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明明
在熱播的《那年花開月正圓》電視劇里,我看到了三種完全不同的家庭教育隨著劇情的推進在悄然地博弈:
沈星移:典型的小康二胎家庭孩子,優(yōu)秀的哥哥在世時,深深地活在優(yōu)秀的哥哥的陰影里。
吳聘:專制集權家庭出身,受過良好教育的“富二代”。
周瑩:出身貧寒,跟隨老爹走南闖北賣藝,放養(yǎng)式的單親家庭娃。
在某種意義上說,孩子的人生拼的就是家庭教育。
有一句話說得好:“知識不如能力,能力不如品質。”一個人能否成功的決定因素就在于是否具備優(yōu)秀的品質。分析一下三位主角就會發(fā)現(xiàn),論人生事業(yè)上的成功,一定,也必須是周瑩這樣的孩子才會成為最后的大贏家!
在有兩個孩子的家庭里,最容易遭遇的就是“比較”的問題。
假如一個孩子懂事、體貼、能干、不惹麻煩,恰恰符合了人們對“好孩子”的定義,勢必會引來父母的“偏心”。
父母的愛盡管無私,但也是有“功利性”的,潛意識里總會有比較和偏愛。
而早期的沈星移恰恰成了“能力比較弱”的那個娃。
大哥沈月生精明、能干、有智謀,早早就成了父親生意上的得力助手和預備接班人。
而沈星移卻是一個十足的街頭混混,整天吃喝玩樂,不學無術,甚至不惜花五百兩銀子,只為聽一個女子唱一首小曲。在他被父親痛打后,喊的是:“為什么我在外面是響當當?shù)娜宋?,而在你面前卻什么都不是?”其實,他的這些“無作為”行為和自暴自棄都是對父親偏愛的潛意識的反抗。
聽聽沈星移父親訓斥兒子的這些話,是不是很耳熟:“你大哥8歲就過目不忘了,可看看你自己,連家里做什么生意都不知道?!?/p>
“你大哥要是還活著,該多好,我就不用跟你這個敗家子生氣了。”
一個總和兄弟姐妹進行比較的孩子,會體驗到父母的愛和關注被剝奪的傷心,甚至是憤怒。
這些經常被父母拿來比較、貶低的孩子,往往會走向兩個極端:
1.性格很敏感,愛焦慮、嫉妒,脾氣暴躁,遇到挫折也比其他孩子更容易陷入困境。
2.自尊心低下,自我價值感和認同感很低,會在心底認為“我不好”“我不行”“我是不配被愛的”,而同時自信心的不足也讓他們難以接受挑戰(zhàn)。
在心理學中,一個人能夠取得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自我激勵能力”。而這些孩子恰恰缺乏這種能力。
即使后來沈星移因為愛情而調整自己的狀態(tài),證明了自己的能力,重新獲得了父親的關注,但這其中的痛苦裂變十分艱辛。
不過他是幸運的,而很多受傷的孩子沒有這種“幡然醒悟”的幸運,結果沉淪一生。
所以,有兩個孩子的父母請一定做到:
不要當著一個孩子打罵另一個孩子;
孩子打架,在安全的情況下,盡量不要插手;
不要總讓一個孩子讓著另一個孩子;
盡量給予孩子們平等的愛,獨特的愛。
吳家東院大少爺吳聘是這樣的:家境殷實,知書達理,性格溫柔,飽讀詩書,愛護妻子,有能力又有顏值。
難怪很多女性感慨,吳聘才是婚姻里男人該有的模樣。
但吳聘的人生隱藏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他太聽話了。
太聽話就會導致性格懦弱,做事保守,創(chuàng)新能力弱,進取心差。
這跟他的家庭教育和氛圍有很大關系:
傳統(tǒng)大家庭,父親吳蔚文有能力又強勢專斷,母親無能懦弱,導致吳聘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不該做的生意不做,不該辦的事不辦。吳聘很像我們身邊那些學習好、有禮貌、懂事的乖孩子。
這樣的孩子看上去很好,但卻特別不好。
因為他們從小被父母過多地參與了每一個成長細節(jié),被要求最多的就是“要聽話”,不然就會受到懲罰。
從小時候的他要讀這樣的書,穿這樣的衣服,考這樣的學校,到長大后的他要選這樣的工作,要跟這樣的人結婚,要生幾個孩子……
他們就像一棵小樹,父母手里握著一把剪刀,隨時修剪新冒出的那些不合規(guī)矩的枝杈。
于是孩子離自己的內心越來越遠,缺乏一個孩子該有的任性和放肆,逐漸變成了父母意志的產物。
一個樣樣都被稱贊的孩子,其實是很可怕的。
所以,吳聘雖然美好,卻缺乏足夠的創(chuàng)新和勇氣這種成功必需的珍貴品質。
他的生意做得中規(guī)中矩,就像他的為人處世一樣,不敢冒險。
蔡康永在《奇葩說》里說,爸爸媽媽對小孩來講,最珍貴的是什么?是給他一個理想的環(huán)境,要他變成他自己,而不是變成我們要他變成的人。
有兩個朋友向我抱怨,她們的孩子夏天要穿著羽絨服出去玩,講道理和恐嚇都不管用。
我聽了哈哈大笑地說,那就讓孩子穿著出去了。如果很熱,他受不了,下次肯定不會再穿了。如果感覺還不錯,那么那將是他的一種很特別的體驗。更說不定長大后,因為這種體驗,他真的會發(fā)明出一種自帶調溫系統(tǒng)的羽絨服呢?
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新和嘗試的勇氣,就是尊重他們的個人意志。
他們不需要事事都聽父母的話,但是一定得認真聽聽自己的話。
這樣的孩子,未來才有無限可能。
我們?yōu)槭裁聪矚g周瑩?
絕不僅僅是因為她憑借一名弱女子之力,成為陜西女首富。而因為她是一個鮮活的人。
這種鮮活在她身上,就是好玩、有趣、善良、重情義,不循規(guī)蹈矩,敢想敢做,敢愛敢恨,有天賦又有情商,更難得是那股子不服輸?shù)钠磩艃骸?/p>
雖然從教育角度分析她的成長環(huán)境是最不幸的:
從小被遺棄,成為他人的養(yǎng)女。父親愛玩好賭,不怎么管她。走南闖北,居無定所。
雖然她爹周老四看似特別不著調,卻給了她另一種安全感。
周瑩問:“爹,我們有家嗎?”
周老四答:“在哪兒能睡著,哪兒就是家!”
這種安全感是很野性的,它讓周瑩在任何困難面前都能樂觀面對。
比如面對吳家東院的沒落和一籌莫展的婆婆,周瑩說:“這式易堂的大印怎么沒用?可以當鎮(zhèn)紙,當磚頭防賊,還能墊桌子用。這大當家的我可以不當,但是這銀子我必須給要回來?!?/p>
這種在挫折中還能講笑話的能力,是很多成功者的人格魅力。也是它讓周瑩超越吳聘和沈星移,超越大多數(shù)男人,成就一番大事業(yè)。
社會學家總結一個人能成功的要素,就是智商、情商和逆商。
而從周瑩的身上,我們能感受到的是更多鮮活的教育啟示:
給孩子的教育,永遠不要“太滿”。
見過一個小男孩,很想要一個同伴玩的紅皮球,媽媽怎么也不肯買給他。
這個媽媽摟著他,柔聲細語地跟他解釋,要攢錢去巴黎看埃菲爾鐵塔,去倫敦看大座鐘……足足講了一個多小時。
孩子小聲地抽泣著,被冗長的大道理緊緊包裹著,十分無助。什么環(huán)球旅行,他現(xiàn)在只想要一個小小的紅皮球帶來的幸福感覺啊。
父母不懂教育不好,但“太懂”教育了,會牢牢將孩子鎖住。給孩子的教育太滿,就會像吳聘一樣,將他局限在一個框子里。在這個框子里,他很圓滿,但出了框子,會很茫然。
而周瑩的教育充滿了“無作為”,父親給了她更大的自由空間,她可以哈哈大笑,可以四處閑逛,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她看盡了世間百態(tài),充滿了對其他人的同理心。
畫畫講究留白才有美感,教育孩子也是同樣的道理。
教育一定要讓孩子“接地氣”。
好的教育不僅是把孩子高高托向天空,而更應該教會他們俯視腳下的土地。
帶孩子去高檔餐廳吃飯、去國外旅行、去博物館參觀,可以增長見識,但帶孩子去菜市場、去超市、去早餐鋪,讓他們辨識各種蔬菜、水果,聽聽各種腔調的吆喝聲,感受人間的煙火氣息,又何嘗不是一種更加鮮活的教育。
很多孩子聰明、乖巧、文靜,看上去很好,但細細一看,眼神里充滿了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的冷漠,毫無生機。
家長說的“你只管學習,其他什么都不用管”的話害了多少孩子。
劉燁的妻子會給諾一和妹妹穿上最普通的衣服,而不是將他們包裹在生硬的華服里。
李亞鵬每年都帶著李嫣到老家祭祖,講一講祖宗的事跡,包一包餃子,喝一喝茶,吸一吸故鄉(xiāng)泥土的芬芳。
而《那年花開月正圓》里的周瑩更是接足了地氣,看慣了世態(tài)炎涼,才練就一顆強大的內心。
所以教育家陶行知曾說,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和時間,使他們自由地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一個不被父母拿來比較的孩子,一個在規(guī)矩之外擁有內心自由的孩子,一個看過、聽過、聞過、摸過、感受過鮮活的孩子,又何愁不是未來的大贏家?。ㄗ髡呦抵袊茖W院兒童早期教育指導師,致力于兒童心理教育及現(xiàn)代家庭關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