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琳 唐敏芳
摘要“無逮捕必要”是指檢察機關針對公安機關提請批準逮捕犯罪嫌疑人的請求,經(jīng)審查認為犯罪嫌疑人的行為已涉嫌犯罪,可能判處管制、拘役、獨立適用附加刑,或者雖然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但采取取保候審、監(jiān)視居住不致發(fā)生社會危險性時,對公安機關提請批捕的請求作出不批準逮捕的決定。嚴格把握逮捕條件,充分適用“無逮捕必要”,是審查逮捕階段貫徹落實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必然要求。本文試從當前“無逮捕必要”適用問題作初步探討。
關鍵詞檢察機關 公安機關 批準逮捕
中圖分類號:D92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10-027-02
一、“無逮捕必要”適用率過低之現(xiàn)象分析
當前,“無逮捕必要”適用率過低已經(jīng)是普遍現(xiàn)象。我們研究發(fā)現(xiàn),除了受到較多犯罪嫌疑人系外來流動人口,居無定所,確無取保候審條件這一客觀因素制約外,還存在以下原因:
(一)傳統(tǒng)執(zhí)法觀念根深蒂固,人權保障意識尚顯不足
逮捕作為刑事訴訟所獨有的一種強制措施,它以剝奪特定人的基本人權——人身自由為條件,具有明顯的雙刃性,在正當?shù)姆沙绦驀栏裣拗葡碌拇妒菓椭畏缸锏挠行侄?不受限制隨意濫用的逮捕則會成為踐踏人權的工具。然而司法實踐中,逮捕常被異化為替代偵查的一種手段,認為如果不對犯罪嫌疑人采取逮捕措施,就不利于后續(xù)偵查工作的順利開展,也不利于打擊犯罪維護穩(wěn)定。正是出于這種重實體輕程序、重打擊輕保護的傳統(tǒng)執(zhí)法觀念,片面強調有效追究犯罪、懲罰罪犯,忽視了對私權,特別是犯罪嫌疑人合法權益的保護,因而缺乏對有無逮捕必要的周全考慮。
(二)績效考核機制不甚科學,求穩(wěn)怕錯思想影響較深
實踐中,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都從自身需要出發(fā),制定了本系統(tǒng)內部績效考核的辦法。在公安機關,長期以來都將“破案率”、“報捕率”、“批捕率”作為績效考核的量化指標,這使得公安機關對于犯罪嫌疑人能報捕就盡量報捕,一旦報捕就想方設法促使檢察機關作出批捕決定。而在檢察機關,考核的重點則往往放在法律監(jiān)督效果和錯案責任追究上,捕后輕刑不屬于錯案,不影響考核。相反,適用“無逮捕必要”不但增加工作量,而且還存在一定的訴訟風險。所以,考慮到與公安機關的配合關系,考慮到減少工作量、緩解人少案多矛盾,也考慮到一些案件如果不捕可能遭受來自社會、來自被害人的責難,甚至還可能承擔打擊不力的后果,對于公安機關報捕的案件,即使可捕可不捕,檢察機關也較易作出批捕決定。
(三)逮捕必要缺乏客觀標準,非羈押性措施不夠完善
有逮捕必要是逮捕應當具備的必要條件之一,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于2001年8月6日聯(lián)合發(fā)布的《關于依法適用逮捕措施有關問題的規(guī)定》第一條第二項規(guī)定,具有“可能毀滅、偽造證據(jù)、干擾證人作證或者串供;可能自殺或逃跑”等六種情形之一的,即為“有逮捕必要”。然而,如何把握這六種“可能”,實踐中缺乏統(tǒng)一的客觀標準。雖然近年來高檢院相繼出臺了一些有關慎用逮捕措施的規(guī)定,比如2006年8月17日制定的《人民檢察院審查逮捕質量標準(試行)》,其中第六條和第七條細化了有逮捕必要的七種情形及無逮捕必要的九種情形,但這些規(guī)定僅由檢察機關一家制定,效力有限,且內容仍較為原則和籠統(tǒng),操作性不強。此外,與逮捕相對應的非羈押性強制措施的不夠完善,監(jiān)視居住形同虛設,取保候審取而不保,也是檢察機關棄“無逮捕必要”而不用的重要原因。
二、“無逮捕必要”的把握與適用
要避免執(zhí)法的隨意性,防止“無逮捕必要”被控制過嚴或隨意濫用,當務之急就是在明確適用原則和條件的基礎上,盡快制定統(tǒng)一、可操作的客觀認定標準以指導實踐。
(一)“無逮捕必要”的適用原則和條件
除了要堅持以事實為根據(jù),以法律為準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刑事訴訟原則外,我們認為,適用“無逮捕必要”還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1.保障訴訟原則。逮捕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刑事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無逮捕必要,顧名思義,就是指不采取逮捕措施亦能保障刑事訴訟活動順利進行的情形。因此,保障訴訟原則是適用“無逮捕必要”的首要原則,也是根本原則。
2.罪行較輕原則?!盁o逮捕必要”是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直接體現(xiàn)。當寬則寬,該嚴則嚴,是寬嚴相濟的精髓所在,如果對罪行嚴重的犯罪嫌疑人同樣適用“無逮捕必要”,即違反了這一精神實質。因此,罪行較輕原則是適用“無逮捕必要”的一個重要原則。
3.容易改造原則。教育、感化犯罪嫌疑人是“無逮捕必要”追求的價值目標之一,而犯罪嫌疑人自身的真心悔罪、積極改過則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容易改造原則也是適用“無逮捕必要”的重要原則之一。
4.化解矛盾原則。根據(jù)案件的性質、事實或雙方當事人自愿諒解或被害人自愿要求對犯罪嫌疑人提出從輕處罰,從而不予逮捕不致激化矛盾,不致產生對立或對抗情緒,有利于矛盾的化解,案結事了,這也是“無逮捕必要”適用追求的社會價值所在。
根據(jù)上述原則,適用“無逮捕必要”的案件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1.犯罪事實清楚,證據(jù)基本確鑿。
2.可能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單處罰金。
3.犯罪嫌疑人對自己實施涉嫌犯罪行為供認不諱,有悔罪表現(xiàn),沒有其他重大犯罪嫌疑。
(二)“無逮捕必要”的認定依據(jù)和標準
根據(jù)刑事訴訟法第六十條規(guī)定,采取取保候審、監(jiān)視居住等強制措施不足以防止發(fā)生社會危險性,即有逮捕必要。由此可見,判斷逮捕必要性的關鍵是有無社會危險性及社會危險性的嚴重程度。所謂社會危險性,是指犯罪嫌疑人給社會帶來新危害的可能性,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角度進行把握:
1.從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性質上把握。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性質是衡量社會危險性大小的一個重要依據(jù)。一般而言,犯罪性質嚴重、手段殘忍、動機卑劣的,其社會危險性較大,對這種人如果不采取逮捕措施,就很有可能繼續(xù)危害社會。如對于參與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恐怖犯罪、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有組織犯罪、嚴重暴力犯罪等嚴重危害社會治安和社會秩序的嫌疑人,就應依法采取逮捕措施。相反,對于一些犯罪性質不嚴重、主觀惡性不深,采取取保候審、監(jiān)視居住措施能夠防止發(fā)生社會危險性的,則無逮捕必要。當然,犯罪性質也不是判斷有無逮捕必要的絕對標準,對于法定刑在三年以上的嚴重刑事犯罪,如果從具體個案考慮,具有法定或酌定從輕、減輕、免除情節(jié)的,也可以認為無逮捕必要。
2.從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情節(jié)上把握??梢苑从成鐣kU性嚴重程度的犯罪情節(jié)包括,犯罪嫌疑人的犯罪目的、犯罪動機、主觀心理狀態(tài)、作案次數(shù)、作案手段、犯罪形態(tài)、犯罪后果、在共同犯罪中所處地位等。通常情況下,過失犯罪的社會危險性小于故意犯罪;從犯、脅從犯的社會危險性比主犯要小;預備犯、中止犯、防衛(wèi)過當、避險過當?shù)纳鐣kU性也相對較小;而多次作案、連續(xù)作案以及動機惡劣、手段殘忍的犯罪嫌疑人的社會危險性則比較大。
3.從犯罪嫌疑人的自身條件上把握。這里的自身條件,包括犯罪嫌疑人犯罪前表現(xiàn)、犯罪后態(tài)度以及年齡、職業(yè)、住所、健康等情況。犯罪嫌疑人犯罪前表現(xiàn)和犯罪后態(tài)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犯罪嫌疑人的主觀惡性程度及接受改造的可能性,也是衡量社會危險性大小的重要依據(jù)。人的思想與行為具有一定的連續(xù)性,平時工作積極、待人友善、做事穩(wěn)重的人,其社會危險性較小;平時游手好閑、前科累累、劣跡斑斑、沾染吸毒等惡習的人,其社會危險性較大。犯罪后自首、有立功表現(xiàn)或者認罪悔罪、積極退贓、賠償損失,能取得被害人諒解的人,其社會危險性較小;犯罪后企圖逃脫罪責、拒不認罪、揚言報復的人,其社會危險性就相對較大,很有可能繼續(xù)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此外,年齡、健康狀況是判斷能否對犯罪嫌疑人采取羈押措施的參考依據(jù),職業(yè)、住所情況則是考察犯罪嫌疑人有無取保候審條件的客觀依據(jù)。
綜上,我們認為,具有下列情形的,可以認為無逮捕必要:
1.屬于預備犯、中止犯、或者防衛(wèi)過當、避險過當?shù)摹?/p>
2.主觀惡性較小的初犯、偶犯,共同犯罪中的從犯、脅從犯,犯罪后自首、有立功表現(xiàn)或者積極退贓、賠償損失、確有悔改表現(xiàn)的。
3.過失犯罪的嫌疑人、犯罪后有悔罪表現(xiàn),有效控制損失或者積極賠償損失的。
4.因鄰里、親友糾紛引發(fā)的傷害等案件,犯罪嫌疑人在犯罪后向被害人賠禮道歉、賠償損失,取得被害人諒解的。
5.在本地有固定住所或者在本地有長期穩(wěn)定工作的(本地有固定住所,可以理解為犯罪嫌疑人在本市有生活居住二年以上的住所;在本地有長期穩(wěn)定的工作,可以理解為犯罪嫌疑人在本市工作連續(xù)超過二年且工作固定的)。
6.犯罪嫌疑人系70周歲以上老年人或者殘疾人,身體狀況不適宜羈押的。
7.雙方當事人就民事賠償達成和解并切實履行,社會危險性不大的輕微刑事案件。
8.應當逮捕,但患有嚴重疾病,或者是正在懷孕、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的。
具有下列情形的,則不應當認為無逮捕必要。
1.可能繼續(xù)實施犯罪行為,危害社會的。
2.可能毀滅、偽造、轉移、隱匿證據(jù),干擾證人作證或者串供的。
3.可能自殺或者逃跑的。
4.可能實施打擊報復行為的。
5.可能有礙本案或者其他案件偵查的。
6.犯罪嫌疑人居無定所、流竄作案、異地作案,不具備取保候審、監(jiān)視居住條件的;
7.犯罪嫌疑人有吸毒等惡習的。
8.犯罪嫌疑人系累犯或二年內故意犯罪受過刑事處罰、被相對不起訴的。
9.犯罪嫌疑人二年內受過勞動教養(yǎng)處理或因同種事由受過行政拘留處罰一次以上的。
10.犯罪嫌疑人多次犯罪或者系犯罪集團、共同犯罪主犯的。
11.犯罪嫌疑人參與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恐怖犯罪、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有組織犯罪、嚴重暴力犯罪等嚴重危害社會治安和社會秩序的。
(三)“無逮捕必要”的適用程序和保障
1.嚴格案件審查和審批程序。檢察機關案件承辦人在全面審查案件的基礎上,對擬認定“無逮捕必要”的案件,必須先提訊犯罪嫌疑人,除聽取其供述和辯解外,重點了解其認罪態(tài)度、悔罪表現(xiàn)、損害賠償?shù)惹闆r;了解被害人的態(tài)度和想法;了解案件是否有重大影響,是否涉及當?shù)刂伟卜€(wěn)定,并在《審查逮捕案件意見書》的“需要說明的問題”部分對無逮捕必要理由作詳細分析論證。對確定“無逮捕必要”的案件,必須經(jīng)科長審核,由分管檢察長決定;重大疑難案件,交由檢委會討論決定。
2.深化逮捕必要性雙向說明制度。公安、檢察機關就辦理的輕微刑事案件,在提請批準逮捕或者作出相對不批準逮捕決定時,應分別對逮捕犯罪嫌疑人的必要性理由進行說明。公安機關在收集能夠證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無罪、罪重或者罪輕的各種證據(jù)的同時,應積極收集犯罪嫌疑人有無逮捕必要的證明材料。必要時,公安機關可邀請檢察機關提前介入引導偵查。對于無逮捕必要的案件,檢察機關在向公安機關說明不捕理由的同時,可建議公安機關依法采取取保候審或監(jiān)視居住措施,直接移送審查起訴。
3.建立不捕案件風險評估機制。檢察機關應建立適用“無逮捕必要”不捕案件風險評估機制。對不批準逮捕可能產生的后果,要進行深入分析,預測風險,切實防止因處理不當出現(xiàn)逃跑、涉檢上訪等情況的發(fā)生。被害人及其家屬等有關人員因案引發(fā)纏訪、鬧訪,矛盾難以調和,事態(tài)趨于復雜的案件,公、檢雙方在審定逮捕必要性前,應加強溝通和協(xié)商。
4.完善取保候審等非羈押性措施。公安機關在對犯罪嫌疑人以保證人形式采取取保候審強制措施前,必須嚴格審查保證人資格,以確保其能依法履行保證義務,但應避免“以戶籍論資格”的片面做法。在對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審措施后,公安機關應定期聯(lián)絡保證人或犯罪嫌疑人,及時掌握犯罪嫌疑人動向,加強監(jiān)管力度,防止犯罪嫌疑人棄保潛逃。
5.強化不捕案件后續(xù)跟蹤監(jiān)督機制。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應共同加強對“無逮捕必要”不捕案件的跟蹤了解,發(fā)現(xiàn)犯罪嫌疑人喪失“無逮捕必要”情形的,應及時變更強制措施,確保訴訟順利進行。同時,檢察機關應強化對“無逮捕必要”案件后續(xù)偵查及處理情況的監(jiān)督力度,定期了解訴訟進展,防止隨意撤案、撤人或作勞動教養(yǎng)處罰降格處理等現(xiàn)象的發(fā)生。
注釋:
①《關于依法適用逮捕措施有關問題的規(guī)定》第1條第2項規(guī)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即為刑事訴訟法第六十條規(guī)定的“有逮捕必要”:1.可能繼續(xù)實施犯罪行為,危害社會的;2.可能毀滅、偽造證據(jù)、干擾證人作證或者串供的;3.可能自殺或逃跑的;4.可能實施打擊報復行為的;5.可能有礙其他案件偵查的;6.其他可能發(fā)生社會危險性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