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曉旸許軍峰石學敏
1.天津中醫(yī)藥大學 天津 300193 2.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雷豐是晚清動亂時代浙江衢州府的一位名醫(yī),字松存,號侶菊,又號少逸[1]。祖籍福建浦城縣,父親移居衢州,先從儒,后改業(yè)醫(yī)。雷豐出生于衢州府,并行醫(yī)于以衢州為中心的浙閩贛皖蘇五省廣大地域,不僅僅是一位醫(yī)生,還兼擅詩書畫與音樂,乃是明清社會里有蘊藉情懷的正宗文人學者。惜其往來于地方與社會的下層,記錄鮮少,故其事跡并不顯豁。雷豐的醫(yī)術承自其父親雷煥然(雷逸仙),長于時病與針灸。平時鉆研醫(yī)經醫(yī)理,整理醫(yī)案,編撰醫(yī)書數(shù)種,已知有四部刊行,即《灸法秘傳》(1883年刊行)、《時病論》(1884年刊行)、《醫(yī)家四要》(1884年刊行)和《方藥玄機》(1929年刊行,收入龔香圃整理《逸仙醫(yī)案》附錄),內容涵蓋針灸、時病乃至各科雜病。這些著作貫徹了同時代經學史學界的考據方法,均是悉心治病與研究的結晶,而且行文精雅,不同于尋常醫(yī)生。但是對于其一生事跡、醫(yī)學傳承,一向沒有專門研究。本文搜求各種史料,作一番社會史觀察。
至今沒有考證雷豐生平年次的專門論著。針灸詞典和一般醫(yī)學詞典、人物詞典,往往有雷豐條目,而對于其生卒年,則有三種未經論證的說法:⑴不加標示,只指出雷豐是清代或晚清的醫(yī)家[2-5];⑵謂其生卒年是1833(清道光十三年)至1888(光緒十四年)[6-10],得年56虛歲;⑶謂其生卒年是1837(道光十七年)至1888(光緒十四年)[11-13],得年52虛歲。后兩種看法中,卒年一致,但生年不同。
先考其卒年。鄭永禧(1866-1931)是清末民國衢州本地的卓越史家,博學、善詩文,更留意收輯鄉(xiāng)邦文獻做成撰述流傳至今,跟雷豐及其兒子雷大震有直接的交往,是雷豐的友朋與晚輩,因此其對雷氏事跡的紀錄值得認真看待。其撰著的《西安懷舊錄》(西安是民國衢縣的舊稱、雅稱),專記本地史事人物,其卷十中,記載雷豐二女兒龔玉云身世的時候說:“禧按:雷氏自戊子春間少逸先生歸道山后,連遭大故?!盵14]按:戊子年即清光緒十四年,陽歷1888年,雷豐該年春季去世。
再看生年?!恫黄渖金^詩鈔》是鄭永禧自己的編年體詩集,也是他自己編訂的。在其卷四,光緒十四年戊子(1888)內有《挽雷少逸》詩一首:“人生此塵世,一若花開落。盛極理必衰,分無百年樂。我公本曠達,自謂蘧廬托。所以五十載,清芬時入幕。豈期一夜東風惡,枯卻根株剩華萼。杜鵑滿地殷如血,日落紗窗傷寂寞??逼品比A歸一夢,而今夢醒人無著。吁嗟乎,五更風雨不勝寒,凄凄啼斷庭前鶴?!盵15]這首挽詩寫于雷豐去世當年,印證了雷豐去世年份。至于生年,這首詩有“所以五十載”一句,應該解作50虛歲的時候去世,因為如果是51、49虛歲去世,詩句可以寫作“所以五一載”“所以卌九載”等等。這樣推算,雷豐生年當是道光十九年(1839)。
雷豐去世的時候不算長壽,而我國古人認為高壽是值得追求的、好的事情,所以如果雷豐活到了52乃至56歲,鄭永禧寫的時候,不應、也不忍縮短其壽數(shù),寫成整數(shù)“五十”,而寧可寫得長一些,何況鄭氏一貫地留心桑梓,著史意識很強,敬重雷豐[14]。這樣看來,雷豐去世的時候至少不會超過50歲,就是說,不可能出生于1833年或1837年。這樣,雷豐是生卒年是1839-1888年。正如鄭永禧指出的,大體是“同治(1862-1874)時人”[14]。
雷豐的父親雷煥然(?-約1862),字逸夫,一字逸仙,清道光時期(1821-1850)人。時人謂“逸仙本閩浦布衣”[14],閩浦即福建浦城縣,亦即雷煥然本是福建省建寧府浦城縣的一介平民。浦城縣在當時衢州府城西安縣南一百余里,福建西北部山區(qū),與衢州府相鄰。
后來,雷煥然來到繁華的衢州城謀生。按照其子雷豐的說法,在衢州,雷煥然是先讀書(業(yè)儒),其后才改學醫(yī),學業(yè)成了之后,去異地龍游縣行醫(yī)。雷豐自記云:“豐先君別署逸仙,好讀書,喜吟詠,嘗與武林(杭州城)許孝廉葉帆,龍邱(龍游縣)余孝廉元圃、徐茂才月舲酌酒賦詩,迭相唱和,著有《養(yǎng)鶴山房詩稿》。既而棄儒,從程芝田先生習岐黃術,遂行道龍邱。”[1]時人的記載不同,說雷煥然是“賣藥來衢,肱折靈素業(yè)”[1],并未專事讀書。一般而言,讀書者都是家道殷實者,或者姑舅資助,多在本地就讀,按照雷煥然的平民身份,去外面大地方,大概是為了生計。但他的學問應該是非常好的,因為上面引文顯示,他交游的許氏、余氏均是舉人(孝廉),徐氏則為諸生(茂才),不是平民(布衣)。
雷煥然是一位靈秀的文士,曾經在自家門上寫一副對聯(lián)謂:“錐地堪容膝,壺天可養(yǎng)心。”對既工而意亦切。生性灑落,工于古今體詩,不輕易示人。著有詩稿八卷,經太平軍之亂無存。今留有幾首詩,可見其文學涵養(yǎng)。其《自遣》詩云“僦屋大如斗,門前栽五柳。勉強學陶公,讀書兼飲酒?!毙形牡牌胶?,表達以陶淵明為人生榜樣的心志。
雷煥然從程芝田學醫(yī)滿師之后,攜家往龍游縣居住行醫(yī),直到太平軍北征,掃平龍游,動亂顛沛中去世,埋葬于龍游[1],時當同治元年(1862)前后。雷煥然晚年編有《醫(yī)博》四十卷、《醫(yī)約》四卷、《養(yǎng)鶴山房詩稿》八卷、《養(yǎng)鶴山房雜記》若干卷,均于太平天國之亂逃難中散失。百余條醫(yī)案由雷豐編入自著《時病論》中,詩見存三首。
雷豐認為其父親的醫(yī)書“多有發(fā)前人之未發(fā)者,同人借鈔者眾,無不稱善。咸豐十年(1860)春,鄰居虞拱辰明經助資,勸登梨棗。甫議刊,而西匪竄擾于龍,倉皇出走,其書遂失。是時豐父子同返柯城[16],冀賊退,仍覓原書于借鈔諸友處,使數(shù)十年心血所萃,不至湮沒無傳。”手稿未能找到,僅留處方數(shù)百條[1]。其后不到兩年,雷煥然去世。
程鑒,字明心,號芝田,別號自鏡山人,徽州府歙縣嘉慶(1796-1820)間諸生,名醫(yī)程正通之后。道光(1821-1850)初年游學來衢,曾追隨余朗山、余春臺學醫(yī),能文工書。醫(yī)本家傳,因貧行醫(yī),著有《醫(yī)法心傳》一卷。多年后雷豐為之刊行,劉國光作序,說程鑒博學能文,有聲庠序,字法米南宮,又善指墨畫,尤精于醫(yī),著手奏效,衢人有繪《杏林春色圖》贈之者。又著有《寫憂詩草》及《家訓詩》[17]。其有一首詩《移家來衢》云,“身居故里貧猶樂,病在他鄉(xiāng)死不甘。近日遷衢緣底事,扶持衰老仗癡男”[1],透露了他的生活狀況,而且他的父親也住在衢州。
程芝田是一位錦心繡口的文人,留下了不少動人詩篇,人格超俗。其醫(yī)學著作《醫(yī)法心傳》末尾跋語附有七絕詩四首,表白其心跡和平生大概。
民國《衢縣志》本傳說,雷豐“其父逸仙,自閩浦來衢,即懸壺于市。豐幼承父訓,天資聰穎,詩書畫皆擅長,時有三絕之譽。以醫(yī)道盛行于時,研究醫(yī)理益精,有《時病論》及《醫(yī)家四要》之作,蓋所以教其及門江、程二生也”[17]。雷豐自幼繼承父親的職業(yè)和愛好,跟隨習醫(yī),也愛好詩書畫,文人氣十足,雅號閑章展示于《時病論》每一卷的卷端。繼承父業(yè),在龍游行醫(yī)十余年,遇太平軍的進攻,父子再回到衢州府城避難。通過《時病論》“臨證治案”,可部分了解其四處看病的大致情形,其行醫(yī)范圍基本是在江浙閩贛徽五省,最北達到江寧府城(金陵),此外就沒有多少行醫(yī)事跡留下。咸豐十一年辛酉(1861)太平軍之亂,衢州士紳程大廉的父親創(chuàng)辦同善局,周濟難民,雷豐曾積極參與[1]。
在藝文方面,雷豐擅長詩詞書畫,據說“尤工寫竹”,嫻絲竹,“書畫擅絕一時,惟詩終秘不示人,即或叩之,則笑而遜謝,蓋有父風也。歿后,搜得題畫詩數(shù)十絕”[14]。今十首題畫詩存世,收入《西安懷舊錄》?!稌r病論》每卷卷首有閑章,印文體現(xiàn)了雷豐多方面的志趣。今收集匯觀見表1。
這些印文均為陽文或者陰文篆字,顯示雷豐閑逸風雅、山林中人、好學、謙虛而對自己的醫(yī)術有些滿意的人生姿態(tài),這跟雷豐《少逸自題》詩[1]的人生觀吻合。
雷豐的家庭情況,僅知二女兒名曰玉云,字素梅,號聽琴女史,聰明伶俐,嫻于吟詠,嫁給庠生龔允,史料記載為“龔玉云”。光緒廿五年己亥(1899)分娩后得疾去世,現(xiàn)在留有3首詩。這是一位江南常有的才女,自幼又受到優(yōu)良的教育,情感豐富,而往往短壽。她的弟弟雷大震說,“吾姊玉云,幼侍椿庭,授以唐宋諸詩,隨口成誦,十二齡解吟詠。家君以女子無才便是福,常禁止之。適龔氏,閨房之間亦頗相得。不數(shù)載,因娩后得疾,卒時猶未三十也”。
玉云的詩文才思出眾,時人說“素梅女[史]有《春閨》一絕,頗風致”,引來幾首和詩。玉云《春閨》原詩如下:“淡畫云山在筆尖,雙雙燕子立風檐。落紅滿院春將去,雨打楊花深掛簾?!绷泶娑住洞喝占词隆?,其一曰:“一竿日影暖如烘,楊柳梢頭淡蕩風。如此春光留不住,卷簾愁對落花紅。”另一曰:“繡罷鴛鴦倚曲欄,春風拂面覺衣單。夭桃秾李多漂泊,放卻湘簾不忍看?!盵14]
雷豐的兒子、玉云的弟弟雷大震,字黻廷、馥亭、福亭,與程曦、江誠合纂《醫(yī)家四要》,后在杭州湖墅行醫(yī)。姐姐去世的時候馳歸,途中得疾,到家后一病不起,同一年內去世,留下兩首《采蓮曲》詩[15]。
表1 《時病論》各卷卷首閑章
雷豐的醫(yī)學弟子,一位是西安縣的程曦,原名大曦,字錦雯,一作敬文,監(jiān)生出身。程曦本籍安徽歙縣,僑居衢州西安縣已數(shù)世,自幼聰穎異常,受醫(yī)學于雷豐,盡得其傳。年未冠,游兩湖總督幕府,風流自賞,意氣不下人,不得意,棄而前往漢口,不久再轉往上海杭州謀職。仍落拓不得志,乃回衢州。醫(yī)術之外,長于詩古文詞及開方代數(shù)諸術,欲著書問世,赍志以歿,卒年在1899年以前(因為在程曦去世時,雷大震曾寫了挽聯(lián),而雷大震病歿于1899年)[14]。程曦的撰述,除了下文所說合編《醫(yī)家四要》外,還有他給其遠祖、安徽歙縣程正通《仙方》加注釋而成的《仙方注釋》(二卷),民國十六年(1927)印行。
另一位弟子江誠,字抱一,本府附郭西安縣人,幼年成孤,因孀母多病,棄儒學醫(yī),志節(jié)高尚,著《醫(yī)粹》一書,增補《本草詩》一卷未刊[17]。
《時病論》末尾,程曦、江誠各有跋語,簡單交代了其各自跟其師父雷豐的因緣。從雷煥然起,雷氏一家三代父子師徒,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熱愛讀書,嚴守醫(yī)德,耽于吟詠,各留有數(shù)篇詩詞,應屬于文人之列,這使得他們不同于多數(shù)巡行于鄉(xiāng)鎮(zhèn)的大夫。
醫(yī)生為人診斷治病,自然涉及社會各階層千家萬戶,交往極廣。如果是藥到病除的名醫(yī),更會受到社會上達官貴人的垂青敬重。雷豐就是這樣的名醫(yī),受到本地最高級官員衢州知府劉國光的敬重。
劉國光,字賓臣,湖北安陸縣人,舉人,曾任監(jiān)察御史,嚴格管理官吏,注重獎勵士子。光緒六年至十年、十一年至十二年兩次任衢州府知府(中間間隔一年)[17]。第一次是由汀州調任衢州知府。初至衢州府的時候,見康熙朝修的《衢州府志》版片已殘毀,于是訪求舊刻本,在光緒八年仲春予以重版,又曾刊刻正誼課藝。性格剛正不阿,本地鎮(zhèn)標放餉,為了防備軍官克扣,向例由府監(jiān)視發(fā)放。但是前任知府多不敢實行,劉國光任知府時每期必至,查驗如數(shù)散訖始歸。有營兵與民爭訟,縣令責之,營兵哄入縣衙門,縣令忍辱承受。劉國光調查確實情況后,秘密報告上級,奉令提府究辦,因此在他任知府的時期,營兵斂跡。又修筑城垣,開浚內河,盤查廣盈倉積谷、僚屬兢兢從事,無敢荒廢。任職數(shù)年遺憾,以回家撫養(yǎng)老母卸任,士民攀轅送行[17],是一位治理有成、深受愛戴的地方官。
劉國光佩服雷氏的醫(yī)術,過從甚密,自己也研究過醫(yī)方醫(yī)學,為雷豐每一部醫(yī)著作序,又出資刊刻雷豐編著的《灸法秘傳》,極力贊助其流傳。
本文從社會史的角度考察清末衢州醫(yī)家雷豐的生平事跡。雷豐字松存,號侶菊,又號少逸,又稱少逸山人。其住宅取名為“養(yǎng)鶴山房”,表現(xiàn)其超然獨立的人生理想。在衢州府城(西安縣)或龍游縣出生,那時他的父親在該地行醫(yī),光緒十四年(1888)春季去世,行年五十。一個女兒名玉云(約1870-1899),字素梅,號聽琴女史,聰敏,跟著父親學唐宋詩,隨口成誦,12歲就會吟詠,嫁給庠生龔允,分娩時去世。留有3首詩,顯示其錦繡心靈。兒子雷大震(?-1899)也行醫(yī)。還有兩位醫(yī)學徒弟程曦與江誠,各有成就。
《時病論》卷末雷豐小像之后有很多友朋題詞。從題詞者看,雷豐的友人很多,而且各地都有。其中最顯要的友人是舉人、衢州知府劉國光。劉氏為官端正,注重學問,非常珍視醫(yī)學的救世功能,對布衣雷豐十分敬重,為雷豐的每一部醫(yī)書作序,并出資刊行了《灸法秘傳》。
雷豐父親叫雷煥然(?-約1862),年輕時從福建浦城縣來衢州行醫(yī)。晚年編有醫(yī)書、詩稿與雜記若干卷,太平天國之亂散失。百余條醫(yī)案由雷豐編入自著《時病論》中,詩見存3首。雷煥然學醫(yī)的老師是程鑒,安徽歙縣嘉慶間諸生,名醫(yī)程正通后裔。道光初年來衢州,曾從本地醫(yī)家學醫(yī),著有《醫(yī)法心傳》。詩集等未能完整地留下。
雷豐雖自稱“布衣”,但他的父輩、師友、子女徒弟,即使以行醫(yī)為生,卻都是靈秀的文人,具有高雅人生趣味,而從其醫(yī)著及其自撰序言來看,同時是嚴謹?shù)挠嗅t(yī)德的學者。雷豐的晚輩朋友鄭永禧光緒十六年(1890)作了一組《懷昔人詩》,其中寫雷豐的一首,把雷豐劃入歷史人物的“隱逸”類,沒有突出其醫(yī)術,認為他是“隱于青囊”[6],可見雷豐給人印象很深的是文人的一面。
醫(yī)學傳承上,雷豐及其父輩屬于“新安醫(yī)學”[18]。成因應該是:作為通衢繁華之區(qū),衢州需要很多醫(yī)生,毗鄰的新安醫(yī)家前來謀生,本地人從之學醫(yī),使得本地醫(yī)學持久興盛。
[1] 雷豐.時病論[M]//《續(xù)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續(xù)修四庫全書(冊1005).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53-413.
[2] 《中醫(yī)大辭典》編輯委員會.中醫(yī)大辭典·醫(yī)史文獻分冊(試用本)[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1:252.
[3] 謝觀.中國醫(yī)學大辭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4:1448.
[4] 中國中醫(yī)研究院,廣州中醫(yī)學院.中醫(yī)大辭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5:1600.
[5] 程寶書.新編針灸大辭典[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912.
[6] 王發(fā)渭.衢州名醫(yī)雷豐學術特點窺探[J].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1987,11(5):36.
[7] 蔣仁.浦城縣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4:1287.
[8] 陳漢平.簡明針灸辭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595.
[9] 李盛平.中國近現(xiàn)代人名大辭典[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705.
[10]羅德懷.中國一百名醫(yī)圖[M].廣州:新世紀出版社,1995:204.[11]喬曉軍.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補遺一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520.
[12]呂立漢.麗水畬族古籍總目提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43.
[13]康鳳河.雷豐學術思想探討[J].天津中醫(yī)藥,2004,21(1):50.
[14]鄭永禧.西安懷舊錄[M]//程相.衢州歷史文獻集成·文集專輯(冊 11).北京:中華書局,2013:112-471.
[15]鄭永禧.不其山館詩鈔[M]//程相.衢州歷史文獻集成·文集專輯(冊12).北京:中華書局,2013:97-159.
[16]佚名.民國《衢縣志》[M]//程相.衢州歷史文獻集成·方志專輯(冊 4).北京:中華書局,2009:646-650.
[17]鄭永禧.衢縣志[M]//程相.衢州歷史文獻集成·方志專輯(冊6).北京:中華書局,2009:801-1870.
[18]李濟仁.大醫(yī)精要:新安醫(yī)學研究[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