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優(yōu)平
古詩詞意境深遠,詞句優(yōu)美,具有很強的想象力,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展開詩詞鑒賞學習活動,通過各種方法探究古詩詞作品,嘗試感受美,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
在詩詞鑒賞學習活動中,教師首先可以鼓勵學生積極探究古詩詞的背景信息,從中深刻體會到時代感,進而理解作者在什么年代創(chuàng)作該詩歌作品,作者創(chuàng)作該作品時的生活境況如何,作者的個人寫作風格如何等。這些都有助于學生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體會到作品中的情感因素,了解作品的寫作特點,進而更深入地理解詩歌。
在學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教師可以將相關(guān)的背景信息融入到教學中,鼓勵學生進行探究,嘗試在了解時代背景的基礎(chǔ)上賞析文章。學生認識到,作者在唐肅宗上元二年創(chuàng)作了這首詩歌,當時還處于安史之亂中,社會十分動蕩,杜甫棄官而走,來到了成都,并在朋友的幫助下才建造了茅屋棲身。但是誰知道在一場大風后,茅屋倒塌,作者心潮起伏,因此創(chuàng)作了這首詩歌。在了解了這首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后,再來賞析,學生就會有更多的感悟。學生認識到:“作者并非只是展現(xiàn)自己的貧窮,而是將自己作為千千萬萬在安史之亂中受難的民眾的代表,作者真正想要展示的是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不幸遭遇?!边€有學生提出:“作者在詩歌的最后提出要幫助天下寒士,說明他還是心憂天下,表現(xiàn)了杜甫的憂國憂民之心?!痹谶@樣的學習中,學生逐步理解了這首詩歌中蘊含的寓意,對作者的情感表達也有了更深理解。
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課外開展詩歌加故事的活動。先了解一下某詩歌作品的背景信息,然后結(jié)合自己了解到的背景信息編寫小故事,以“文包詩”的形式講述和該詩歌有關(guān)的背景故事,同時還可以加入自己的評價性語言。這樣既能讓學生了解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又能讓學生把握詩歌的思想內(nèi)涵,對詩歌產(chǎn)生更為深刻的理解。
詩歌的特點之一就是具有豐富的意象,因此教師可以在組織學生開展詩歌鑒賞活動時,嘗試圍繞意象展開賞析活動,通過理解意象來感受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教師可以讓學生先找出詩歌中的意象,然后再采用抽象化的方式,說說作者通過該意象表達了怎樣的想法。如果能結(jié)合其他作品進行對比分析,則活動的效果會更好。
在學習《十五夜望月》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月”這個意象作為主要研究的對象,先說一下這首詩歌中的“月”體現(xiàn)了怎樣的情感和思想,然后對比閱讀其他的詩詞作品,說說月亮在其他作者的筆下展現(xiàn)的是怎樣的象征意義。如學生先總結(jié)《十五夜望月》中的月亮意象,提出這里的“月亮”是團圓的象征,但是由于作者不能和家人相聚,所以月亮就延展出了對于家人的思念,表達了離別的痛苦之情。在拓展閱讀中,學生發(fā)現(xiàn)張九齡的《望月懷遠》和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中的月亮也都展現(xiàn)出了這樣的意味。在拓展閱讀中學生還發(fā)現(xiàn)月亮意象的寓意也發(fā)生著變化,如柳永的《雨霖鈴》中寫到的“殘月”不僅表現(xiàn)了分離之情,而且還象征著美好的事物快要消失,體現(xiàn)了作者的離愁別緒。此外,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則用月亮象征永恒的存在。這樣學生就對“月亮”這個意象有了更為豐富的認識。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課外開展詩詞意象大搜索的學習活動。在活動中,學生可以圍繞某一個主題的意象展開搜索,看看哪些詩歌作品中提到了這些意象,而后嘗試分析這些作品中的意象是否有不同的象征意義。這樣能讓學生對詩歌的意象有更深入的研究。
不少古人在創(chuàng)作詩詞時都喜歡煉字煉句,因此要感悟古詩詞的美,少不了品味古詩詞作品的語言。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重點琢磨某些詞句,展開推敲,嘗試說出這些詞句的妙處,并從中提煉出情感和內(nèi)涵。如果學生能抓住詩歌的詩眼進行分析,則能從整體入手感知詩歌意蘊,賞析效果會更好。
《水調(diào)歌頭》是蘇軾的名作,通過分析這首詞的語言特點,能更好地了解蘇軾的創(chuàng)作風格。首先可以發(fā)現(xiàn),蘇軾在詞的開頭部分就運用了典故,這和晚唐以來將詞作為娛樂消遣工具,比較閑適輕松的寫作風格不同。“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一句借用了李白“把酒問月”的典故,這樣讓作品展現(xiàn)出嚴謹?shù)娘L格。此外,分析這首詞的語言還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喜歡在詞中運用議論。在《水調(diào)歌頭》中,除了“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等幾句是具體描述畫面外,基本上都是抒情或議論,闡述的是對于人生和社會的思考。此外,蘇軾的詞作在語言上也喜歡創(chuàng)新,打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tǒng)思想,作者用的詞句給人清新灑脫的感覺。通過這樣的鑒賞,學生認識到了蘇軾詞作的特點,了解了蘇軾詞作的顯著風格。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課外誦讀蘇軾的其他作品,分析其風格是否一致。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嘗試替換賞析的學習活動,找出詩歌中具有特點的詞句后,用類似的詞句替換掉它們,然后分析兩者是否產(chǎn)生了什么不同,哪一句更好。這樣的學習活動能讓學生的思路變得更加敏捷,嘗試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古詩詞的語言,能更有效地品味出古詩詞語言中的特殊韻味。
吟誦是一種學習古詩詞的好方法,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苯處熆梢越M織學生展開古詩詞吟誦賞析活動,嘗試用抑揚頓挫的聲調(diào)來體會作品的節(jié)奏。在誦讀的過程中,學生能進入到作品中,和作者進行情感共鳴,這樣學生就能更深刻地體會古詩詞的韻味。
在學習《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誦讀的基礎(chǔ)上進行感悟,嘗試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鳴,更深入地理解這首詩歌的內(nèi)容。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描繪白雪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對漫天飛雪的場景有初步的了解。其次則可以讓學生帶著情感在配樂聲中誦讀詩歌,并嘗試添加一些動作。如在讀到“去時雪滿天山路”時,用手做出向前觀望的姿態(tài),表現(xiàn)出對于前路的迷惘。又如在讀到“狐裘不暖錦衾薄”的時候做出穿衣服的動作,并做出感到寒冷的動作。在讀到“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時做出敬酒的動作和彈奏音樂的動作。在讀到“風掣紅旗凍不翻”時做出揮舞旗幟的動作。添加上這些動作后,詩歌能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畫面感,能更好地讓學生理解詩歌的意思。如有學生提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個句子很好地描寫了雪花的狀態(tài),而作者面對大雪絲毫都不感到艱苦,這展現(xiàn)了詩人堅強的意志和樂觀的精神?!?/p>
教師在組織學生誦讀古詩詞時,可以讓學生嘗試配合音樂、動作展開誦讀。配上和古詩詞韻味相同的音樂有助于學生快速進入到誦讀的意境中。而配上適當?shù)膭幼鲃t能讓學生在誦讀時增添畫面感,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進而體會到詩歌的內(nèi)容,感受到作品的情感變化。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古詩詞設(shè)計鑒賞學習活動,鼓勵學生在課內(nèi)、課外各種形式的活動中感受古詩詞的美,激發(fā)學生鑒賞古詩詞的熱情。這樣,學生能提升審美鑒賞能力,可以更好地體驗古詩詞的韻味,欣賞并評價古詩詞,進而從作品中提取出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感受到古詩詞的魅力。
作者簡介:浙江省臺州市天臺縣坦頭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