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飛
(1.福建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7; 2.福建師范大學 福清分校,福建 福清 350300)
高校貧困生主觀幸福感調(diào)查及提升策略
——基于福州地區(qū)五所高校的實證分析
陳飛1,2
(1.福建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7; 2.福建師范大學 福清分校,福建 福清 350300)
采用總體幸福感量表(GWBS)對高校貧困生主觀幸福感現(xiàn)狀進行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當前我國高校貧困生總體幸福感水平中等偏上。在人口學變量上,獨生子女、農(nóng)村地區(qū)、學生干部貧困生的主觀幸福感總分顯著較高,文史類專業(yè)貧困生主觀幸福感顯著較低,大一貧困生顯著較高,而大四貧困生顯著較低。要結(jié)合高校貧困生的實際情況,從國家、學校和學生自身三個層面,切實提升貧困生的主觀幸福感。
主觀幸福感;貧困生;高校;對策
習近平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zhì)、文化素養(yǎng),讓學生成為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人才[1]。高校貧困大學生人數(shù)占學生總數(shù)的20%左右,是學生中的弱勢群體,也是最需要關照和服務的群體。目前我國已建立了包括獎、助、貸、勤、補、免等在內(nèi)的多元化資助政策體系,為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以2015年為例,國家共資助高校貧困生4 141.58萬人次,資助總金額達847.97億元,比2014年增加了131.11億元,增幅為18.29%[2]??梢姡瑖业馁Y助政策一年比一年完善,資助力度一年比一年大,應該說,現(xiàn)在的高校貧困生處在有史以來最好的時代。在外圍環(huán)境的關心、支持和幫助下,高校貧困生的心理感受如何,他們的幸福感如何,是筆者要研究的問題。
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指的是個體按照自己認可的標準來評價自己的生活質(zhì)量,包括認知上的評價和情感上的認同[3]。本研究通過問卷調(diào)查,了解高校貧困生在國家資助政策幫扶下的主觀幸福感水平,這不僅有助于更好地掌握當前受助貧困生的思想狀況和心理狀態(tài),也將為有針對性地提升高校貧困生的主觀幸福感提供理論依據(jù)。
被試來自福州地區(qū)五所高校獲得一次以上(含一次)國家助學金或國家勵志獎學金的在校貧困生。這五所高校分別是福建師范大學、福建農(nóng)林大學、閩江學院、福建江夏學院、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共計發(fā)放正式問卷1 000份,收回985份,得到有效問卷976份,問卷有效率為99.1%,詳見表1。
表1 被試基本情況
問卷施測環(huán)節(jié)由五所高校的輔導員集中組織測試,施測過程中由研究人員作為主試,輔導員作為助手。施測前,由主試宣讀指導語,提醒注意事項,選項沒有好壞之分,請被試按照自己真實的感受完成。
總體幸福感量表是為評價個體自我幸福的主觀感受程度而編制的[4]83-86。1996年段建華修訂了該量表[5],包括6個維度,共33個項目,總分越高,個體的主觀幸福感越高。該量表在國內(nèi)經(jīng)數(shù)十年實踐,良好的信度、效度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740。
數(shù)據(jù)處理主要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頻數(shù)分布分析、描述性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
總體幸福感量表得分越高,幸福程度越高。各維度項目均分由高到低依次是:“精力”“憂郁或愉快的心境”“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松弛與緊張”“對健康的擔心”“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對比該量表常模,前18個項目平均得分男生為75分,女生為71分。結(jié)果表明:高校貧困生主觀幸福感總體均分為112.167分,前18個項目均分為77.378分,其中男生均分為78.320分,顯著高于常模,女生均分為76.960分,顯著高于常模,詳見表2和表3。
表2 受助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總體情況
表3 男、女生前18個項目平均得分與常模的單樣本t檢驗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下同)
1.主觀幸福感在性別、民族、是否獨生子女、生源地、是否學生干部因素上的差異比較
高校貧困生的主觀幸福感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在性別因素上均無顯著差異;少數(shù)民族貧困生“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得分顯著高于漢族貧困生;獨生貧困生的主觀幸福感總分顯著高于非獨生貧困生,而在“精力”這一維度上獨生貧困生的得分則顯著低于非獨生貧困生;在主觀幸福感總分及“憂郁或愉快的心境”“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這兩個維度上,城鎮(zhèn)貧困生的得分顯著低于農(nóng)村貧困生;學生干部貧困生的總體幸福感總分及“憂郁或愉快的心境”這一維度的得分顯著高于非學生干部貧困生,詳見表4。
2.主觀幸福感在專業(yè)類別和年級上的差異比較
在類別上,高校貧困生的主觀幸福感總分及“精力”“松弛與緊張”這兩個維度存在不同程度的顯著差異。多重比較結(jié)果表明,文史類貧困生的主觀幸福感總分顯著低于理工類貧困生。其中,文史類貧困生的“精力”得分顯著低于理工類貧困生;且文史類貧困生的“松弛與緊張”得分顯著低于理工類和藝術類貧困生。
表4 主觀幸福感在性別、民族、獨生子女、生源地、學生干部因素上的差異檢驗(M±SD)
在年級上,除了“對健康的擔心”這一維度外,高校貧困生的主觀幸福感總分及其他各維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顯著差異。多重比較結(jié)果表明,大一貧困生的主觀幸福感總分顯著高于大二和大四貧困生;大四貧困生的主觀幸福感總分顯著低于大一和大三貧困生。其中,大一和大三貧困生的精力得分顯著高于大四貧困生;大一貧困生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得分顯著高于大四貧困生。在憂郁或愉快心境維度上,大一、大三貧困生得分顯著高于大二和大四貧困生;大四貧困生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得分顯著低于其他三個年級;大一和大三貧困生松弛與緊張的得分顯著高于大四貧困生,詳見表5。
表5 主觀幸福感在專業(yè)類別和年級上的差異檢驗(M±SD)
高校貧困生的主觀幸福感總體水平為中等偏上,這與以往研究基本相符[6],[7],[8]。說明受助貧困生在校日常學習生活中精力充沛,能夠保持愉悅的心情,維持穩(wěn)定的情緒狀態(tài),有效控制和調(diào)整自己不良的情緒和行為,也較少擔心身體健康狀況,這些都是大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有利條件。社會經(jīng)濟水平的不斷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zhì)和精神需求,而人們的生活條件和生活質(zhì)量也得到了相應提高,生活滿意度也隨之提高了。
高校貧困生作為同質(zhì)性群體,其主觀幸福感,尤其是各個維度的得分在諸多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雖不明顯,但仍在某些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少數(shù)民族貧困生“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得分顯著高于漢族貧困生。少數(shù)民族學生來到漢族地區(qū)高校學習,脫離了少數(shù)民族聚居群體,尤其是貧困生,大部分來自老少邊窮地區(qū),其對自己情緒的控制、情感的表露和言行的表現(xiàn)更加謹慎,自我控制感受更好。
獨生貧困生的主觀幸福感總分顯著高于非獨生貧困生,唯獨“精力”顯著低于非獨生貧困生。已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的主觀幸福感受到家庭環(huán)境和氛圍的顯著影響[9]。獨生子女家庭結(jié)構(gòu)穩(wěn)定,即便是貧困生,父母親及其他家庭成員對子女的關心呵護仍是到位的,家庭成員之間發(fā)生的矛盾和沖突明顯較少,子女幸福感明顯較高。獨生子女普遍在以自我為中心的模式下成長起來,初次離開家庭的呵護來到陌生的學校,接連經(jīng)歷了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集體宿舍的磨合、軍訓的考驗、學習方式的適應等[10],精力方面不敵非獨生子女,但其對新環(huán)境有更好的適應能力,更容易調(diào)整自我融入環(huán)境。
城鎮(zhèn)貧困生的主觀幸福感總分及“憂郁或愉快的心境”“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這兩個維度得分顯著低于農(nóng)村貧困生。我國城市發(fā)展水平高于也優(yōu)于農(nóng)村,在我國現(xiàn)階段,城鄉(xiāng)發(fā)展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經(jīng)濟、醫(yī)療、教育等方面。城鎮(zhèn)貧困生與農(nóng)村貧困生主觀幸福感的差異恰恰成為我國城鄉(xiāng)發(fā)展差異的一個反例。來自城鎮(zhèn)的貧困生所接受的教育、家庭經(jīng)濟水平、社會閱歷等無疑要好于農(nóng)村的貧困生,但同時,其周圍同伴群體的各方面條件也都更優(yōu),從小在橫向?qū)Ρ鹊穆洳钪谐砷L起來,幸福感指數(shù)低,很難體會到愉快的情緒。
學生干部貧困生的總體幸福感總分及“憂郁或愉快的心境”這一維度的得分顯著高于非學生干部貧困生。擔任學生干部,能接觸到較多類型的學生活動,與他人有較多的接觸機會[11],同時有區(qū)別于班級和宿舍的獨立的人際關系群體,相對來說學生干部人際交往范圍更廣,交往能力更強,在完成輔導員或老師布置的任務及組織開展各類社團活動時,能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體驗到自己能力提升的快樂,這有利于提高主觀幸福感。
文史類專業(yè)的貧困生主觀幸福感總分及“精力”“松弛與緊張”這兩個維度得分顯著低于理工類貧困生。究其原因,主要是相較于理工類專業(yè)近年來較高的就業(yè)需求和薪資待遇,大部分文史類學生就業(yè)的前景不太樂觀,學習壓力非常大,專業(yè)與大學生現(xiàn)在和未來的生活滿意度的關系變得更緊密,可能導致主觀幸福感較低。同時,專業(yè)類別不同,性格差異較大,也可能與性別產(chǎn)生交互影響[10]。理工類的學生多為男生,多具備強烈的上進心,其邏輯思維嚴謹,遇事沉著理智,正向情緒豐富;而文史類學生多為女生,性格內(nèi)向、文靜的居多,普遍心思細膩,多愁善感,遇事難排解,容易焦慮緊張,這些都不利于幸福感的提升。
不同年級貧困生主觀幸福感總分及各維度得分有明顯差別,從高到低依次為大一、大三、大二、大四。大一貧困生主觀幸福感最高。首先,結(jié)束了高中枯燥緊張的學習生活,暫時告別了經(jīng)濟相對不發(fā)達的家鄉(xiāng)和家庭,懷著順利考上大學給家人和自己帶來的愉悅,以及對新生活的憧憬[11],正向情緒豐富,對生活充滿興趣和滿足感;其次,大一學生剛剛接觸大學學習和生活,人際關系沒有明顯的利害沖突,學習方面也沒有明顯的考試壓力,有著較強的新鮮感[11],產(chǎn)生負向情緒的可能性較??;最后,貧困學生能順利進入大學學習,在開學初就能有機會享受國家助學金資助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幸福指數(shù)。
大三貧困生主觀幸福感次之。這是基于大三學生對學校環(huán)境的熟悉和適應,其人際關系網(wǎng)絡逐漸穩(wěn)固,專業(yè)課程學習不斷進步,學生工作和社會實踐活動也經(jīng)歷了參與和鍛煉,成就動機促使其不斷挑戰(zhàn)自己,感受成功的喜悅及成就感,有助于個人主觀幸福感的提升。與此同時,大三學生關注點由大學生活轉(zhuǎn)向未來的社會生活,尤其是貧困生,隨之而來的是對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的迷茫,以及對自身具備的能力和條件的不滿意。這無形中給他們帶來了自卑感和緊張感,也會使其迷失自己的方向[10]。大二貧困生與之相比,主要是大學生活的新鮮感不復存在,學習任務逐漸繁重,人際交往中的矛盾也逐漸顯示出來[11]。
大四畢業(yè)生所處的是大學生活中壓力最大的階段。他們中大多數(shù)在畢業(yè)后要成為家庭主要的經(jīng)濟支柱,因此順利就業(yè)成為主要目標,有人懷揣考公務員或考研的夢想,就容易形成內(nèi)心沖突;同時,無法逃避的就業(yè)壓力,或是忙碌的備考生活狀態(tài),也使大四學生感到疲憊,精力不足;在初嘗就業(yè)過程的酸甜苦辣之后,很多畢業(yè)生壓抑了負面情緒,大學時代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逐漸減少,這些都降低了其幸福感受。
一項好的政策具有較強的引導性和廣泛的影響力,能夠產(chǎn)生長期的、可持續(xù)的、良好的效果。國家要繼續(xù)完善高校資助政策,加大資助經(jīng)費投入力度,通過獎、助、貸、勤、補、免等途徑構(gòu)建“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多元化資助政策體系,為高校貧困生順利完成學業(yè)提供強有力的政策保障,實現(xiàn)黨和政府“絕不讓任何一名學生因家庭經(jīng)濟困難而輟學”的鄭重承諾。同時,國家要把完善政策、強化引導作為加強高校資助工作的重中之重,要運用系統(tǒng)論的方法,加強頂層設計,對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的各要素、各環(huán)節(jié)進行科學規(guī)劃,調(diào)動全社會的積極因素,強化正面輿論引導,提高全社會對高校貧困生的關注和關懷,為高校貧困生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和氛圍。
受家庭經(jīng)濟條件的影響和制約,高校貧困生普遍存在自卑、退縮等心理特征,成為高校中最需要關心和呵護的群體。對于高校貧困生來說,順利完成學業(yè)是改變自己命運的基礎和前提。因此,高校應充分認識到貧困生資助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按照國家的統(tǒng)一布署,結(jié)合學校實際,把資助工作切實落實。要圍繞貧困生學習,強化引導,著力解決貧困生在學習中面臨的實際問題,不斷提升其學習力,讓他們在學習中找到收獲感;要以人為本,加強人文關懷,用心區(qū)分不同民族、生源地和專業(yè)的差異,在生活中更加關照少數(shù)民族貧困生、非獨生貧困生、城鎮(zhèn)貧困生和文史類專業(yè)的貧困生,讓他們在生活中找到滿意感;要提供機會,創(chuàng)造平臺,引導更多的貧困生擔任學生干部,在工作中鍛煉他們、培養(yǎng)他們,讓他們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要關注大四貧困生,特別是大四貧困生的情感和就業(yè)問題,通過開展團體輔導、個別咨詢等活動,進行心理疏導;要通過采取精準資助和精準就業(yè)指導等方式,幫助貧困畢業(yè)生緩解壓力、增強自信、提升能力,實現(xiàn)成功就業(yè),讓他們在就業(yè)中找到歸屬感。最后,要關注其他年級的貧困生,教育引導其科學規(guī)劃大學生涯,明確目標,不斷成長,在成長中找到幸福感。
內(nèi)因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根本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條件和第二位的原因[12]103。因此,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作為受助的高校貧困生,在得到國家的關懷、學校和老師的關心、同學的幫助時,應充分意識到自己生活在一個最好的時代,要學會知恩、識恩、感恩,用感恩的心態(tài)去對待生活中的人、事、物,讓自己在感恩中更加自立,在感恩中更加自信,在感恩中更加自強。同時,高校貧困生還要強化回報信念,樹立“感恩于心,回報于行”的思想意識,要刻苦學習,掌握專業(yè)知識,提升綜合能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回報國家、回報社會。要自覺把個人的命運和整個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只有這樣,高校貧困生才能在回報社會中傳遞力量,實現(xiàn)人生價值,在付出中感受幸福,提升幸福感。
[1]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diào):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 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2015年中國學生資助發(fā)展報告[N].人民日報,2016-08-31(15).
[3] 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J].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4(3):542-575.
[4] 汪向東, 王希林, 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M].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
[5] 段建華.總體幸福感量表在我國大學生中的試用結(jié)果與分析[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1996(1):56-57.
[6] 王卓婭.大學生網(wǎng)絡社會支持、現(xiàn)實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2.
[7] 王雁.醫(yī)學生學業(yè)成績、人格、心理健康與其主觀幸福感關系的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05(4):247-252.
[8] 丁新華.大學生社會支持狀況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07(9):790-793.
[9] 李志, 謝朝暉.國內(nèi)主觀幸福感研究文獻述評[J].重慶大學學報,2006(4):83-88.
[10] 陳小紅.一般本科院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調(diào)查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1):78-82.
[11] 吳成.蚌埠醫(yī)學院在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及影響因素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5.
[12] 鄭又賢.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SubjectiveWell-beingSurveyandPromotionStrategyofPoorStudent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Five Universities in Fuzhou
CHEN Fei1,2
(1.College of Marxism,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17, China; 2.Fuqing Branch,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qing 350300, China)
The general happiness scale (GWBS)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It is found that the overall level of happiness of poor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moderate. On the demographic variables, the one-child, rural areas, the student cadre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for poor score significantly higher, literature and history class specialized poverty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is significantly lower, freshman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nd the senior students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erefor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impoverished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poverty-stricken students can be effectively promoted from three aspects: state, school and students themselves.
subjective well-being; poor stud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untermeasures
2017-06-14
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高校貧困生主觀幸福感提升策略研究”(JAS170625)
陳飛(1983—),男,福建福清人,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福清分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G649.28
A
1008—4444(2017)06—0100—05
王蘭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