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水珠
托物言志是中國歷代詩文創(chuàng)作中常用的藝術(shù)手法,現(xiàn)代散文中也常用此法。古代文人想要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時,往往以物為喻,寫得比較含蓄,這就是托物言志。
具體地說,托物言志類文章,作者常把自己的“志”——志向、情趣、理想、追求等,依托在某個具體之“物”上,所托之“物”一般是花、草、樹、木,或是某一具體的物體。在古代詩文中,像松竹梅蘭、山石溪流、夜月清風(fēng)等自然景物,常常是作者借以抒情的對象,久而久之,這些“物”承載傳遞了人們極為豐富復(fù)雜的思想情感,因而往往便有了某種象征意義。如,想要表示高潔的志向,人們自然想到松、竹、梅“歲寒三友”;想要抒發(fā)謙遜的情懷,人們自然想到了“泥土”;想要表達無私奉獻的精神,人們就想到了“蠟燭”……
寫作托物言志類文章的關(guān)鍵,首先要找準言“志”之“物”。高明的作者總是能夠通過細致的觀察和悉心的體驗,準確地尋覓出能表達自己志趣、情感以及作品主旨的客觀對象。文章的“托物”部分,往往由兩部分構(gòu)成:既要描寫所托之物的外形特點,更要抒寫所托之物的內(nèi)在氣質(zhì)精神。在此基礎(chǔ)上,作者將自己的人生感悟、志向、情感與所托之“物”相融于一個新的高度,突顯主旨。
托物言志類散文的一般結(jié)構(gòu):先引出“物”,描寫“物”,然后由“物”及“人”或“人生”,從而升華主旨。
運用托物言志表現(xiàn)手法的課文,如《陋室銘》《愛蓮說》《紫藤蘿瀑布》等等,讀來既富有哲理,又有含蓄雋永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