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士存
近些年來,我國智庫特別是民間智庫發(fā)展如雨后春筍,規(guī)模和速度前所未有。但要想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并作出更大貢獻,恐怕還需在不少方面有所突破。
其中最緊迫的一點,是將智庫決策咨詢的制度性安排落到實處。這一問題的實質就是解決智庫思想產品進入決策機構的通道不暢問題。與智庫大國美國相比,中國智庫雖然已在為黨和政府科學、依法決策提供智力支撐,在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等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但尚未與公共政策部門建立有機聯(lián)系。
由于歷史、觀念和體制制約等方面原因,除為數不多的官辦智庫,大多數研究型的高校智庫和社會智庫仍游離于政府決策咨詢機制之外。結果就導致了一方面政府決策需要科學論證、研究咨詢和公眾認知引導,另一方面是為數眾多的智庫無所適從,思想產品輸出無門。
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結果來看主要是政府的決策需求和智庫的成果供給相脫節(jié)。而要解決這一問題,往往需要政府部門所屬政策研究機構定期發(fā)布決策需求信息,通過項目招標等方式引導相關智庫開展政策研究等工作,并就此做出制度化的設計和安排。
除了準確對接決策需求,切實提升國際化水平,則是中國智庫喊了很久但進度不甚明顯的另一難題??v觀世界各國智庫發(fā)展的歷史,智庫顯然是一個國家國際競爭力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如果用智庫對外交流的廣度和深度來衡量,與美英等國智庫相比,中國智庫的國際化程度目前還是較低。曾有學者提出通過鼓勵中國智庫以設立海外辦公室的方式提升國際化水平,縮短與國外同行的差距。但在筆者看來,要實現這一目標,不僅需要國內相關配套政策的支持,還需獲得設立海外分支機構對象國在法律和政策上的許可,而現實卻是并非所有國家都會對中國智庫敞開懷抱。
因此在現階段,中國智庫提升國際化水平的路徑應另尋他路。已有的嘗試包括,通過與國外有影響的出版社合作出版中國學者的學術著作;有選擇地與國外智庫合作搭建以討論交流共同關切的特定問題為目的的交流機制等,這些都不失為現階段中國智庫走向國際和提升國際化水平的有效途徑。當然,我們也應鼓勵有條件的智庫在不違反所在國法律的前提下,以“借船出?!钡姆绞?,借鑒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和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問題研究院在中國創(chuàng)辦智庫的經驗,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甚至創(chuàng)立獨立智庫。
坦率地講,缺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智庫,以及當前智庫數量和質量與我國大國地位還不相稱,構成當前我國智庫發(fā)展的重大挑戰(zhàn)。其他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還有:符合智庫特點的人才隊伍建設、智庫成果的評價標準和考核體系,以及中國特色“旋轉門”制度的建立等。這些問題都需要有計劃、按步驟地逐步解決。▲
(作者是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中國-東南亞南海研究中心理事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