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商末周初東土和南土的形勢及其控制措施

      2018-01-05 11:21黃錦前
      社會科學 2018年11期

      摘 要:據(jù)相關(guān)金文文例,小子簋“唯令伐夷方”的“伐”、小子卣“令望夷方”的“望”及作冊般甗“王宜夷方”的“宜”,皆有“省視、安撫”義,與征夷方無涉,是帝辛時與夷方往來交好的史料,以往學界對相關(guān)史料多存在誤讀和誤解。繁簋、公貿(mào)鼎、昔雞卣及作冊睘尊、卣等反映了昭王時期多次“安伯”“安夷伯”的史實,周初對東土異姓諸侯采取安撫與鎮(zhèn)壓并存的措施,即沿襲殷商時期對東夷采取恩威并施的統(tǒng)治策略。盂爵銘云“王令盂寧鄧伯”,表明周初在南土地區(qū)同樣也推行恩威并施的策略,與其在東土地區(qū)所實施的策略如出一轍。

      關(guān)鍵詞:伐;安;東土;南土;恩威并施

      中圖分類號:K223;K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257-5833(2018)11-0131-06

      作者簡介:黃錦前,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 (河南 開封 475001)

      《左傳》昭公十一年云:“紂克東夷而隕其身。”可見商末帝辛時征伐東夷是商代歷史上的一件大事,甚至直接影響到西周及以后的歷史發(fā)展。商代晚期與夷方的交往和戰(zhàn)爭,在當時的甲骨文和銅器銘文中皆有較多的記載。關(guān)于殷商后期與夷方的關(guān)系,以前學者亦作過很多研究,近年又有學者作總結(jié)和分析①。這里不擬對有關(guān)問題作展開討論,而只就小子簋、小子卣及作冊般甗等幾篇與夷方有關(guān)的銘文的理解問題談一些不同意見。先將這幾篇銘文釋寫如下:

      (1)小子簋(文父丁簋)②:癸巳,賞小子貝十朋,在上,唯令伐人(夷)方, 儐貝,用作文父丁尊彝,在十月四,。

      (2)小子卣集成10.5417;《銘圖》第24卷,第278頁,第13326號。:乙巳,子令小子先以人于堇,子光賞貝二朋,子曰:貝唯丁,蔑汝 歷。用作母辛彝,在十月,月唯,子曰:令望人(夷)方。(蓋銘)母辛。(器銘)

      (3)作冊般甗(王宜人甗)集成3.944;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中國國家博物館典藏甲骨文金文集粹》24,安徽美術(shù)出版社2015年版,第96-98頁。:王宜人(夷)方,無敄,咸,王賞作冊般貝,用作父己尊,來 冊。

      小子簋系德國私人收藏,侈口束頸,深腹微外鼓,圈足較高,獸首耳,長方形垂珥。頸飾浮雕犧首和云雷紋組成的夔龍紋,圈足飾云雷紋組成的獸面紋。與周初的禽簋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中國國家博物館典藏甲骨文金文集粹》28,第108-110頁。等形制頗為接近,當為商末之器。小子卣現(xiàn)藏日本神戶白鶴美術(shù)館,橫斷面呈橢圓形,直口鼓腹,矮圈足外撇,蓋出沿,頂有花苞狀捉手,提梁兩端呈獸頭狀。蓋沿飾云雷紋組成的獸面紋,器頸和圈足均飾夔紋和四瓣花,器頸前后增飾浮雕犧首。形制與北京房山琉璃河M251出土的西周早期的單子卣《銘圖》第23卷,第471頁,第13047號。接近,亦當為商末器。作冊般甗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連體式,侈口深腹,束腰,分襠,三柱狀??谘叵嘛棲F面紋,其下飾蕉葉紋,均以云雷紋填底,鬲腹亦飾獸面紋,亦系典型的商末之器。結(jié)合銘文來看,這幾件器皆應(yīng)為帝辛時器。

      這幾篇銘文皆與夷方有關(guān),尤其是小子簋云“伐人(夷)方”、小子卣曰“令望人(夷)方”,因而過去一般便自然而然地將其視作與“帝辛征夷方”有關(guān),其實皆不然?,F(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繁簋集成8.4146。銘曰:

      唯十又一月初吉辛亥,公令繁伐于伯,伯蔑歷,儐柀廿、貝十朋,繁對揚公休,用作

      祖癸“癸”字舊釋“戊”,據(jù)殘劃看應(yīng)系“癸”字,有關(guān)“戊”“癸”字形可參見董蓮池《新金文編》,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2074-2083、2137-2144頁。寶尊彝。

      據(jù)上下文看,“伐”在此顯非“征伐”義。公貿(mào)鼎集成5.2719;周亞:《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97頁。銘曰:

      唯十又二月初吉壬午,叔氏使貿(mào)安伯,賓貿(mào)馬轡乘,公貿(mào)用牧,休鱻,用作寶彝。

      兩相對照,可知繁簋的“伐”當與公貿(mào)鼎的“安”義近同。又:

      (1)作冊睘尊集成11.5989;《銘圖》第21卷,第259頁,第11788號。:在斥,君令余作冊睘安夷伯,夷伯賓用貝、布,用作文考日癸旅寶,。

      (2)作冊睘卣集成10.5407;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605頁31。:唯十又九年,王在斥,王姜令作冊睘安夷伯,夷伯賓睘貝、布,揚王姜 休,用作文考癸寶尊器。

      (3)盂爵集成14.9104;Imperial Treasure III: Archaic Bronzes from the Golden Age of China, pp. 34-41, Hongkong: Joyce Gallery, 2014.:唯王初禱于成周,王令盂寧鄧伯,儐貝,用作父寶尊彝。

      對照發(fā)現(xiàn),這些銘文的語境皆相似,可見“伐”“安”“寧”等義皆近同?!缎栄拧罚骸胺?,美也?!薄稌た嫡a》:“裕乃以民寧?!薄陡尢罩儭罚骸霸谥耍诎裁?。”《易·干卦》:“首出庶物,萬國咸寧?!薄稌ご笥碇儭罚骸耙盁o遺賢,萬邦咸寧?!薄对姟ば⊙拧こiΑ罚骸皢蕘y既平,既安且寧。”可見銘文的“寧鄧伯”“安夷伯”“安伯”及“伐于伯”云云,“寧”“安”及“伐”皆有“省視、安撫”之義,大致相對應(yīng)金文中常見的表示“巡視”義的“省”。

      同樣,小子簋銘云“唯令伐人(夷)方,儐貝,用作文父丁尊彝”,其語境與上揭諸銘皆同,“伐”也不應(yīng)理解為“征伐”,而應(yīng)系“省視、安撫”之義,否則便與下文的“儐貝”相矛盾,與銘文整體語境也不協(xié)調(diào),亦與同類銘文的文例相違背。

      小子卣銘云“子曰:令望人(夷)方”,“望”過去一般皆理解為“窺伺、偵察”義,其實不然。小子卣銘文的語境與小子簋銘近似,“令望人(夷)方”句,與小子簋的“令伐人(夷)方”語位相當,語義亦應(yīng)相近?!巴庇小坝^察,察看”義?!吨芏Y·考工記·輪人》:“望其幅,欲其揱爾而纖也。”在卣銘中亦當與小子簋銘的“伐”義相當,應(yīng)系“省視、安撫”義。

      作冊般甗銘曰“王宜人(夷)方”,“宜”字過去多理解為宜祭馬承源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三),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6頁。,當非?!墩f文》:“宐(宜),所安也?!睆纳舷挛膩砜?,“宜”在本銘中亦應(yīng)理解為“安撫”義,與上述“寧鄧伯”“安夷伯”“安伯”及“伐于伯”等“寧”“安”及“伐”義相當。

      總之,這幾件器銘與帝辛征夷方皆無關(guān),相反,卻是帝辛時期與夷方往來交好的史料。過去因?qū)κ妨系腻e誤解讀,因而得出一系列錯誤的結(jié)論,于此可見一斑。

      帝辛時期的銅器銘文中,真正明確屬于征夷方的材料,目前所見有小臣艅尊(小臣艅犀尊、小臣俞尊)集成11.5990;中國青銅器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美術(shù)分類全集 中國青銅器全集》第4卷,一三四,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其銘文曰:

      丁巳,王省夒京,王錫小臣艅夒貝,唯王來征人(夷)方,唯王十祀又五,肜日。

      此尊系山東壽張縣梁山下出土,現(xiàn)藏美國舊金山亞洲美術(shù)博物館(布倫戴奇藏品)。整體作犀牛形,牛背開口,失蓋,犀首前探,犀角翹起,雙耳豎起,身體豐腴,四足粗壯,整器光素無紋。一般認為系商末帝辛時器。銘文云“王省夒京,王錫小臣艅夒貝”,從上下文來看,“夒”應(yīng)系夷方的地名。銘文云“唯王來征夷方”,可見商王親自參與了此次征伐夷方的行動。

      綜上,據(jù)相關(guān)金文文例看,小子簋“唯令伐人(夷)方”的“伐”、小子卣“令望人(夷)方”的“望”及作冊般甗“王宜人(夷)方”的“宜”等皆應(yīng)理解為“省視、安撫”之義,與銅器銘文中“寧鄧伯”“安夷伯”“安伯”及“伐于伯”等“寧”“安”及“伐”等義相當。這幾件器與帝辛征夷方皆無關(guān),相反卻是帝辛時期與夷方往來交好的史料。

      上述商末帝辛時征夷方是商代乃至影響到西周及以后歷史發(fā)展的一件大事,因此,相關(guān)問題很值得進一步深入分析和研究,而這一切的基礎(chǔ),首先是要以材料本身的內(nèi)部線索和內(nèi)在聯(lián)系為基礎(chǔ),對相關(guān)材料尤其是出土文字資料作實事求是地分析和準確地解讀,否則一切便無從談起,而可能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若將上述這些零散的材料集中起來,或能進一步捕捉到其中內(nèi)含的一些歷史訊息。

      上揭有關(guān)銘文都反映一個共同點,即商末以及周初對異姓諸侯或方國的安撫措施。如上文分析,小子簋“唯令伐人(夷)方”、小子卣“令望人(夷)方”及作冊般甗“王宜人(夷)方”等,皆系商末帝辛時期與夷方交好的史料??梢姷坌習r期,與夷方的關(guān)系,不盡是過去所理解的只有戰(zhàn)爭,實際上其間也交織著和平往來,夷方與殷商的關(guān)系,可以說是“時叛時服”。據(jù)上揭有關(guān)甲骨文和銅器銘文材料來看,叛時雙方矛盾發(fā)展到一定程度,自然就訴諸干戈,服時則夷方臣服,與之相對應(yīng)者,殷商王朝也時常派使者至夷方,以省視、安撫之,甚至商王還親自安撫之,如上揭作冊般甗“王宜人(夷)方”即是。

      據(jù)甲骨卜辭等有關(guān)記載可知,殷商王朝在魯西南今滕州一帶分封同姓奄國,即用以鎮(zhèn)守商王朝的東土,更具體地講即主要用以牽制和對付當?shù)氐囊姆郊盎匆牡葎萘S錦前:《夗止乇盉與滕州前掌大墓地的國屬——兼談商末有關(guān)“夷方”銅器銘文的理解》、《殷墟甲骨文中的“宴”與商代的奄國及奄侯》,未刊稿。;夷方叛亂時,王師即加以征伐。在威力震懾和武力征伐的同時,又輔以安撫之策,上揭小子簋“唯令伐人(夷)方”、小子卣“令望人(夷)方”及作冊般甗“王宜人(夷)方”等即是反映??梢娨笊虝r期,對夷方或東夷采取恩威并施的統(tǒng)治策略。

      與之相類似者,系上揭作冊睘尊、卣有關(guān)作冊睘“安夷伯”的記載。尊、卣銘的“夷伯”之“夷”,據(jù)上下文和有關(guān)材料來看,亦應(yīng)系東夷。作冊睘尊大口筒狀三段式,腹壁外鼓,圈足較低,下沿向外延伸較寬。頸和圈足僅飾一道弦紋,腹前后各有一浮雕獸首。一般認為系昭王時器王世民、陳公柔、張長壽:《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第117、119頁。。作冊睘卣體呈橢圓形,長子口,下腹向外傾垂,圈足外侈,頸部有一對小鈕,套接貘頭扁提梁,蓋面隆起,沿下折甚長,作束腰形,蓋面中部有圈形捉手,兩端有犄角。蓋沿和器頸均飾兩道弦紋和浮雕獸頭,圈足飾兩道弦紋。亦系西周早期昭王時器王世民、陳公柔、張長壽:《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第126頁。。因此,作冊睘尊、卣所記有關(guān)昭王時的“安夷伯”活動,當系周初或說是整個西周時期安撫東夷的縮影。類似的安撫行動在西周中期的銅器銘文中也有體現(xiàn),如小臣守簋集成8.4179、4180、4181。銘曰:

      唯五月既死霸辛未,王使小臣守使于夷,夷儐馬兩、金十鈞,守敢對揚天子休令,用作鑄引仲寶簋,子子孫孫永寶用。

      小臣守“使于夷”,應(yīng)與作冊睘尊、卣所記昭王時作冊睘奉王姜命“安夷伯”目的相同,性質(zhì)相類。與安撫、和平往來相反者,則是雙方關(guān)系惡化,以至兵戎相見,這在銅器銘文中也有很多反映。有周一代的銅器銘文中,有大量關(guān)于征伐東夷的記載,而以西周早期最為頻繁,成王、康王及昭王時,皆有伐東夷之役黃錦前:《卿器系聯(lián)與周公東征》,《東岳論叢》2018年第7期;《疐器系聯(lián)與康王伐東夷》、《金文所見伯懋父及其史事》及《金文所見西周伐東夷及有關(guān)史事》等,未刊稿。??梢娭艹跻彩茄匾u殷商時期對東夷采取恩威并施的統(tǒng)治策略,同時也可見西周時期,東夷也是時叛時服。

      這種恩威并施的策略,在周初對于的關(guān)系上也有體現(xiàn)。上揭繁簋銘“公令繁伐于伯”,據(jù)上下文并對照公貿(mào)鼎“叔氏使貿(mào)安伯”可知,簋銘的“伐”當與鼎銘的“安”義近同,系“省視、安撫”義。簋、鼎銘所記,應(yīng)系昭王時期王朝使者兩次使于國,安撫伯之事。

      2014年陜西岐山賀家村西周墓地出土兩件昔雞卣張?zhí)於髦骶帲骸蛾兾鹘鹞募伞罚?028、0029,三秦出版社2016年版,第一冊,第48-51頁。,其銘文曰:

      唯四月乙酉,伯錫昔雞貝朋,對伯休,用作父丁尊彝。

      據(jù)上下文并結(jié)合繁簋及公貿(mào)鼎銘文來看,昔雞卣銘也是記述昔雞使于國,受伯賞賜之事,其此行的任務(wù),亦應(yīng)系“安伯”或“伐于伯”黃錦前:《岐山賀家村M11出土昔雞簋、卣銘文讀釋》,載《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24輯,三秦出版社2017年版,第73-77頁。。

      公貿(mào)鼎斂口,窄沿方唇,立耳,下腹向外傾垂,三柱足上粗下細。頸部飾垂冠回首尾下卷體呈S形的夔龍紋,以云雷紋填地。屬王世民等《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鼎的IV型3式王世民、陳公柔、張長壽:《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第29頁。,與憲鼎等形制接近,其時代應(yīng)為西周早期后段,約昭王時器。銘文字體也可佐證。過去一般定為西周中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第五冊,中華書局1985年版,“銘文說明”,第24頁;《銘圖》第5卷,第108頁。,當偏晚。繁簋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僅剩殘底,《集成》定其時代為西周早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第八冊,中華書局1987年版,“銘文說明”,第4頁。,據(jù)銘文字體看可信,當為昭王時器黃錦前:《“宮伯”“西宮”考——兼談?wù)俟T子銅器》,未刊稿。。昔雞卣體呈橢圓形,下腹向外傾垂,圈足外侈,隆蓋,折沿,兩端有犄角,束腰,頂有圈狀捉手,提梁兩端呈貘頭狀。蓋沿、器頸均飾回首夔紋,頸前后增飾浮雕犧首。與現(xiàn)藏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館的疐卣泉屋博古館:《泉屋博古 中國古銅器編》,101,(京都)泉屋博物館2014年版。及上揭作冊睘卣形制紋飾接近,應(yīng)系昭王時器。

      總之,繁簋、公貿(mào)鼎及昔雞卣銘所反映的,皆系昭王時期安撫東土的國之事。

      昭王在位的近二十年時間內(nèi),目前單就銅器銘文所見,就有三次派使者安撫伯,可見昭王時期,西周王朝與國的往來非常密切。據(jù)銅器及銘文來看,西周早期,國的實力頗為強大,是東土的大國。結(jié)合班簋集成8.4341。等銅器銘文所反映的昭王時期曾“伐東國戎”即對東夷用兵的情況來看,昭王時頻繁地安撫伯,應(yīng)與當時施行安撫國,穩(wěn)定東方地區(qū)秩序的策略有關(guān)。另外,下文將要談到,昭王時器,周王室曾多次對南方地區(qū)的荊楚用兵,昭王甚至親自涉漢伐楚,因此,從這個大背景來考慮,昭王時多次安撫東方的國,也可能還與穩(wěn)定東土地區(qū)的秩序,以配合征伐南方地區(qū)的荊楚有關(guān)。昭王時期的作冊夨令簋集成8.4300、4301;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587頁,15;中國青銅器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美術(shù)分類全集 中國青銅器全集》,第5卷,五三,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李學勤:《基美博物館所藏令簋的年代》,載《法國漢學》第十一輯,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28-131頁;后輯入氏著《文物中的古文明》,商務(wù)印書館2008年版,第534-537頁。銘曰“唯王于伐楚,伯在炎,唯九月既死霸丁丑,作冊夨令尊宜于王姜,姜賞令貝十朋、臣十家、鬲百人”,簋銘的“王姜”,與上揭作冊睘尊、卣所記命作冊睘“安夷伯”的為同人,系康王妃李學勤:《西周中期青銅器的重要標尺――周原莊白、強家兩處青銅器窖藏的綜合研究》,《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79年第1期;后輯入氏著《新出青銅器研究》(增訂版),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6年版,第71-79頁。,在“安夷伯”與“伐楚伯”的活動中,均能見其身影,由此可見,這些事件應(yīng)是相互關(guān)聯(lián),而絕非孤立單一的。

      綜合上述有關(guān)分析來看,周初對東土異姓諸侯如伯、夷伯等,采取安撫與鎮(zhèn)壓并存的措施,能和平往來者即加以安撫,否則即加以翦伐,即沿襲殷商時期對東夷采取恩威并施的統(tǒng)治策略,這種策略一直延續(xù)于整個西周時期。

      東土的情況如此,南土也不例外,上揭盂爵銘即可以為例。盂爵銘云“王令盂寧鄧伯”,即王命盂安撫鄧伯。鄧國是周代南土地區(qū)重要的諸侯國之一,《國語·鄭語》云:“當成周者,南有荊蠻、申、呂、應(yīng)、鄧、陳、蔡、隨、唐。”西周時期的鄧國在今河南南陽一帶徐少華:《周代南土歷史地理與文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2-14頁。。傳世和出土的數(shù)量眾多且制作精美的青銅器表明,西周時期的鄧國,亦當系實力較強的國家,在南土地區(qū)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黃錦前:《鄧國銅器銘文綜論》,未刊稿。。

      盂爵窄長流,曲口尖尾,口沿有一對菌狀柱,腹壁較直,三錐足外撇,腹內(nèi)側(cè)有獸首鋬。流和尾下飾云雷紋,腹飾云雷紋組成的獸面紋。時代為西周早期,結(jié)合銘文來看,約成康時器。周初的南土地區(qū),主要有鄂、曾、楚、鄧、應(yīng)及鄀等國實力較強,其中鄂、楚、鄧及鄀等為異姓國,曾、應(yīng)等姬周同姓宗親分封于南土地區(qū),其目的系牽制鄂、楚等異姓諸侯。據(jù)近年出土的考古資料來看,周初成康時期,在南土地區(qū),楚國的實力相對來說還較弱,至少還不足以與曾、鄂相抗衡黃錦前:《荊子鼎銘文及其所反映的歷史》、《鄂、曾、楚青銅器的最新發(fā)現(xiàn)及意義》,收入拙作《楚系銅器銘文新研》,吉林大學博士后出站報告(歷史文獻學,合作導師:林澐),2012年8月,第55-66、267頁;陳樹祥、黃鳳春:《略論西周早期青銅器銘文上的曾、鄂、楚》,載楚文化研究會編《楚文化研究論集》第十集,湖北美術(shù)出版社2011年版,第194頁。,而鄂與鄧的實力則不可小覷??低跻院?,隨著楚人實力漸趨上升,與周王室之間的矛盾也逐漸擴大,昭王時,以至兵戎相見,昭王曾親自涉漢伐楚,如京師畯尊《文物》2010年第1期,第42頁圖一;《銘圖》第21卷,第253-254頁,第11784號。銘即云“王涉漢伐楚”,昭王本人也因此而溺死于漢水之中,《左傳》僖公四年云“昭王南征而不復”,即指此事。因此,盂爵銘云“王令盂寧鄧伯”,也就是周初南土地區(qū)這一大的歷史背景的反映。再進一步講,周初在南土地區(qū)推行的這種恩威并施的策略,與其在東土地區(qū)所實施的策略如出一轍,也與殷商王朝在東土地區(qū)對異姓諸侯所施行的統(tǒng)治策略相延續(xù)。

      綜上所述,據(jù)以相關(guān)金文文例,指出小子簋“唯令伐夷方”的“伐”、小子卣“令望夷方”的“望”及作冊般甗“王宜夷方”的“宜”皆有“省視、安撫”義,與征夷方無涉,是帝辛時與夷方往來交好的史料,以往對相關(guān)史料多存在誤讀和誤解。將商末周初銅器銘文中有關(guān)安撫諸侯的零散材料集中起來,可捕捉一些內(nèi)含的歷史訊息。繁簋、公貿(mào)鼎、昔雞卣及作冊睘尊、卣等反映了昭王時期多次“安伯”“安夷伯”的史實,周初對東土異姓諸侯采取安撫與鎮(zhèn)壓并存的措施,即沿襲殷商時期對東夷采取恩威并施的統(tǒng)治策略,這種策略一直延續(xù)于整個西周時期。盂爵銘云“王令盂寧鄧伯”,表明周初在南土地區(qū)同樣也推行恩威并施的策略,與其在東土地區(qū)所實施的策略如出一轍,也與殷商王朝在東土地區(qū)對異姓諸侯所施行的統(tǒng)治策略一脈相承。

      (責任編輯:陳煒祺)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exts of the relevant bronze inscription,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the “Fa”, “Wang” and “Yi” of the inscription of Xiaozi Gui, You, and Zuoce Pan Yan, all should be interpreted as the meaning of “inspection and comfort”, which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the expedition of Yifang. On the contrary, these materials reflect the friendly exchanges between the Shang empire and the Yifang in the period of emperor Xin. There are many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these texts in the past. The inscriptions of Fan Gui, Gongmao Tripod, Xiji You, Zuoce Huang Zun, You, and etc., reflect the facts of the many times of placate Qibo and Yibo during the King Zhao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In the early Western Zhou Dynasty, the empire adopted measures to conciliate and suppress the different surname states in the eastern territories. That is to say,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followed the ruling strategy of grace and mercy to the Dongyi that implemented in the Shang Dynasty. “The king ordered Yu to appease Deng Bo” of the inscription of Yu Jue, which shows that in the early Western Zhou Dynasty, the strategy of kindness and mercy was also implemented in South area,which exactly the same as that strategies implemented in the East territories,it is also in line with the ruling strategy adopted by the Shang Dynasty in the eastern territories.

      Keywords: Fa伐; Appease; Eastern Territories; Southern Territories; Combining Peace and Mercy

      娄底市| 冀州市| 罗平县| 北辰区| 昔阳县| 冀州市| 宁化县| 永城市| 新泰市| 罗源县| 望江县| 含山县| 秦皇岛市| 天水市| 娱乐| 榆社县| 万源市| 石城县| 盐山县| 聂拉木县| 博兴县| 南皮县| 乐都县| 华容县| 临漳县| 从化市| 阜阳市| 光山县| 泰州市| 武山县| 丰顺县| 呼伦贝尔市| 大荔县| 宜黄县| 阿坝县| 高清| 大同县| 蒙山县| 工布江达县| 荥阳市| 田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