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倩
摘要:當今,對經濟“新常態(tài)”的理解可從下面三個方向進行,即中國經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和世界經濟的“新常態(tài)”。
關鍵詞:現代經濟;新常態(tài)
一、中國經濟“新常態(tài)”
中國經濟在1979-2013年這35年期間處于一種不斷發(fā)展的趨勢,而2014-2015年這兩年應該是一個轉折點。從2016年往后的20-30年之間興許是另一種發(fā)展形勢。
目前可從兩方面來看待中國經濟的“新常態(tài)”,一是經濟增長速度的“新常態(tài)”,二是發(fā)展模式的“新常態(tài)”。關于經濟增長速度的“新常態(tài)”,它不呈現周期性,這點從目前我國經濟的增長速度降到7%左右可以看出。它不由外在因素決定,是有內在原因的,趨勢性的,當然也與經濟規(guī)律相吻合。而發(fā)展模式的“新常態(tài)”,由于當前正在調整經濟結構所以需要特別關注。
1.經濟增長潛力的一般規(guī)律
眾所周知,人均GDP與潛在的經濟增長率呈負相關,這是各個國經濟增長通用的規(guī)律。由此可知,富裕國家的潛在增長率低于貧窮國家的,這也是符合邊際報酬遞減規(guī)律的,究其原因是資源條件的制約。依照此規(guī)律可以推算,世界上各個國家的經濟按照先后順利進行增長,因為貧窮國家的經濟最終可以追上富裕國家的,所以最后各個國家的經濟水平會基本持平。但在實際當中,各個國家的潛在增長率與實際增長率是不一樣的。以中國為例,在改革開放前:收入水平比較低、經濟增長速度緩慢;改革開放后:收入水平增高、經濟增長速度偏快。由此可看出,因改革開放這個條件使得經濟的潛在增長率與實際增長率相近。
2.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
從我們單從人均GDP這方面來比較,以名義匯率來計算,我國人均GDP在2014年為美國的13.9%,是7589美元。以購買力平價計算,我國人均GDP在2014年為美國的23.6%,是12880美元,接近是美國的1/4。由此可見,中國經過近30年的發(fā)展人均GDP已從不到美國的1/10上升到1/4,這儼然是一個非常大的成就了。
二、未來經濟六大趨勢
1.中國經濟轉型
我國經濟在過去十年逐步由低中等收入邁進中等收入。在以后十年由中等收入邁進中高等收入。我國經濟發(fā)展通過告別高速增長和低收入這兩方面來使經濟邁入新常態(tài),這種長期的新常態(tài)是邁人中等收入后越過“中等收入陷阱”的一種。但將來的十年非常關鍵,因為我國經濟肯定會轉型,到時會擴大服務業(yè)比重、提升消費水平、升級制造業(yè)。
2.中國新型政商關系
我國政商關系在改革開放以后呈現的顯著特點是基于個人關系之間的一種緊密關系。在新型的政商關系中要實現政府、企業(yè)之間的“親”、“清”境界,則要將政府、官員同企業(yè)、企業(yè)家之間的關系創(chuàng)立在規(guī)范、透明的法治上。因而我國新型政商關系的進展程度由法治的進展程度來決定。
3.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放慢
首先是發(fā)達經濟體長期經濟增長速度的放緩。由于發(fā)達經濟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經濟增速放慢,其中日本的或許比歐洲低,歐洲的或許比美國低。而作為金磚四國的俄羅斯、巴西今年則是負增長,且往后的發(fā)展前景也不好,但中國、印度則經濟增速比較好。以后幾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增快的可能性小于放慢的可能性。
4.全球化趨勢降低
全球化在過去十年期間的重要變化是在強有力的發(fā)展過后出現減慢甚至逆轉的趨勢。以去年為例,全球貿易通過美元計價的則下降,通過本幣計價的雖有增長但增長速度仍小于經濟增長。隨著各個國家政府的投資、移民、監(jiān)管政策、貿易保護主義等逆全球化舉措的實施,再繼續(xù)推行全球化情況不容樂觀。
5.推動科技創(chuàng)新但效果復雜
現如今世界上各個國家都積極的推動創(chuàng)新,雖說科技創(chuàng)新有助于經濟發(fā)展,但它產生的效果較復雜。以往的科技創(chuàng)新主旨是人的體力由機器來代替,此次的科技創(chuàng)新是人的腦力由機器代替。由此引發(fā)的效果是提升人們收入的同時會使一大批人(尤其是知識分子)失去工作,因而在鼓勵科技創(chuàng)新的同時,我們萬萬不可對它產生的復雜效果掉以輕心。
6.收入分配不平等張力持續(xù)
雖然全球經濟在之前的30年里貧富差距在不斷縮小,但它在各個國家的內部卻不斷擴大,部分發(fā)達國家的不平等分配程度甚至回到了19世紀末。不平等的收入分配引發(fā)的張力不僅涉及公平還包括效率,這是因為它對政治走向產生影響的同時也影響了經濟走向。
上述原因將來肯定會對中國乃至世界的經濟走向產生影響。
三、好的現代市場經濟基于法治基礎
我國對“市場經濟”這個詞可以說是耳熟能詳。但僅憑此點我們不能說我國已有比較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也不能說關于對市場經濟的了解經濟學家們都很準確全面。恰恰相反,以往的小農經濟意識和長期的計劃經濟對我們準確理解現代市場經濟產生了比較大的負面作用?,F如今當今世界上壞的市場經濟多于好的??v觀歷史可發(fā)現很多國家長久的停留在壞的市場經濟中,而人類近代史上比較大的突破則是邁進現代市場經濟。
目前什么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制度基礎呢?市場經濟的對立面是計劃經濟。市場的顯著特征是根據價格協調資源配置,而計劃經濟則是依靠數量的計劃發(fā)布指令。但是在深層次,市場經濟是自由的企業(yè)制度,而計劃經濟的核心是國有經濟。
再來看市場經濟,有傳統的和現代的這兩種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早在計劃經濟之前就存在,因而它不是新的東西。小規(guī)模的經營是傳統市場經濟的一個特點。而站在新制度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可歸納為兩個特點:一是兩個經濟實體之間執(zhí)行合同依靠兩者的信譽及相互之間的關系,不是專門的機構,譬如國家;二是經濟、政治間無距離。換言之,從企業(yè)和產權的角度來說,制度對政府或國家起不到約束作用。
“社會市場經濟”這一概念是在開十四大時提出來的,“依法治國”、“非公有制企業(yè)是重要組成部分”這兩個概念是在開十五大提出來的。至今這三個概念經濟學家也沒把它們聯系起來。以目前世界經濟現狀來看,就當今世界而言,與傳統的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均不是以法治為基礎的。經濟人與國家之間關系的不對是壞的市場經濟與好的市場經濟不相同的一個重要制度原因,而問題就出于沒有好的法治基礎。
當今的現代經濟變局有很多,給我們的啟示是:問題很多,有些答案在我們的考慮之中,但結果不清,而有些答案可能不在我們的預想之中,需要開拓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