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可兵
日前,筆者參加了廣安市紀委主辦的“陽光問廉”直播節(jié)目,其中一則案例讓人深思:2016年底,廣安區(qū)財政局撥付某鄉(xiāng)100萬扶貧項目資金,后由該鄉(xiāng)黨委書記個人決定,項目實施不列入政務公開內容并違規(guī)招標,致使中標單位履行合同不到位,群眾栽植的核桃樹、葡萄樹收益無望。
按照法律法規(guī),一定資金規(guī)模的政府項目必須進行公開招標程序實施,但一些基層單位負責人就是不按程序來,通過了解大概有三種情況:一為展示個人“有魄力”“敢擔當”,基層工作中,一些突破程序、不嚴格按規(guī)定辦事的人,依然被認為是“能干”。二為省程序、怕麻煩,在基層實施脫貧攻堅項目過程中,存在一些“多快好省”“大干快上”的項目,個別同志于是就以“條條框框多”“形式主義多”來抵制程序,有意“創(chuàng)新”繞開規(guī)定動作,甚至把工作單位、地區(qū)當作自家領地,用權隨意任性,不按程序公開、不按程序辦理。三為“撈油水”“得好處”,把村社惠農項目視為“唐僧肉”,在照顧親戚、朋友實施項目的同時,自己也可以從項目實施中分得“一杯羹”,于是程序就擱置一旁,靠拍肩膀定調、拍腦袋決策、拍胸脯許諾,致使項目實施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規(guī)矩體現為程序,程序的作用就在于有效制約權力行使的隨意性,同時也是對黨員干部的一種自我保護。當前,在全面加快實施脫貧攻堅的過程中,各種惠民項目集中實施、加緊實施,一方面時間緊迫,另一方面群眾關注度高,這就需要基層干部,必須密切結合實際,嚴格按照程序來辦事,依照法律法規(guī)或者是村民議事規(guī)則來辦事,并主動接受監(jiān)督,讓群眾最大程度參與。唯有如此,才能確保項目實施見成效、群眾得實惠、干部獲點贊。
(摘自《廉政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