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燕
在海拔8000米以上,人們無法苛求道德的尺碼。8000米不是道德的邊界,而是能力的邊界,人們選擇見死不救,不是道德的缺失,更大的原因是能力的不足。而這種不足值得被理解并原諒。
喬恩·科萊考爾是美國著名的登山家。1996年,科萊考爾參與了一次大型的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活動,他作為美國《戶外》雜志的隨隊采訪記者前往。在經(jīng)歷了重重困難,到達(dá)攻頂?shù)淖詈箨P(guān)頭,突然發(fā)生了雪崩,四支來自不同國家的登山隊同時遭受厄運,5人在南坡遇難,3人在北坡遇難。
科萊考爾躲過了這一劫,但他的體力嚴(yán)重透支,在珠峰險惡的環(huán)境下,這種狀態(tài)非常危險。當(dāng)時,其他幸存者從科萊考爾身邊經(jīng)過,卻沒有一個人停下來救他。幸運的是,科萊考爾靠著精良的裝備和強大的毅力迅速調(diào)整了狀態(tài),后來又在從山下趕來的救援隊的幫助下,安全脫險。
這次事故引發(fā)了眾人的關(guān)注和討論,很多人紛紛批評那些見死不救的登山隊員,讓他們受到了社會的道德拷問。還有人提議讓科萊考爾站出來,用親身經(jīng)歷譴責(zé)那些人道德的缺失,因為在這件事上,也許他最有發(fā)言權(quán)。
科萊考爾卻沒有眾人想象的那么激動甚至憤怒,反而冷靜地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想讓他們怎么救?”
把自己的氧氣瓶給別人?這意味著自己無氧可吸。把遇險者背下山?可是每個人的體力都接近了極限,別說救人,就是額外多走幾步路也非常艱難,在陡峭的山路上拖著另一個人下山,滑落懸崖的概率會非常大。而更多的時候,在那種情況下,讓自己保持清醒的狀態(tài)都是艱巨的挑戰(zhàn)。而且,大多數(shù)遇險者本身已經(jīng)面臨垂死狀態(tài),救治成功的希望微乎其微。
科萊考爾的分析讓眾人都陷入了沉默,那些義憤填膺談道德的人也紛紛閉了口。后來,科萊考爾把他在《戶外》雜志發(fā)表的這些分析報道拓展為一本書,名為《進入空氣稀薄地帶》,獲得了“美國國家雜志獎”。他在書中說道:“在海拔8000米以上,人們無法苛求道德的尺碼。8000米不是道德的邊界,而是能力的邊界,人們選擇見死不救,不是道德的缺失,更大的原因是能力的不足。而這種不足值得被理解并原諒?!?/p>
王慎摘自《演講與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