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戰(zhàn)偉
[摘要]:拐棗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可材用、藥用、綠化等,因多年不受重視,資源銳減,應(yīng)發(fā)展規(guī)?;嘤?。本文說明了用拐棗種子進行育苗的方法。
[關(guān)鍵詞]:拐棗; 種子; 育苗; 技術(shù)
[引言]:拐棗為鼠李科,枳椇屬,又名枳椇、萬字果、雞爪樹、金果梨、長壽果等,在我國栽培利用的歷史久遠。拐棗為落葉喬木,陽性樹種,稍耐寒,喜光,多生于低山丘陵、山谷溝邊和林中。其心材紅褐色之聲紅色,邊材帶黃色或黃褐色,紋理直或斜,美觀,結(jié)構(gòu)中至粗,硬度適中,易加工;可做家具、車船、雕刻、細木工、農(nóng)具、建筑等用材。根皮、樹皮、葉、果及種子均可供藥用,根皮及樹皮能舒筋活血,果序軸有健胃補血之效。樹姿優(yōu)美,可做行道樹及庭院觀賞。世界各地的科學(xué)家們都對拐棗有濃厚的興趣,前蘇聯(lián)一位學(xué)者,對拐棗作過不少研究。他認為拐棗在地球上已有500~1000萬年的歷史,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果樹之一,因多年不受人們重視,資源銳減,應(yīng)發(fā)展規(guī)?;嘤?,拐棗栽培主要用種子繁殖。
1、種子處理
在每年在11月份左右成熟時采集種子,種皮紅褐色,一個果實含 3粒種子,種皮革質(zhì),胚黃白色,不易吸收水分,在立冬時將采好的種子用水浸泡10小時左右,選擇向陽、排水良好的地方,挖30厘米深的坑,坑大小根據(jù)種子多少而定,按照一份種子3份濕沙,拌勻鋪放在坑內(nèi),鋪厚15-20厘米,鋪好后上面再蓋上5厘米的濕沙,適當(dāng)灑水保持濕度,然后上面覆蓋塑料薄膜,距坑內(nèi)沙面5-15厘米,以提高溫度,上凍后可以培土高出地面,使種子在凍土層以下。一般50一60天種子即可萌動,出現(xiàn)胚根凸起,即可播植。
2、選地整地
拐棗對土壤要求不嚴,喜向陽、濕潤、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環(huán)境中性土壤,萌芽力強,生長較快。在微酸性、中性土及石灰?guī)r山地均能生長,但在深厚肥沃、濕潤的沙壤土上生長良好。種植前選好育苗地后,在整好的苗圃地里,制成1米寬,10-15米長的畦子,便于日后管理。
3、播種育苗
播種前應(yīng)先將畦子澆水,得地半干時每個畦子開四條播種溝,深淺要一致,將萌動的種子均勻的撒播在溝內(nèi),覆土厚度1.5-2厘米,并蕩平使土壤與種子密接,不澆蒙頭水,以防地面板結(jié),必要時科適當(dāng)噴水。一般在3月下旬進行播種,在整好的育苗地上,進行條播,一般4月初即可出苗。待苗長出 3到5片真葉時進行間苗,留強去弱。
4、苗期管理
拐棗幼苗生長緩慢,要加強幼樹的管理。苗期常見有葉枯病和蚜蟲,應(yīng)及時防治病蟲害,可用25%的多菌靈600-800倍液噴灑防治葉枯病,用20%的樂果乳劑1000-1500倍液噴灑防治蚜蟲。一般當(dāng)年可長到 70一 100厘米左右,每年要加強管理,及時松土除草,干旱時及時澆水、及時施肥,促進生長。定植后一般3-5年開花結(jié)果,10年左右進入盛果期。
【參考文獻】:
【1】: 鄭萬鈞 主編2005年6月《中國樹木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