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源 胥博
摘 要: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對自由價值的追求都古已有之。不過,在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中,自由主要是一種內在的自由,它的價值被嚴格限定在個人層面,而在西方,自由卻主要是一種公共或政治層面的價值。近代以來,西方自由話語傳入中國,不僅促使中國的知識分子從自由的角度來重新審視政治問題,而且成為救亡圖存、改造社會的核心理念。當時,中國各種不同的思想派別諸如自由主義、社會民主主義、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都基于其各自的理論背景和實踐立場,對西方的自由話語做出了回應。其中,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建構出了適合中國自身國情和時代要求的自由話語?;仡櫧詠碜杂稍捳Z在中國的傳播與建構,講好中國自身的自由觀念,對我們爭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話語空間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自由;近代化;自由主義;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號:D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257-5833(2018)11-0022-09
作者簡介:張 源,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講師;胥 博,西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 (北京 100091)
自由與民主、平等和公正一樣,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之一,同時也是人們在日常的價值判斷中運用最多的概念之一。然而,關于自由的內涵,人們往往莫衷一是,不僅官方迄今沒有給出一種明確的界定或解釋,而且學界的觀點更是多種多樣、充滿爭議。在當代中國,自由概念的這種復雜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是在中國近代化的過程中形成的,是西方話語植入中國文化土壤的產物。有鑒于此,本文擬采用一種比較文化的視角,對近代以來西方自由話語在中國的傳播以及中國自身自由話語的建構進行考察,以期從思想史的層面厘清中國自由概念的演進和發(fā)展,并由此為學界圍繞如何界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由觀的討論提供一種思想史的線索。
一、中西比較文化視野中的自由內涵
自由,是人類最基本的價值之一。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對自由價值的追求都古已有之。胡適曾在名為《中國文化里的自由傳統(tǒng)》中講到,“自由”作為一種理想,“并不是外面來的,不是洋貨,是中國古代就有的”《胡適文集》第12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682頁。。事實上,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就已經出現了諸如“自得”、“自任”、“自適”等詞匯,雖然從字面上說還不是“自由”,但已可謂是“自由”之先聲。譬如,《孟子》中就講到,“君子生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到了兩漢時期,“自由”作為一個獨立詞匯正式出場。司馬遷《史記》中有“言貧富自由,無予奪”的句子,這大概是中國古代文獻中第一次出現“自由”一詞。在東漢,趙歧注《孟子》,將“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余哉”一句解為“今我居賓師之位進退自由,豈不綽綽然舒緩有余裕乎”。鄭玄注《禮記》,也幾次用到“自由”。比如,他將“帷薄之外不趨”一句解為“不見尊者,行自由,不為容也”,又將“請見不請退”一句解為“去止不敢自由”。
由此可見,“自由”一詞的意思大致就是“由自”,即“自己作主”。總的來看,這也是它在中國古代典籍中的基本含義。不過,傳統(tǒng)上,中國是一個高度秩序化的人倫社會、禮法社會,“自己作主”的空間實際上是非常有限的。以鄭玄釋“帷薄之外不趨”為例,有學者指出,“帷薄”實際上隱喻了禮儀制度之界限。一個人在“帷薄”之內,就意味著不與他人相關,也就是說,處于禮儀制度的范圍之外,這個時候他是能夠“行自由”的,即“自己作主”。但一旦逾出“帷薄”,他便進入到由禮儀制度所規(guī)定的高度復雜的人倫關系網中,這個時候他就不能“行自由”,否則“不為容也”。在這一意義上,“自由”實際上就是“一個人在人際之外、制度之外、規(guī)矩之外的自得自在”參見陳靜《自由的含義:中文背景下的古今差別》,《哲學研究》2012年第11期。。因此,在傳統(tǒng)的中文語境中,“自由”作為一種價值,是被嚴格限定在個人層面的,一旦涉及公共領域,便意味著違背禮儀法度,是受譴責的。譬如,司馬炎就曾下詔,指責大臣王濬“忽棄明制,專擅自由”。至于個人層面的自由,在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中,則主要表現為一種內在的自由,更多是指一種無拘無束的內心狀態(tài),或者一種怡然自得、不徇流俗的品德境界,并由此為很多中國傳統(tǒng)士人所向往。譬如,杜甫曾云,“此時對雪遙相憶,送客逢春可自由”;又云,“出門無所侍,徒步覺自由”。辛棄疾也有詞曰:“浮云出處元無定,得似浮云也自由?!?/p>
在西方,自由同樣是最古老的價值之一。雅典將軍伯里克利曾在著名的葬禮演說中稱贊雅典的政治生活是“自由而公開的”[古希臘] 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上冊,謝德風譯,商務印書館1960年版,第147頁。。不過,與自由在傳統(tǒng)的中文語境中多指一種內在的自由不同,在西方的文化傳統(tǒng)中,自由主要表現為一種公共或政治層面的價值。當然,自邦雅曼·貢斯當以來,很多學者都已經指出,西方文化中實際上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自由傳統(tǒng),一種是共和主義的,另一種是自由主義的。共和主義的自由傳統(tǒng)發(fā)端于古希臘的城邦實踐。在古希臘,自由被當作一項基本的標準,用以區(qū)分政治與專制。在《政治學》中,亞里士多德就曾明確提出,“在主奴關系的統(tǒng)治以外,另有一類自由人對自由人之間的統(tǒng)治,被統(tǒng)治者和統(tǒng)治者的出身相同。這類治理的方式就是我們所謂城邦政治家的治理體系(憲政)”[古希臘] 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吳壽彭譯,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第127頁。。在這里,“自由人”所享有的“自由”,主要指的是一種“公民身份”(Citizenship),是與政治上的奴役狀態(tài)相對立的。它大致上有消極與積極兩方面的含義。從消極方面說,一個人作為自由人或公民意味著他只服從于法律,而不處于統(tǒng)治者任何專斷意志的支配之下,即他享有所謂的“無支配自由”(Free from Domination)。這也是晚近以來昆廷·斯金納(Quentin Skinner)和菲利普·佩蒂特(Philip Pettit)極力從古典共和主義傳統(tǒng)中復興的一種自由內涵。從積極方面說,一個人作為自由人或公民,則意味著他享有在政治上不可剝奪的參與權以及無法回避的責任。用貢斯當的話說,這樣一種自由就“在于以集體的方式直接行使完整主權的若干部分:諸如在廣場協商戰(zhàn)爭與和平問題,與外國政府締結聯盟,投票表決法律并作出判決,審查執(zhí)政官的財務、法案及管理,宣召執(zhí)政官出席人民的集會,對他們進行批評、譴責或豁免”[法] 邦雅曼·貢斯當:《古代人的自由與現代人的自由》,閻克文、劉滿貴譯,世紀出版集團2005年版,第34頁。。
自由主義的自由傳統(tǒng)則是西方在近代產生的,并為資本主義的開展奠定了理論上的基礎。自由主義意義上的自由,主要指的是一種“無干涉自由”(Free from Intervention)。根據自由主義理論的奠基者霍布斯的著名定義,“自由一詞就其本義來說,指的是沒有阻礙的狀況,我所謂的阻礙,指的是運動的外界障礙……自由人一詞根據這種公認的本義來說,指的是在其力量和智慧所能辦到的事情中,可以不受阻礙地做他愿意做的事情的人”[英] 霍布斯:《利維坦》,黎思復、黎廷弼譯,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162-163頁。。根據這個定義,從政治學的角度來說,自由就是政府干預的對立面。盡管霍布斯自己的政治態(tài)度是非常保守的,但在霍布斯以降的西方經典自由主義傳統(tǒng)中,自由都被明確當作是一種最基本的價值,用以反對政府對個人權利的侵犯和對市場、社會的過度干涉,或者說主張一種最小程度上的政府干預(因為完全意義上的不干預是不可能的)。因此,自由主義意義上的自由可以說是構成了近代西方的權利理論和有限政府理論的基石。
雖然自由在西方的共和主義傳統(tǒng)與自由主義傳統(tǒng)中的內涵有所不同,前者指的是政治上的某種狀態(tài)或資格,后者要求劃定政治的界限,但它們二者都與政治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或者說在本質上都屬于一種政治上的價值。這自然與自由在傳統(tǒng)的中文語境中的內涵和價值形成了鮮明的區(qū)別,畢竟,在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中,自由多指的是一種內在的自由,它固然是一種值得向往的個人品質或狀態(tài),但并不被認為應當擴展到政治領域中去。
二、近代中西文化對視中西方自由話語在中國的傳播
歷史學家錢穆曾在一次講話中指出,“近代中國人爭尚自由,乃百年來事……此因近代自由乃競向外面人群中求,而中國傳統(tǒng)之自由,則每從人群中退隱一旁,向自己內里求。各自之自由,即各人內在之心性。今人言自由,則指對外之行為與事業(yè)言”錢穆:《中國思想通俗講話》,三聯書店2002年版,第94頁。。也就是說,近代以來,自由所以成為中國人追求的一種基本的政治或社會目標,主要是受西方文化和話語傳播到中國的影響,因為,傳統(tǒng)上中國人一直都是“向自己內里求”自由的,但“西方人無不向外爭自由”。由于中西文化傳統(tǒng)對于自由及其價值有著不同的理解,因此,西方自由話語在中國傳播的過程同時也是中西文化在自由這個話題上相互碰撞和對話的過程。
西方的“自由”一詞(即Liberty和Freedom)最初是由傳教士傳播到中國的。19世紀初,英國新教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 1782-1834)編篡了三部漢英字典Morrison的字典共有三部:第一部名為《字典》,共3卷;第二部名為《五車韻府》,共2卷;第三部沒有中文名,共1卷。分別為:(1)R. Morrison, 字典(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London: Kingsbury, Parbury and Allen, 1815, 1822, 1823;(2)R. Morrison, 五車韻府(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Shanghae(上海): London Mission Press, 1819, 1820;(3)R. Morrison, 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London: Black, Parbury and Allen, 1822,參見https://en.wikipedia.org/wiki/A Dictionaryof the Chinese Language。。其中“Liberty”和“Freedom”被譯為“自主之理”,這是中文世界對這兩個英文詞匯最早的翻譯。根據馬禮遜字典,“Liberty”的釋義是“not under the control of any one,自主之理”,舉例為“l(fā)iberty or a mild government that gives repose to the people,行寬政乃以民安”;“Freedom”的釋義是“principles of self rule,自主之理”,舉例為“free government, liberal rule,寬政”,以及“freedom of speech,大開言路”。1868年,傳教士羅存德(Wilhelm Lobscheid,1822-1893)出版了《英華字典》,這是晚清時期流通最廣的字典。它對“Liberty”的釋義是“freedom from restraint,自主、自由、治己、自操”。這也是“自由”一詞在中國第一次被用來翻譯“Liberty”。在字典中,羅存德還特別提到,“Liberty”的政治語義包括五個方面:(1)“Natural Liberty”,譯為“任從心意、任從性而行”;(2)“Civil Liberty”,譯為“法中任行”;(3)“Political Liberty”,譯為“國治己之權”;(4)“Religious Liberty”,譯為“任意擇教、從某教在人”;(5)Liberty of Press,譯為“任意寫印”參見W. Lobscheid, 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 pt III, Hongkong: The Daily Press, 1868。。
由此,西方傳教士把作為一種政治概念的自由概念引入到了中國。除了最基本的字典以外,一些傳教士還專門撰寫論文,聯系西方基本的政治原理和制度,來對自由進行介紹。譬如,普魯士傳教士郭士立(Karl Friedrich August Gtzlaff,1803-1851)在他于1833-1838年刊出的《東西洋考每月統(tǒng)記傳》中,曾以“自主之理”為題對西方自由觀念作了專門的介紹。他指出,英國人自己認為,英國的“國基”就是“自主之理”,即“按例任意而行”。所謂“按例”,就是指遵守國家法律,即法律的設立“必為益眾者”,必須符合公共利益,并且“上自國主公侯,下而士民凡眾,不論何人,犯之者一齊治罪,不論男女、老幼、尊貴、卑賤,從重究治,稍不寬貸。且按察使有犯,應題參處”。也就是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按例”的前提下,人便可“任意而行”,“各國操自主之理,百姓勤務本業(yè),百計經營,上不畏,下不仇。自主之人調倪事務,是以此樣之國大典,貿易運物甚盛,富庶豐享,文風日旺,其不美哉”。另外,為保障國家遵循這一“自主之理”,還得有兩個條件:一是“大開言路,任言無礙,各語其意,各著其志”,即言論自由;二是“國民若操自主之理,不敢禁神道,而容諸凡各隨所見焉。雖攻異端,然不從嚴究治其徒也”,即宗教寬容參見愛漢者等《東西洋考每月統(tǒng)記傳》,黃時鑒整理,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339-341頁。。
隨著中西交流的日益擴大,很多出訪國外的中國官員和留洋的知識分子也對西方的自由觀念有了比較直觀的認識,并逐漸取代傳教士成為傳播這一觀念的主要渠道。志剛1872年出版的《初使泰西記》,記載了他第一次參加蒲安臣使團出使歐美各國的事件和見聞,其中提到了1868年簽訂的《中美續(xù)增新約》,在第五條中有“the mutual advantage of the free migration and emigration of their citizens and subjects respectively from the one country to the other”一句,志剛譯為“兩國人民互相來往,……得以自由,才有利益”。這是“自由”第一次出現在中國人自己的政治話語中。1877年,黃遵憲出使日本,回國后便講“近來西學大行,乃有倡美利堅合眾國自由之說者”參見黃遵憲《日本雜事詩(廣注)》,岳麓書社1985年版,第36頁。。后來,黃遵憲又在《日本國志·禮俗志》中,對“自由”一詞的內涵進行了闡發(fā),“自由者,不為人所拘束之義也。其意謂人各有身,身各自由,為上者不能壓抑之、束縛之”黃遵憲:《日本國志·禮俗志四》卷三十七,光緒羊城富文齋木刻本1890年,第20頁,參見哈佛燕京圖書館,http://ctext.org。。另外,19世紀80年代,影響頗大的《萬國公報》連續(xù)刊登了《環(huán)游地球述略》、《新聞紙論》、《佐治芻言》、《自由篇》、《論美國之前程》、《美國法制原理·論法律與自由》、《譯譚隨筆·俄國釋放之大風潮》、《譯譚隨筆·論著作自由權之限止》、《譯譚隨筆·釋自由》、《英國自由興盛記》等文章,這些文章在晚清知識分子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其中對西方自由觀念,特別是構成政治自由的諸觀念有系統(tǒng)的闡發(fā),并詳細介紹了歐美的公民自由、新聞自由、出版自由、自由經濟和自由政體等理念,對維新派政治理念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參見林樂知《續(xù)環(huán)游地球略述第二十七次·修增政體并圖》,《萬國公報》1881年6月11日;花之安《自西徂東·第五十二章新聞紙論》,中華印務總局承刊,1884年版影印本;傅蘭雅《佐治芻言》,上海書店2002年版(原作發(fā)表于1885年);李玉書述《自由篇》,馬林譯,共21章,連載于《萬國公報》,1900年5月始至1902年1月;范祎述《論美國之前程》,林樂知譯,《萬國公報》1903年1月;范祎述《美國法制原理·論法律與自由》,林樂知譯,《萬國公報》1903年1月;范祎述《譯譚隨筆》,林樂知譯,《萬國公報》1903年4月、8月和12月;李玉書述《英國自由興盛記》,馬林譯,《萬國公報》1904年2月至11月。另外,參見周德波《晚清自由觀念的跨文化傳播進路》,《國際新聞界》2015年第4期。。
西方自由話語的傳播給當時中國的官員和知識分子提供了理解自由與政治之關系的一種全新視角,但同時,由于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自由是一種“無關系的自由”陳靜:《自由的含義:中文背景下的古今差別》,《哲學研究》2012年第11期。,是個人心靈的一種境界,并且不被認為應當擴展到政治領域中去,因此,西方自由話語的傳播也在當時的中國引起了不同的反應。維新變法前后,鄭觀應、黃遵憲、嚴復和譚嗣同都是積極傳播并肯定西方自由觀念的人士。這其中,又以嚴復的影響最甚。當然,他們宣傳的自由,主要是西方近代自由主義意義上的自由,這與早期西方傳教士引介的自由概念既包含自由主義要素又包含共和主義要素有所不同。
1903年,嚴復翻譯并出版了近代西方自由主義大師約翰·密爾的著作《論自由》(On Liberty)?!墩撟杂伞肥菑墓髁x角度論證自由主義自由觀念的經典之作。嚴復特意把這部著作的中譯名定為《群己權界論》,以表明自由問題的核心就是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嚴復非常清楚這樣一種自由觀念并不等同于中國傳統(tǒng)的心性自由,為了避免二者的混淆,他提出用“自繇”而不是“自由”一詞來翻譯西方的“Liberty”和“Freedom”。當然,從歷史上說,這個提議并未成功。關于西方自由觀念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差別,嚴復指出,“中國理道與西法自由最相似者,曰恕,曰絜矩。然謂之相似則可,謂之真同則大不可也。何則?中國恕與絜矩專以待人及物而言;而西人自由,則于及物之中,而實寓所以存我者”王栻主編:《嚴復集》第1冊,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5頁。。這就是說,中國傳統(tǒng)的“理道”只說了如何對待他人,卻不關心個人的權利。但實際上,保障個人的權利對社會的發(fā)展來說卻非常重要。早在1895年的《論世變之亟》中,嚴復便指出,“茍扼要而談,不外于學術則黜偽而崇真,于刑政則屈私以為公而已。斯二者,與中國理道初無異也。顧彼行之而常通,吾行之而常病者,則自由不自由異耳”王栻主編:《嚴復集》第1冊,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3頁。。也就是說,在嚴復看來,中國的學術和政治“理道”其實與西方并沒有什么根本的差異,都是存真去偽,奉公抑私,但西方之所以強大,而中國之所以“常病”,就是因為中國缺乏自由,而西方則“以自由為體,以民主為用”王栻主編:《嚴復集》第1冊,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3頁。。
盡管像嚴復這樣的開明知識分子肯定西方自由觀念的價值,但在他同時代,也有不少人反對把這一觀念應用于中國。很大程度上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他們認為在政治或公共層面倡導自由,會破壞尊卑、顛覆秩序。持這種觀點的當然包括那些思想守舊的傳統(tǒng)士大夫,正如嚴復在《群己權界論》的“自序”中提到的,“顧竺舊者既驚怖其言,目為洪水猛獸之邪說”王栻主編:《嚴復集》第1冊,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31頁。。不過,像康有為這樣比較保守的改良派人士,也反對在中國提倡自由??涤袨榈闹饕擖c有二:其一,“不知中國者,以為專制之國,乃入其境則其民最自由,賣買自由,營業(yè)自由,筑室自由,婚嫁自由,學業(yè)自由,言論自由,信教自由,一切皆官不干涉,無律限禁,絕無壓制之事”湯志鈞編:《康有為政論集》上冊,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570頁。。也就是說,盡管傳統(tǒng)文化并不提倡人們外在的自由,但中國實際上并不缺乏那種自由。像嚴復那樣把缺乏自由看作是中國“常病”的原因,實則是錯判了中國的國情。其二,若自由太多,則會顛覆人倫、危害秩序??涤袨檎f:“故今日中國自由之教,亦令人發(fā)狂妄行,子弟背其父兄,學者犯其師長而已?!睖锯x編:《康有為政論集》上冊,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570頁。
作為康有為的弟子,梁啟超對西方自由觀念的態(tài)度要持平得多。一方面,梁啟超從原則上肯定自由之價值。他指出,“自由者,天下之公理,人生之要具,無往而不適用者也”李華興、吳嘉勛編:《梁啟超選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27頁。。但另一方面,他在很大程度上也繼承了他的老師對中國國情的判斷,認為中國人歷來都不缺乏自由,“凡各國憲法所定形式上之自由”,中國都“幾皆有之”李華興、吳嘉勛編:《梁啟超選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8-159頁。 。
綜上,盡管在近代以來西學東漸的大潮中,西方的自由話語比較迅速地傳播到了中國,并為像黃遵憲、嚴復這些開明知識分子所提倡,但由于文化與國情的不同,它同樣也遭到了嚴肅的質疑與批評。如何在西方話語和文化的強勢沖擊下,立足于中國自身的文化和國情構建自由話語,成了留給后來中國知識分子的一項重要課題。
三、近代中西文化對視中自由話語在中國的建構
借助于西方自由話語迅速而廣泛的傳播,“自由”逐漸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個人領域走向政治領域,在這一過程中,中國自身的自由話語也逐漸被建構起來。不同的思想派別都把自由作為救亡圖存、改造社會的核心理念,但由于他們自身的理論背景和實踐立場有所不同,他們對自由話語的建構也出現了很大的差異。大致來說,除了中國共產黨結合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和中國的實際國情而建構出的社會主義自由話語以外,近代以來在中國比較有影響的還有自由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的自由話語,以及民族主義的自由話語。
(一)自由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
以胡適和傅斯年為代表的一批歐美留學生,在回國后大力倡導自由主義,并對當時的中國思想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們根據自由主義的思想底色構建的自由話語有兩個重要特點:
第一是把自由作為一種個人主義的價值表達,在“反傳統(tǒng)”的基礎上強調個性自由。胡適指出,“社會最大的罪惡莫過于摧折個人的個性,不使他自由發(fā)展”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第2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486頁。。那么,什么是一個人個性的自由發(fā)展?根據胡適的看法,“真的個人主義——就是個性主義。他的特征有兩種:一是獨立思想,不肯把別人的耳朵當耳朵,不肯把別人的眼睛當眼睛,不肯把別人的腦力當自己的腦力;二是個人對于自己思想信仰的結果要負完全責任,不怕權威,不怕監(jiān)禁殺身,只認得真理,不認得個人的利害”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第11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585頁。。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胡適曾以“文學改良”、“重估一切價值”為前提對傳統(tǒng)文化展開批評,但在談到他所提倡的個人自由或者說個性主義的時候,胡適又把它與中國的傳統(tǒng)精神聯系起來。他指出,“孟軻說‘窮則獨善其身,這便是易卜生所說‘救出自己的意思。這種‘為我主義,其實是最有價值的利人主義”季羨林編:《胡適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13頁。。從這個意義上說,胡適并非沒有借助本土資源來詮釋自由。他所提倡的自由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自由觀念是有著一定親緣性的,都把自由作為一種高貴的個人品質來看待。
第二是要把個人自由與社會公正調和起來。當胡適、傅斯年等中國學生到歐美留學的時候,正值資本主義危機全面爆發(fā)的時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陷入到了緊張的勞資關系中,貧富差距過大,社會不安定因素增多,迫使英美等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制定多種社會福利政策,并使用更多干預經濟的手段。于是一種新的自由主義思想也應運而生,它力圖在自由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作出某種調和。胡適自己深受新自由主義的影響,并把它叫做“自由的社會主義”。在給徐志摩的信中,胡適指出,“近世的歷史指出兩個不同的方法:一是蘇俄今日的方法,由無產階級專政,不容有產階級的存在。一是避免‘階級斗爭的方法,采用三百年來‘社會化的傾向,逐漸擴充成享受自由享受幸福的社會。這方法,我想叫它做‘新自由主義(New Liberalism)或‘自由的社會主義”耿云志、歐陽哲生編:《胡適書信集》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386頁。。傅斯年同樣指出,“我平生的理想國,是社會主義與自由并發(fā)達的國土,有社會主義而無自由,我住不下去;有自由而無社會主義,我也不要住。所以我極其希望英美能做成一個新榜樣,即自由與社會主義之融合”歐陽哲生編:《傅斯年全集》第4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99頁。。
就后一點來說,胡適、傅斯年所提倡的自由主義與當時同樣流行的社會民主主義是比較相似的。在民國時期,社會民主主義者以張君勱、張東蓀、羅隆基、儲安平和蕭乾等為代表,他們推崇英國人羅素和拉斯基的思想,在實踐上贊賞一戰(zhàn)后英國工黨的“社會主義”、東歐國家的“新型民主主義”以及魏瑪時期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改良主義。他們反對把自由僅僅限制在政治的范圍內,同時也反對一種形式意義上的自由,而是要求進一步爭取人民的經濟和社會自由,并提出“個人自由”與“社會公道”兩大原則的融合,主張在征得統(tǒng)治階級同意的前提下,同時實行政治民主與經濟民主,“拿蘇聯的經濟民主來充實英美的政治民主”中國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資料委員會編:《中國民主同盟歷史文獻(1941-1949)》,文史資料出版社1983年版,第77頁。,爭取進行和平的社會改造。
(二)民族主義
近代以來中國面臨著救亡圖存的緊迫歷史任務,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追求民族的獨立成為無數仁人志士追求的一個基本目標。這使民族主義成為近代中國主流的政治話語之一。在民族主義的話語中,自由是一個關鍵概念。很多接觸到西方自由概念的中國知識分子都自覺地把這一概念運用到國家的身上。在他們中的很多人看來,提倡個人的自由固然重要,但若無國家的自由,則個人的自由也會淪為空談。比如,嚴復就曾指出,“吾未見其民之不自由者,其國可以自由也”王栻主編:《嚴復集》第4冊,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917頁。。梁啟超也認為,“自由云者,團體之自由,非個人自由也”李華興、吳嘉勛編:《梁啟超選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27頁。。當然,用自由話語爭取民族的獨立和解放的最重要代表還要數陳天華和鄒容,他們都賦予了自由以外反異族壓迫、內反專制統(tǒng)治的內涵。比如,在《革命軍》中,鄒容就說,“有生之初,無人不自由,無人不平等……故我同胞今日之革命,當共逐君臨我之異種,殺盡專制我之君主,以復我天賦之人權,以立于性天智日之下,以與我同胞熙熙攘攘,游幸于平等、自由城郭之中”郅志選注:《猛回頭——陳天華、鄒容集》,遼寧出版社1994年版,第204-205頁。。
(三)孫中山和中國共產黨
面對西方文明的強勢沖擊和救亡圖存的歷史使命,盡管自由主義、社會民主主義和民族主義都在中國建構了各自的自由話語,但它們的話語并沒有完全契合歷史的要求。尤其是自由主義,盡管它在近代以來就一直是西方主流的意識形態(tài),也在近代中國有著比較廣泛的影響,但它對個人主義和個人權利的過分推崇既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相齟齬,也不符合中國的實際國情和歷史發(fā)展階段。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就敏銳地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在1924年曾指出,中國的問題不是自由太少,而是自由太多,“中國人現在因為自由太多,發(fā)生自由的毛病”《孫中山全集》第9卷,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81頁。。這也是他對自己革命屢屢受挫的經驗總結。從某種意義上說,孫中山對自由之泛濫的批評,延續(xù)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自由”進入公共領域的警惕和疑慮,反對以“自由”之名破壞權威與秩序。同時,作為一位革命實踐者,孫中山深知,當時的中國社會是“一盤散沙”,要實現救亡圖存、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政黨把人民群眾組織動員起來,而一味地宣傳個人權利和自由,只會加重中國社會“一盤散沙”的弊病,妨礙政黨的動員力量。這也就是為什么孫中山要在20世紀20年代師法蘇俄,改組國民黨,并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革命政策。
中國共產黨繼承了孫中山先生的革命遺志,同時也對自由主義的自由觀念抱持一種批評和否定的態(tài)度。毛澤東在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曾多次批評這一觀念,他還專門撰寫了《反對自由主義》一文,嚴厲批評了自由主義的“個人主義”、“自由放任”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等問題。不過,這當然并不意味著中國共產黨是反對自由的。相反,它是要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建構適合于中國自身國情的自由話語。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鮮明提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頁。。大致來說,馬克思主義的自由觀念有三個特點:第一,它并不滿足于自由主義的權利自由,認為它是空洞的、形式的,相反,它旨在追求一種更高級的、實質性的自由,而這也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自由的理解有著某種親緣性,因為,在傳統(tǒng)文化中,自由代表著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第二,馬克思主義的自由觀念并不片面強調個體,而是旨在達成個體與共同體之間的和諧統(tǒng)一;第三,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解釋,自由并不是與必然性相對立的,毋寧說,自由恰恰是基于對必然性的認識與把握。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其自由觀念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依據對中國實際國情的判斷,也建構了自身的自由話語。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不滿足于一種自由主義的形式自由,而是旨在追求一種更高級的實質自由。譬如,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領導人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中呼吁,“等一人也,各有自主之權,絕無奴隸他人之權利,亦絕無以奴自處之義務……解放云者,脫離乎奴隸之羈絆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謂也。我有手足,自謀溫飽;我有口舌,自陳好惡;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絕不認他人之越俎,亦不應主我而奴他人:蓋自認為獨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權利,一切信仰,唯有聽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斷無盲從隸屬他人之理”陳獨秀:《敬告青年》,《新青年》1915年9月創(chuàng)刊號。。這就是說,要青年人對自身的價值和責任有充分的自覺,敢于在各種價值中選擇“新鮮活潑而適于今世之爭存”者。
第二是反對個人主義,把自由首先當作一種集體主義的價值。無論是從傳統(tǒng)文化還是從國情來說,中國都不適合于西方的那種個人主義,在毛澤東看來,個人主義或自由主義意味著“思想龐雜,思想不統(tǒng)一,行動不統(tǒng)一”《毛澤東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14頁。。因此,中國共產黨所提倡的自由首先是一種集體意義上的自由。在毛澤東看來,階級就是一個實踐自由的集體。“最初工人階級是一個自在的階級,那時它對資本主義沒有認識。以后就從自在階級發(fā)展到自為階級,這時它對資本主義就有了認識?!薄睹珴蓶|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91頁。工人階級從自在發(fā)展到自為的過程,就是逐漸獲得自由的過程,因為,“自由是必然的認識和世界的改造”。同時,集體自由又并不是對個人自由的否定。毛澤東肯定存在著個性和個人利益,因而要求“公私兼顧”、“先公后私”。
第三是把自由與近代以來中國反帝國主義、反封建專制主義和反資本主義的歷史使命緊密結合起來,高舉“自由”的旗號,積極動員全體國民和廣大群眾。正如李大釗所說:“我們想得到真正的自由,極平等的自由,更該實現那‘社會主義的制度,而打倒現在的‘資本主義的制度?!薄独畲筢撐募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72頁。1939年,毛澤東在延安號召人民追求自由和平等,他說,“現在,我們中華民族是不自由不平等的,受到帝國主義的束縛和壓迫;中國人民是不自由不平等的,受到封建勢力的束縛與壓迫。因此,我們中華民族,中國人民,就要打碎帝國主義與封建勢力的壓迫,為爭取民族和人民的自由與平等而奮斗”《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85頁。。
結 語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自由固然是一種很高的價值,但它主要是一種個人層面的價值。從自由的角度來思考國家和社會,則是近代以來西方自由話語傳播到中國的結果。在西學東漸的大潮中,越來越多的中國知識分子開始把自由從個人層面引入到政治層面,同時也就把自由話語背后所體現的政治精神、原理和制度引入進來。因此,自由話語在近代中國的傳播并非是一個孤立的文化事件,相反,它是中國在西方強勢文明的沖擊下展開的近代化過程的一個縮影。
面對西方的自由話語,中國近代不同的思想流派諸如自由主義、社會民主主義、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都做出了不同的回應。其中,最值得注意的當屬自由主義和社會主義。以胡適為代表的近代中國自由主義者在面對西方自由話語時,缺乏足夠的批判性,接受了以個人權利為核心的自由主義自由觀,盡管胡適也意識到自由主義在20世紀早期的一些轉變,并接納了一些社會主義的要素,但總的來說,他的政治主張并沒有逾越出自由主義的基本框架,他的漸進改良主張也并不符合當時中國的實際國情。相比之下,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對西方的自由話語做出了創(chuàng)造性的轉化,一方面批評了西方主流的自由主義自由觀,反對片面強調個人主義和形式性權利,另一方面也把自由話語與當時中國反對帝國主義和專制主義的統(tǒng)治、打破資本主義對人的奴役聯系起來,從而追求一種與集體、國家相和諧的更高級的、實質性的自由。具體來說,中國共產黨建構的社會主義自由觀念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社會主義的自由是一種集體主義自由。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5頁。?;谶@樣的人性基礎,馬克思主義自由理論與西方主流的自由主義自由理論最明顯的不同,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自由是一種立足于共同體的自由。正如《共產黨宣言》所說的,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自由發(fā)展的條件。社會主義的自由是個人自由與集體自由的高度有機統(tǒng)一。其次,社會主義的自由是不被資本奴役的自由。自由的一個重要內涵就是“不被奴役”。在封建社會,地主階級通過土地所有權對農民形成奴役,而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通過資本對工人形成奴役,它們都可以說是物對人的奴役。社會主義制度是真正解放人類、實現人的自由的關鍵性因素。再次,社會主義的自由是與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相聯系的客觀自由。人的自由狀態(tài)基于一定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只有社會不斷進步,人的自由才能不斷展開和豐富。有些人認為,國家應把更多財力物力投入到保障個人經濟、社會權利上,為此,寧可將發(fā)展的速度降低一些。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忽視了自由的客觀性。必須在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之間求得平衡,把發(fā)展作為第一要務,推動社會不斷進步,如此才能保障人民自由的不斷發(fā)展。最后,社會主義的自由是全面自由。在經濟方面,強調發(fā)展社會生產力,消除剝削壓迫,消除兩極分化,維護每個人的基本經濟權益;在政治方面,維護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主體地位;在精神文化方面,堅決捍衛(wèi)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權益;在社會秩序方面,保障社會安全和社會和諧,維護法治和社會公平正義。此外,還特別注意捍衛(wèi)國家和民族的獨立自主。
對自由價值的追求毫無疑問是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是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fā)強大生機活力的重要源泉。尤其是最近二十多年來,西方主流自由話語正面臨著來自多方面的挑戰(zhàn)。因此,回顧近代以來自由話語在中國的傳播與建構,講好中國自身的自由觀念,對我們爭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話語空間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責任編輯:瀟湘子)
Abstract: The pursuit of the value of freedom has been a long history both in China and the West. However,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reedom was primarily understood as an internal freedom, its value was strictly limited to the personal level; on the contrary, freedom was fundamentally regarded as a public value in the west. During the modern era, Western language of freedom had been transmitted to China, not only impelled Chinese intellectuals to rethink political probl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eedom, but also become the core idea of national saving and the change of society. At that time, different trends of thought like liberalism, social democracy, nationalism and socialism all responded to the Western language of freedom on the basis of their theoretical background and practical standpoint. Among them,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reatively combined the fundamental theories of Marxism and the concrete practices of Chinese r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ed a language of freedom which fitted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 requirement of the times. Therefore, reviewing the transmiss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language of freedom in China since the modern era, and expounding Chinas own idea of freedom, will be important for us to struggle for the discourse power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Freedom; Modernization; Liberalism; Soci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