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籍記載里認為,刀、槍、弓、箭為黃帝所造;“十八般兵器”是戰(zhàn)國時代軍事家孫臏、吳起所創(chuàng)。其實這些兵器的出現(xiàn)比黃帝、孫臏、吳起時代要久遠得多,至少在中石器時期,我們的祖先為了防身和狩獵需要,就開始懂得制造和使用木棒、石刀、石斧等原始的兵器(生產(chǎn)工具)。
漢武帝于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經(jīng)過嚴格的挑選和整理,篩選出十八種類型的兵器。到了三國時代,著名的兵器鑒別家呂虔根據(jù)兵器的特點,對漢武帝欽定的“十八般兵器”重新排列為九長九短。九長:戈、矛、戟、槊、镋、鉞、棍、槍、叉;九短:斧、戈、牌、箭、鞭、劍、锏、錘、抓。
今天,武術(shù)界普遍對“十八般兵器”的解說是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镋、棍、槊、棒、鞭、锏、錘、抓、拐子、流星。
刀——大刀之最著者,為關(guān)王刀,重八十二斤,長一丈二尺。
刀是我國最早出現(xiàn)的兵器之一,原始人用它切、砍、劃、刮,或割獸皮之用。殷商的銅刀就脫胎于原始的石刀,并出現(xiàn)了大型的戰(zhàn)刀。周代所用的環(huán)首長刀,不僅漢代亦用,而且還傳至日本、朝鮮。漢代帝王公卿,均佩刀而不復(fù)佩劍,可見刀之作用在漢代尤為突出。
槍——長槍之物,由來最古。
車戰(zhàn)時代,將士最常使用的是長兵器。槍和矛是古代戰(zhàn)場上使用最廣的長形刺兵。“弓矢之外,唯以矛為最適宜,故矛有丈八之稱,而槍之來,實始于此?!睒尩拈L度約相當于人體直立,手臂伸直向上的高度。而槍桿的粗細,則要根據(jù)使用者的性別、年齡打造。因為長矛使用不便,所以晉代開始逐漸流行用槍,唐代善槍者甚多,宋代以后,矛基本上就被槍所代替。
劍——劍,乃短兵之祖,古之圣品也,人神咸崇。
劍創(chuàng)始自軒轅黃帝時代。據(jù)《史記·黃帝本紀》記載:“帝采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銘之?!薄豆茏印さ財?shù)篇》也記載:“昔葛天盧之山發(fā)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庇纱丝赏茢?,黃帝與蚩尤都自己制劍為兵。而歷朝王公帝侯、文士俠客、商賈庶民,莫不以持之為榮。
戟——顯貴之家,皆立戟于門,以示官勛。
戟為古兵器之一。遠在商朝早期,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戰(zhàn)場上了。戟中的方天畫戟通常是一種儀設(shè)之物,較少用于實戰(zhàn),不過并非不能用于實戰(zhàn),只是對使用者的要求極高。呂布和薛仁貴都是叱咤風云的善使方天畫戟的名家。尤其是呂布的那桿戟,跟他的赤兔馬幾乎就是他英雄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