有證據(jù)足以證明對嫌疑人不予羈押不致發(fā)生社會危險性外,原則上予以逮捕;對于涉嫌危害國家安全、毒品、黑社會性質組織、恐怖活動犯罪的嫌疑人,只要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也原則上予以逮捕;對可能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嫌疑人,則需要根據(jù)犯罪前的表現(xiàn),犯罪情節(jié)以及犯罪后是否有悔罪表現(xiàn)等進行綜合判斷。

      至于犯罪情節(jié)是否嚴重,C市檢察院主要是衡量犯罪的時間、地點、手段、方法、動機、結果、后果、形態(tài)、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以綜合判斷嫌疑人的犯罪情節(jié),進而得出其社會危險性的高低。比如,筆者了解到的:在受災地區(qū)盜竊比在一般地區(qū)盜竊危害性更大;出于貪財?shù)臍⑷吮纫蚴芷群?、侮辱而激憤殺人的嚴重;盜竊公私財物數(shù)額巨大比數(shù)額較小的嚴重;犯罪既遂比犯罪中止社會危害性大;主犯、首要分子比從犯社會危險性大,等等。

      四、適用社會危險性條件存在的問題

      C市檢察院通過細化五種社會危險性情形內容,對不同刑期、不同犯罪設置不同的社會危險性證明標準,建立了不批準逮捕理由說明制度,規(guī)范了社會危險性審查標準。從其效果看,降低了逮捕率,提高了逮捕質效,總體上是值得肯定的。但在適用過程中,仍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是公安機關夠罪即報捕,其《提請批準逮捕書》對逮捕必要性分析不夠。公安機關在報捕的時候,往往只要嫌疑人可能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就申請批準。統(tǒng)計的45份因無社會危險性而做出的《不批準逮捕理由說明》中,有21份無逮捕必要理由中含有“犯罪情節(jié)輕微”,占到無社會危險性不批準逮捕的近半數(shù)。同時,《提請批準逮捕書》中往往僅列明嫌疑人的犯罪事實,未對逮捕必要性做出論證。雖然,該院與公安機關會簽的《關于審查逮捕案件社會危險性證據(jù)有關問題的規(guī)定》(下稱《規(guī)定》)明確要求,公安機關應在該文書中對必要性分析論證,并將社會危險證據(jù)材料一并移送。但實際上,公安機關在這些文書中,只是簡單提到“采取取保候審尚不足以發(fā)生社會危險性”或者“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方法》第七十九條、第八十五條之規(guī)定,特提請批準逮捕”,并未對社會危險性展開論證,并提供相應證據(jù)佐證。

      二是捕后輕刑現(xiàn)象在一定范圍內仍然存在,逮捕率有待進一步下降。上文統(tǒng)計得出,該院逮捕后被判處有期徒刑緩刑、拘役或者單處罰金仍達17%,其中有期徒刑宣告緩刑占5%、拘役實刑占8%、拘役緩刑占3%,單處附加刑占1%。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九條對逮捕限定的前提條件為“判處徒刑以上刑罰”,而該院在逮捕后被判處徒刑以下刑罰的高達12%(該數(shù)據(jù)還不包括逮捕后在提起公訴階段作不起訴處理的案件,如果加上此項統(tǒng)計不當逮捕率還會更高),也就是每十個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里面至少有一個人是屬于不當逮捕。捕后輕刑主要涉及到盜竊罪、交通肇事罪、尋釁滋事罪、故意傷害等罪名。據(jù)了解,在審查逮捕時檢察人員一般會參照法院的量刑標準預估犯罪嫌疑人可能被判處的刑罰,如果犯罪嫌疑人可能被判處的刑罰低于有期徒刑,通常情況下不會予以逮捕。在法律規(guī)定和具體操作細則如此明確的情況下,捕后輕刑問題仍得不到有效根治主要有一下三方面原因:一是案情發(fā)生重大變化,一些嚴重交通肇事案件以及輕傷害、尋釁滋事類案件,在報捕階段犯罪嫌疑人尚未賠償被害人或者取得被害人諒解,既符合逮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標準,又具有與逮捕相當?shù)摹吧鐣kU性”,逮捕之后犯罪嫌疑人與被害人達成了賠償協(xié)議與諒解協(xié)議,在審判時這一類案件往往被法院判處緩刑或者拘役。二是案外因素影響導致逮捕標準把握不嚴,對于盜竊、尋性滋事等群眾反響強烈的案件,地方公安和黨委往往以社會安定為理由,向檢察機關施壓要求從嚴打擊此類犯罪,于是一些盜竊數(shù)額較小但屬于慣犯,有吸毒史的犯罪嫌疑人也被檢察機關予以逮捕。三是出于節(jié)約司法成本考量部分本應監(jiān)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檢察機關逮捕,在一些輕微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符合取保候審條件但是既不提供保證金也不提出保證人,按照新法規(guī)定應當予以監(jiān)視居?。ù祟愊右扇硕鄬儆谕獾厝耍诒镜責o固定居所,只能采用指定居所監(jiān)視居住),在犯罪嫌疑人罪行與監(jiān)視居住成本極不相稱的情況下,檢察機關往往選擇司法成本較低的逮捕。

      三是審查批捕環(huán)節(jié)較封閉,以審核公安提供的書面材料為主。刑訴法修改后,審查逮捕雖強化了對嫌疑人、辯護人意見的聽取,但仍未改變審查逮捕較封閉的弊端。一方面,雖然檢察人員在審查時對嫌疑人堅持每案必問,并聽取意見,但訊問內容大多限于核實犯罪經(jīng)過,而嫌疑人也往往對羈押無任何意見,導致此環(huán)節(jié)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審查逮捕期限僅有七天,除去周末只剩下五天,如再加上訊問嫌疑人、制作相關文書、領導審批、送案等相關環(huán)節(jié),真正留給檢察人員的審查時間往往只有一兩天。他們在如此短暫時間內,既要審查嫌疑人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又要排除非法證據(jù),還要分析社會危險性,希望其將每一樣做扎實,是不現(xiàn)實的。所以,很大程度上只能依賴公安所提供的材料,一般情況下,也就不可能主動調查一般在卷外的社會危險性證據(jù)。比如,該院辦理的一起尋釁滋事案,嫌疑人在村組團年會是毆打被害人致其輕傷,在卷材料顯示嫌疑人犯罪情節(jié)較為輕微。但在審查批捕階段,該院收到嫌疑人所在村組全體村民的控告書,稱嫌疑人平時橫行鄉(xiāng)里、經(jīng)常嚴重擾民,要求對其嚴懲。收到控告書后,檢察人員對嫌疑人的日常行為進行了調查,發(fā)現(xiàn)其報復心極強,曾因鄰里、債務等糾紛實施辱罵、恐嚇、毆打他人行為,受過兩次行政處罰仍不知悔改。因此,雖然其犯罪情節(jié)較輕,卻有著較大的人身危險性,最終予以了批捕。本案中,如無村民控告書,很可能就不會對嫌疑人日常行為調查,也就很可能因為嫌疑人犯罪情節(jié)較輕而作出不批捕決定。

      四是嫌疑人社會危險性分析中,重罪行危險性分析、輕人身危險性分析。在45份無社會危險性《不批準逮捕理由說明》中,與罪行危險性相關的“犯罪情節(jié)輕微”出現(xiàn)了21次,而與人身危險性相關的“認罪”、“悔罪”分別出現(xiàn)了11次和6次,“賠償被害人損失”出現(xiàn)了13次,“初犯”、“偶犯”出現(xiàn)了4次,“平時遵紀守法”出現(xiàn)了1次。可見,檢察人員在評判嫌疑人是否有社會危險性時,犯罪情節(jié)是否輕微是其考察的最主要權重因素,其次為是否認罪悔罪、是否積極賠償,最后是嫌疑人平時表現(xiàn)。顯然,審查時檢察人員主要圍繞嫌疑人是否犯罪、罪行大小進行審查,而對嫌疑人人身危險性關注較少。其原因是,檢察審查逮捕主要通過對公安提供的書面材料進行審查,來分析嫌疑人的社會危險性。公安為了追求快速破案、追求高批捕率,往往只注重圍繞嫌疑人的犯罪事實調查取證,一般不愿意對嫌疑人的社會危險性進行調查。因此,在公安只注重嫌疑人犯罪事實收集證據(jù),而怠于收集嫌疑人人身危險性證據(jù)的前提下,檢察人員在較短的時間內,只能圍繞前者收集證據(jù)展開分析,從而導致重罪行危險性分析、輕人身危險性分析的問題。

      五是人身危險性審查中重犯罪后人身危險性分析而輕犯罪前人身危險性的分析。在45份無社會危險性《不批準逮捕理由說明》中,與人身危險性相關的“認罪”、“悔罪”分別出現(xiàn)了11次和6次,“賠償被害人損失”出現(xiàn)了13次,“初犯”、“偶犯”出現(xiàn)了4次,“平時遵紀守法”出現(xiàn)了1次。嫌疑人“認罪”、“悔罪”以及“賠償被害人損失”均是犯罪后積極修復其所損害的社會關系的表現(xiàn),而“初犯”、“偶犯”、“平時遵紀守法”則通過考察嫌疑人的平時表現(xiàn)來判斷其人身危險性大小。造成檢察人員對嫌疑人人身危險性判斷時注重犯罪后人身危險性分析而輕犯罪前人身危險性分析的原因是,一方面案發(fā)后嫌疑人處于公安機關控制之中,其如何到案,到案后的表現(xiàn)等體現(xiàn)犯罪后的人身危險性大小的材料,公安機關比較容易收集,而反映嫌疑人犯罪前人身危險性大小的證據(jù)則需要做大量的社會調查工作;另一方面,在封閉式的審查批捕中,檢察人員以審查公安機關書面材料為主,有能力提供或者有意愿收集嫌疑人罪前人身危險性大小證據(jù)的嫌疑人村、社區(qū),辯護人,被害人卻很少參與到審查批捕中。

      五、“社會危險性”條件適用完善的建議

      總結前文的實證統(tǒng)計和規(guī)范分析,我們認為,社會危險性條件適用的完善,需要繼續(xù)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公安機關需要加強對社會危險性證據(jù)特別是嫌疑人人身危險性證據(jù)的收集,為社會危險性證明打下堅實基礎。社會危險性證據(jù)是判斷嫌疑人是否有社會危險性的最重要依據(jù),如缺乏相關證據(jù),其證明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犯罪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即犯罪前、犯罪中、犯罪后,相應地公安機關應從這三方面加強證據(jù)的收集:(1)犯罪前的社會危險性證據(jù),主要是嫌疑人的人格證據(jù)。我們可通過嫌疑人的犯罪前表現(xiàn)和人格狀況來判斷其危險性大小。因此,公安機關要注重收集嫌疑人個人情況及一貫表現(xiàn),包括年齡、健康狀況、家庭情況、工作情況、住所、前科材料、鄰里社區(qū)評價等。(2)犯罪中的證據(jù),要查明犯罪的事實、性質、情節(jié),以及動機、形態(tài)、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等。(3)犯罪后的證據(jù),主要包括嫌疑人對犯罪的認識,是否認罪、悔罪,有無自首立功表現(xiàn),是否對被害人賠償或者取得被害人諒解等??傊?,公安機關既要收集嫌疑人有社會危險性、危險性高的證據(jù),又要收集嫌疑人無社會危險性、危險性低的證據(jù);既要收集犯罪中和犯罪后嫌疑人社會危險性證據(jù),又要收集犯罪前嫌疑人社會危險性證據(jù),為檢察機關審查提供更全面和準確的依據(jù)。

      二是明確公檢不同責任,完善社會危險性證明制度。為了改變公安機關夠罪即報捕現(xiàn)狀,提高質量,應完善公檢在社會危險性證明中的責任,明確“公安舉證、檢察審查”的證明制度。在社會危險性證明中,公安應承擔舉證責任,負責收集相關證據(jù)及材料;檢察則根據(jù)公安所提供材料及其他途徑(包括嫌疑人、辯護人、被害人等提供的)獲得的證據(jù)進行審查,最終做出是否批捕的決定。公安在提請時,應在《提請批準逮捕書》中對嫌疑人的逮捕必要性進行論證,并列明相關證據(jù)材料。對于公安在報捕時未移送嫌疑人社會危險性證據(jù),在審查逮捕期間又未補充移送相關證據(jù)的,檢察機關應依法作出不批準逮捕決定,其不利后果應由公安機關承擔。

      三是完善聽取嫌疑人、辯護律師、被害人意見制度,打破封閉式批捕。首先,在訊問嫌疑人時不僅要核查事實相關內容,還應就嫌疑人社會危險性展開訊問,調查其健康、工作情況及對逮捕的意見。其次,對有辯護律師、被害人案件,當偵監(jiān)部門收到公安移送卷宗時應立即通知律師、被害人已進入審查批捕環(huán)節(jié),并告知其提出意見的方式和期限。對律師和被害人的意見,承辦人應將其與案件一并審查,并將其詳細記錄在審批意見書中。承辦人經(jīng)充分審查、考量,最終作出是否采納的決定,并將意見采納情況反饋給律師和被害人,對于不采納律師、被害人意見的,要為其提供書面理由并附卷。

      四是嚴格把握逮捕標準,減少不當逮捕。逮捕作為最嚴厲的刑事強制措施,其適用條件和范圍是有嚴格限制的,如果適用不當就會嚴重損害嫌疑人個人權利。新法規(guī)定,逮捕既要滿足徒刑以上刑罰條件又要滿足社會危險性條件,二者缺一不可。檢察人員在審查逮捕時要排除案外因素的干擾,正確處理好從嚴打擊某類犯罪和嚴格把握逮捕標準之間的關系,逮捕作為刑事強制措施只承擔保障刑事訴訟順利進行的職能,并不是打擊犯罪的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手段。對于那些具有一定社會危險性但是又不滿足徒刑以上刑罰條件的嫌疑人,應當堅決按照刑事訴訟法相關規(guī)定作出不批準逮捕決定;對于那些符合取保候審條件但是既無保證金又無保證人的嫌疑人,不應該以犧牲嫌疑人基本權利為代價而追求司法效率,進而從節(jié)約司法成本角度出發(fā)作出批準逮捕決定,而非采取對犯罪嫌疑人更為有利更符合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監(jiān)視居住。

      五是加強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對于那些確有逮捕必要而進行逮捕的輕微刑事案件,例如交通肇事、故意傷害、盜竊、尋釁滋事案件,做好捕后跟蹤工作。及時跟進了解案件進展,當出現(xiàn)嫌疑人賠償被害人、雙方當事人和解等嫌疑人社會危險性降低的情形時,檢察人員要及時依職權或者依申請啟動羈押必要性審查機制。對因社會危險降低而無逮捕必要的嫌疑人要及時變更強制措施,從而減少羈押訴訟案件數(shù)量,降低捕后輕判的比例。

      [1]劉亞昌,王超.準司法審查模式下的逮捕必要性及其證明——從人權保障理念和正當程序原則出發(fā)[J].江漢學術,2014(8).

      [2]王宇飛,張毓岑,董嬪.逮捕條件中的社會危險性問題研究[J].人民檢察.2014(16).

      [3]王貞會.審查逮捕社會危險性評估量化模型的原理及構建[J].政法論壇.2016(2).

      [4]裘樹祥,馬躍忠.審查批捕中社會危險性證明標準研究[J].西部法學評論.2015(6).

      [5]李洪亮.逮捕審查中“社會危險性”條件——基于實證的效果、對策分析.法治論壇.2014(3).

      [6]薛海蓉,詹靜.逮捕“社會危險性條件適用的實踐探索”——基于江蘇省南京市建鄴區(qū)人民檢察院試點經(jīng)驗的思考[J].人民檢察.2014(3).

      龔亞明,四川省崇州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鐘會兵,四川省崇州市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書記員。(四川 崇州 611200)

      D925.2

      A

      1008-5947(2017)01-0040-06

      2016-12-10

      責任編輯 王承云

      猜你喜歡
      批準逮捕審查逮捕人身
      雄黃酒
      2018年1.5萬人涉嫌破壞環(huán)境資源被批捕
      婦女生活(2019年7期)2019-07-16 04:16:19
      司法改革背景下審查逮捕程序訴訟化問題探究
      審查逮捕程序司法化改革基本設想
      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16年1期)2016-12-01 06:21:16
      淺議審查逮捕階段視聽資料類證據(jù)審查的若干問題
      余數(shù)
      讀者(2016年13期)2016-06-08 20:02:55
      審查逮捕階段訊問犯罪嫌疑人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斷線保護裝置對人身和設備的保護作用分析
      河南科技(2014年23期)2014-02-27 14:18:59
      無逮捕必要之適用研究
      英山县| 湟中县| 革吉县| 广南县| 平山县| 靖州| 铅山县| 日喀则市| 察隅县| 绥阳县| 崇州市| 泗阳县| 疏勒县| 临安市| 酉阳| 岳阳市| 徐闻县| 长寿区| 稷山县| 兴宁市| 缙云县| 天峨县| 张家界市| 纳雍县| 杂多县| 区。| 万载县| 姚安县| 潞西市| 延津县| 射阳县| 正宁县| 合水县| 陆丰市| 弋阳县| 韶山市| 织金县| 宁城县| 长武县| 乌兰浩特市| 睢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