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以來,云南地區(qū)漢族聚集地以燒制造青花瓷為主,出現“建水窯”“華寧窯”等著名民窯。而少數民族聚集地區(qū)則以黑陶為主,滇西北迪慶州香格里拉縣尼西黑陶制作工藝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滇南以西雙版納、普洱等地的傣族和佤族為代表,其影響順湄公河而下到泰國等東南亞國家。
尼西黑陶
與許多曾經輝煌而后凋敝的民間手藝相比,尼西土陶十分幸運,經歷數千年仍能完好保存下來,其中既有客觀的因素,也有主觀的影響。
尼西黑陶至今還沿用史前工藝,手工塑胚,尚未發(fā)展到轉盤拉胚。這就決定了他的器形比較小,胎壁較厚,造型至今原始樸拙厚重。中原從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制陶就已發(fā)展到了窯燒,從質地松脆的低溫陶進化成了堅硬質密的高溫陶。而尼西黑陶至今仍采用露天堆燒的方式,將陶藝史前最原始的技法如活標本一般保存至今。
尼西湯堆村地處偏僻之地,制陶所需的泥土只在此處才有,加之低溫燒制的成品黑陶在重量和強度上的不利因素,限制了其向外擴展和流通的規(guī)模。這些年來,外來的金屬,塑料等輕便廉價材質的日用品逐漸取代了當地人對土陶制品的需求。土陶的基本功能已轉化為裝飾和旅游紀念品。
在商業(yè)化與現代文明的影響之下,尼西土陶的傳承方式、產品樣式、銷售渠道都發(fā)生了一些適應性的變化,但是并沒有失去它本真的旨趣,也許這就是它經千年不滅的原因。
西雙版納慢輪制陶
慢輪是新石器時代的原始人類在學會用手捏制陶坯后,發(fā)明的最重要的一個制陶工具。它使陶器的器壁厚薄均勻,形狀更加美觀。但很快,慢輪就被更加先進的快輪技術所取代,因為快輪更容易拉坯成型,滿足了大批量生產的要求。大約在四千年前,快輪是最普遍的制陶工具。時至今日,人們幾乎看不到慢輪的身影。
然而,在中國西南邊陲的西雙版納傣族地區(qū),一項擁有四千多年歷史的原始傳統(tǒng)手工制陶術,現今仍被完整保留下來,它就是“傣族慢輪制陶技藝。
傣族自古喜愛用陶,制陶在傣語中稱為“板磨”,俗稱“土鍋”。明初錢祖訓所著《百夷傳》稱:傣族“惟陶冶之器是用”。與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傣族制陶是由婦女世代相承的。其主要工具有轉輪、木拍、竹刮、石球等,主要技藝流程包括舂土、篩土、拌沙、滲水、安裝轉盤、制坯、打坯、干燥、準備燒陶、燒陶等環(huán)節(jié),所生產的陶器按其用途可分為生活用具、建材、賧佛用具等種類。
傣族制陶技藝最突出的特色為慢輪手工制作,器物表面均用有紋的木拍拍打出印紋,這與南方新石器遺址出土的印紋陶器相一致。傣族陶器在用料上亦有講究,主要以泥土加砂石料來改善成型性能。其焙燒方式也有自己的特點,包括露天焙燒和封閉半焙燒等多種方法。成坯方法呈多樣化特點,有無轉輪制坯、腳趾撥動慢輪、手撥動轉輪等方式。這些遠古時期的制陶技術,至今仍為傣族傳承使用。20世紀50年代末期以來,國內外著名的考古學家多次對傣族制陶進行專門調查,認為傣族傳統(tǒng)制陶是我國原始陶藝的代表,是解開中國新石器時代燒陶之謎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