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鳳
摘 要 本文主要對現(xiàn)有的國家助學貸款政策貸后管理過程中的問題及其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了完善我國助學貸款政策的建議。
關鍵詞 高校 助學貸款 貸后管理
中圖分類號:G520 文獻標識碼:A
隨著高等教育成本分擔政策在我國的全面實施,高等學校學費在不斷的增長,為了保證貧困學生順利就學,促進教育公平,我國建立了獎學金、學生貸款、勤工助學、困難補助、學費減免和“綠色通道”等組成的學生資助體系,并明確了“解決困難學生的學費、住宿費問題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然而,助學貸款卻因為回收的困難面臨著信用危機。由于部分學生畢業(yè)后就業(yè)困難、流動性大,少數(shù)學生信用意識較差,媒體上屢屢報道大學生拖欠率高,銀行公布違約學生“黑名單”。
1國家助學貸款貸后管理現(xiàn)狀
1.1國家助學貸款貸后政策變化
助學貸款在我國歷史不長,從1999年正式實施以來,國家多個部門,人民銀行、教育部、財政部等先后制定了多個政策文本推動貸款的發(fā)放。在這些演變的過程中,對貸款管理的各方責任規(guī)定也是不斷地調整著的。助學貸款經歷了四個階段的演變,而演變的過程是在不斷放松的,助學貸款逐步放松條件,逐步擴大范圍,逐步從純商業(yè)性貸款設計到政策性貸款設計思路的轉變,雖然這種轉變根本上是由于政策制定和實際操作產生矛盾而不得已的選擇,但這也正是助學貸款作為高等教育附屬產品兼有政策性和市場性的本質回歸。
1.2助學貸款貸后管理中的問題
國家助學貸款雖然由政府、銀行、高校和學生四方參與者組成,但是作為貸款中的一個種類,包括了貸前調查、信用審查、信用審批、放款操作、貸后管理和不良資產清收六個環(huán)節(jié),每個環(huán)節(jié)都不可或缺。銀行辦理國家助學貸款有一定的收益,但也要承擔較大的風險。具體問題如下:
(1)缺乏一套具體的貸后管理操作規(guī)范和標準,貸后管理主體的責任不清晰。
(2)貸款管理的各方積極性不足。
(3)目前信用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帶來了貸后管理的成本過高。
(4)學校缺少誠信和貸款相關知識的教育。
1.3助學貸款貸后管理問題的成因
從成本收益的角度來看,風險和收益不平衡,影響了銀行的積極性。從權責利的角度來看,缺乏有效地風險分擔和激勵機制,影響了高校作用的發(fā)揮。從學生貸款的準公共屬性來說,存在著政府責任的缺失。有學者將助學貸款所涉及的三方總結為銀行、學校和學生,而完全排除了政府在學生貸款中的責任角色,在中國這種發(fā)展中國家中高等教育收益最大的是社會收益,政府應承擔起資助困難學生的大部分責任,而不是把責任一味地推卸給以贏利為目的的銀行和以教學為主的高等學校。
2國家助學貸款貸后管理的特點
于是在政府的推動下,學生貸款由銀行、學生共同參與的,其與一般商業(yè)貸款的不同之處是,一般商業(yè)消費貸款的風險和收益都是由銀行來承擔的,由于學生貸款所具有的政策性的特點,以及目前社會信用環(huán)境和法律制度的某些缺失,決定了其由多個管理主體共同參與的特征。在這多個管理的參與方中,各自的利益和承擔的責任又各不相同,它們能夠承擔起各自的責任以及努力程度影響著能否有效地進行貸后管理和追蹤。學生貸款是由政府、銀行、大學及大學生等多方利益主體參與的重大事業(yè),雖然各參與方追求的利益目標不盡相同,但均能在參與的過程中獲得既有利益,因此各參與方都應為資助體系的有效運行承擔一定的義務責任承擔的主體。人因不同利益主體在利益觀念與利益行為上存在差異性,各利益主體在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過程中必然導致利益博弈的格局。
3國家助學貸款貸后管理的對策研究
3.1明確各方的權責利關系
高校應設立專門機構,配備專職人員,加強貸后管理高校應按照國家相關文件規(guī)定,設立專門的工作機構,由學校的一位校級領導直接負責,配備專職人員負責助學貸款的發(fā)放和貸后管理工作。加強對學生誠信教育,充分發(fā)揮高校在貸后追蹤方面的優(yōu)勢。充分利用校友會、學校網站等渠道向貸款逾期學生施加壓力,督促其及時歸還貸款。銀行一定要充分認識國家助學貸款的高風險性,積極加強內部風險控制系統(tǒng)建設,借助各種手段,降低貸款風險。進一步完善借款學生信用檔案,及時采集借款人的相關資料,充分利用個人征信系統(tǒng)強化借款學生違約行為監(jiān)管,強化貸后管理,及時跟蹤借款學生畢業(yè)信息。政府則需要認清自己的職能,做好助學貸款的執(zhí)行、協(xié)調、溝通等工作。要加大參與力度,提供擔保,承擔信用貸款風險。
3.2加大信息化平臺建設
在信息技術高度發(fā)達的今天,運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可以大大提高個人貸款貸后管理的效率搭建助學貸款的管理平臺,可以完成對學生貸款的會計核算,并通過對會計數(shù)據(jù)的深加工,分析客戶的還款記錄獲取客戶個體信用信息和整體的風險預警信息,經辦銀行從而可以在對全局風險進行實時監(jiān)控的同時,確保整個業(yè)務的健康發(fā)展。
3.3加大失信懲罰力度
一是各社會征信機構要及時接收在新聞媒體上公布的助學貸款“黑名單”。二是放款或受托銀行要主動與學生就業(yè)單位簽訂協(xié)議,授權用人單位直接扣發(fā)工資還貸。三是各就業(yè)單位要將違約行為作為晉級、提職的限制性條款。四是各類專業(yè)技術職稱管理部門在確認資格、頒發(fā)證書前,要查詢“個人信用征信系統(tǒng)”或銀行、高等院校等部門的信用信息,對有違約行為者暫緩頒證或取消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五是各地、各級法院要加大對信用違約行為的執(zhí)法力度,為國家助學貸款健康運行提供良好的法制環(huán)境。
4結論
學生貸款在我國發(fā)展得并不順利,它顯現(xiàn)出來的違約率高,帶來信貸資本的風險。這是由于我們目前的社會制度、管理體制等方面不完善造成的,我們應該加強管理來降低風險并促進助學貸款的良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倪錦忠.現(xiàn)代風險管理[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2] 李文利.關于國家助學貸款的現(xiàn)狀分析與未來思考[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