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青少年情緒障礙的積極心理學干預治療效果

      2018-01-12 17:16董瑩盈占建華
      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 2017年30期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青少年

      董瑩盈+占建華

      [摘要] 目的 探討積極心理學干預對青少年情緒障礙患者的治療效果和臨床價值。 方法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間收治的青少年情緒障礙患者90例,采取隨機抽樣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心理學干預治療,觀察組在常規(guī)心理學的基礎上使用積極心理學干預,比較兩組患者相關指標。結果 觀察組患者通過積極心理學干預治療,心理健康狀況評價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出現(xiàn)不良情緒的為15.56%,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8.89%,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62.22%,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在治療后6個月進行電話和門診復查,觀察組回訪發(fā)現(xiàn)有3例(6.67%)復發(fā)情緒障礙,對照組有10例(22.22%)復發(fā)情緒障礙,觀察組復發(fā)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積極心理學干預治療對青少年情緒障礙有著顯著效果,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復發(fā)率低,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青少年;情緒障礙;干預治療;積極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 R749.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7)30-0023-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clinical value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adolescents with emotional disorders. Methods 90 patients with adolescent emotional disorders who were admitted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6 were selected. Randomized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divide the patients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5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positiv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psychology. Relevant indicator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positiv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The evaluation of mental health status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negative moo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5.56%,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48.89%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3.33%, and the effective rate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62.22%.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given the telephone re-check and outpatient re-check 6 months after the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3 cases (6.67%) showed recurrent emotional disorders, and in the control group, 10 cases (22.22%) showed recurrent emotional disorders. The recurrenc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Positiv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therapy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adolescent emotional disorders, which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patient's negative emotions, with low recurrence rate. It has an important clinical value, which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endprint

      [Key words] Adolescents; Emotional disorder; Intervention therapy; Positive psychology

      情緒障礙是指焦慮、恐懼、抑郁、強迫癥等主要發(fā)生在青少年和青少年期間的心理癥狀[1]。比較常見的焦慮、抑郁、學??謶职Y等屬于青少年情緒障礙的類別。青春期階段,青少年往往性格不穩(wěn)定,易受到家庭和社會環(huán)境中各種因素的影響,表現(xiàn)出更大的情緒波動[2]。特別是那些具有負面性格特質和自我控制能力差的青少年,可能是一種比較痛苦的消極情緒體驗,對生活有消極的看法,經常感到緊張和不愉快,會導致嚴重的焦慮和抑郁,產生一定的社會交往功能障礙[3]。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期于美國興起的一種心理學理念,由當代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發(fā)明,“致力于科學研究人民的實力和美德”,主觀經驗積極的人格特質促進科學研究開發(fā)其制度體系。塞利格曼認為積極心理學與臨床心理學的傳統(tǒng)是互補的[4]。許多心理學家關注積極心理學的臨床研究,基于積極心理學建立的臨床系統(tǒng)已被廣泛應用,建立了干預系統(tǒng)病因,診斷和建構的積極心理導向。根據積極心理學的一般內容,臨床干預制度及其實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精神心理科收治的青少年情緒障礙患者90例,將入組患者以隨機抽樣方法平均分為兩組,觀察組45例患者使用積極心理學干預治療;對照組45例患者僅使用常規(guī)心理干預治療。觀察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11~22歲,平均(13.43±1.56)歲,病史1~6個月,平均(3.91±0.59)個月。對照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11~25歲,平均(14.97±1.02)歲,病程1~7個月,平均(4.11±0.76)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tǒng)計學分析,不存在明顯的差異(P>0.05),均衡性較好。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年齡范圍11~25歲,性別不限;②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特發(fā)于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的情緒障礙的診斷標準[5];③患者本人和監(jiān)護人知情同意參與本次研究,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認定符合倫理要求。排除標準:①排除有智力障礙或其他精神疾病者[6];②排除有嚴重器質性疾病者。

      1.3方法

      在對照組的心理干預當中,給予患者常規(guī)的運動、飲食、清潔以及常規(guī)心理干預工作,促進患者對待生活保持一種積極的認知,讓患者認為自己可以更加聰明更具有魅力,不斷地給予患者積極的暗示。同時鼓勵患者進行一些積極的集體活動,讓患者的生活逐漸遠離消極的事物。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干預基礎上實施積極心理學干預。首先積極心理學改變了以往主流心理學以個人消極心理層面為研究目標的局面,加強心理咨詢、健康教育、心態(tài)調整。通過實施勸告、安慰、支持、解釋、保證等言語交流,使患者樹立與情緒障礙抗爭的信心;認可青少年內心當中的美德和價值觀,提出積極的預防思想,關注人性的優(yōu)點,而不是弱點。以積極心理學的觀念,對青少年的美的培養(yǎng)進行正確引導,以填補正常心理活動當中的心理學研究的空白,促進青少年人性積極一面的恢復,通過挖掘處于困境當中的青少年個體的自身潛能,可以做到行之有效的預防。通過教育糾正患者對多方面情緒的錯誤認知,向患者傳播正確的情緒障礙相關知識,幫助患者構建健康的生活理念;動員家庭及社會力量的支持;配合運用心理治療技術,如放松訓練、正強化、生物反饋及暗示治療等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通過分析青少年情緒障礙的原因,積極心理學提供了以下假設:“真正”的情緒障礙是缺乏一種性格或美德的力量。性格力量與精神障礙的原因之間可能存在一種關系,即特定的力量可能減少特定群體發(fā)展的障礙。積極心理學關注人的積極力量和積極潛力,尋找幸福的真諦。

      1.4 觀察指標

      心理健康評估[7]:治療后1個月根據心理健康水平評估十項標準對兩組患者的心理健康進行評估,包括環(huán)境適應能力、心理耐受力、心理活動的節(jié)律性、意識水平的高低、心理受創(chuàng)后的康復能力。每一項滿分為10分。通過抑郁自評量表對抑郁癥狀的治療進行簡單的評估[8],患者的抑郁嚴重程度為各條目累計分除以80,得分0.5分以下的患者為無抑郁,為治愈;0.5~0.59分為輕微抑郁,為顯效;0.6分以上為中至重度抑郁,為無效。統(tǒng)計患者在心理干預后出現(xiàn)的抑郁、恐懼、焦慮、憤怒等不良情緒的發(fā)生率和情緒障礙復發(fā)率,并對此類數(shù)據進行比較。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通過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心理健康評估情況

      治療后1個月,觀察組患者的環(huán)境適應能力、心理耐受力、心理活動的節(jié)律性、意識水平和心理受創(chuàng)后的康復能力等健康狀況評價,明顯優(yōu)于采用基礎心理干預的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不良情緒情況比較

      觀察組在積極心理學干預后,出現(xiàn)恐懼、焦慮、憤怒不良情緒障礙發(fā)生率為15.56%,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8.8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干預結束后通過抑郁自評量表對兩組患者抑郁癥狀評估,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3.33%,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的62.2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兩組患者治療后復發(fā)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在治療后6個月后進行電話和門診復查,觀察組回訪發(fā)現(xiàn)有3例(6.67%)復發(fā)情緒障礙,對照組有10例(22.22%)復發(fā)情緒障礙,觀察組復發(fā)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8.920,P<0.05)。endprint

      3討論

      焦慮和恐懼是由于第一次的創(chuàng)傷經歷而深刻植根于潛意識當中的心理現(xiàn)象,體現(xiàn)在內部矛盾和預防沖突中[9]。有研究理論認為[10],青少年早期經歷了母嬰分離的不安全感和未滿足的情緒需求,容易產生分離焦慮。早期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孩子個性受父母的影響很大,特別是母親的情感態(tài)度和教育[11]。行為主義理論是通過學習條件反射,如一些焦慮相關的性狀或神經質的母親,經常對青少年造成負面情緒,從而使焦慮的孩子更加傾向于不良情緒的發(fā)生,獲得焦慮和恐懼[12]。相關理論認為,青少年的焦慮抑郁與消極的看法、在新情況下遇到各種緊張事件、生活上的矛盾無法解決,容易產生情緒波動,嚴重的精神刺激更有可能導致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13](PTSD)。臨床觀察表明,患有情緒障礙的青少年往往都受到了來自父母過多的關注或過度的干擾。積極心理學干預可以誘導青少年發(fā)現(xiàn)事物中積極的一面,進而對青少年的情緒障礙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13]。積極心理學在美國、法國、日本等國家成為一種心理學干預趨勢,并且被廣泛應用于青少年情緒障礙當中,Proyer RT[14]等研究發(fā)現(xiàn),積極心理學可以提高青少年幸福感,可以激發(fā)興趣和個人潛能,并且降低抑郁水平。

      積極心理學倡導普通人群處理如何在良好條件下更好地發(fā)展,如何生活,如何使人的潛能更好地在某一領域充分發(fā)揮潛力等方面相關心理研究[15-16]。要求心理醫(yī)生用一種更加開放的、欣賞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潛能、動機和能力,積極心理學治療情緒障礙,使人類生活更豐富,充滿意義,識別和培養(yǎng)人才[17]。從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心理學放棄了兩項任務,成為情緒障礙的科學治療,導致各種研究重點包括情緒障礙、并發(fā)危機及相關治療、成癮、少年犯罪等方面的問題,但并不認真對待人類發(fā)展的積極因素,導致傳統(tǒng)的普通公眾心理學被認為是病態(tài)心理學、消極心理學[18]。積極心理學是致力于研究人類美德和積極特質及如何讓生命具有意義的學科[19],與現(xiàn)有心理學研究取向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已有心理學主要針對病態(tài)人群,而積極心理學針對普通人群同時,前者更強調從病態(tài)到健康的過程,后者則研究如何讓正常人生活得更有意義更幸福,就研究本身的取向和目的而言覺得后者很有價值。關注點發(fā)生了改變,并且每一個發(fā)現(xiàn)都可能為人類幸福帶來很大影響[20]。積極心理學有很多研究方向分流。比如積極情緒、積極關系、積極特質等。以積極情緒和積極特質為例,無論多么強烈的積極情緒在一段時間之后都會恢復原有狀態(tài)。也就是幸福并不是源源不斷的,它只能持續(xù)一段時間。

      積極心理學當中的心理治療有三個問題:第一,無論是心理治療研究結果,非實驗性研究對各種療法的整體效果的結果都更大。實驗研究結果對特定的效應治療;第二,比較兩種治療方法時,往往會對自己的特點進行細化,即幾乎所有類型的心理治療對心理治療的具體比較有顯著影響,或者當顯示具體效果??;第三,研究幾乎所有的心理治療和藥物都發(fā)現(xiàn)了幾乎明顯的“安慰劑”效應,這表明有效的心理治療,治療師有意或不使用“非特異性”、“技能”和“深度策略”[21]。積極的心理干預將成為緩解傳統(tǒng)心理干預的基礎上的新興治療技術的有益補充,將導致積極的心理學,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人類的力量[22]。預防是最重要的積極心理學的干預機制,積極心理學普遍的預防觀點是很多人力量可以對抗情緒障礙,減少緩沖,包括勇氣、未來感、樂觀主義、人際關系技巧、信念、希望、忠誠、毅力、適應趨勢、洞察力[23]。所以預防青少年情緒障礙需要做好以下三點:①培養(yǎng)積極心理品質,化解消極情緒,提高青少年的人生觀和價值觀。②發(fā)掘自我價值,樹立正確認知,激發(fā)青少年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最大潛能開發(fā)和利用。③建立積極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積極的學校支持、社會支持系統(tǒng)、良好的人家關系、來自他人的鼓勵與贊美,都有助于產生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有利于心理健康??偠灾陨戏e極心理學干預,可以做到有效的預防。

      積極心理學會用心理和認知的方法重構現(xiàn)實,關注積極的方面,這點看起來跟自我安慰類似。但其重要的區(qū)別是:積極心理學是通過換一個角度看事情,拉長時間看事情的方法來重新看待現(xiàn)實,找出改變的方向和方法[24],而不是否認事實、“自我麻醉”和“即刻忘卻”。現(xiàn)實是客觀的,但是看法可以不同。積極心理學是在承認一個事實側面的基礎上,看到不同的側面;在承認此刻事實的基礎上,看到前因后果、長遠改變的可能性。積極心理學的思路是:承認客觀的現(xiàn)實——積極重構現(xiàn)實——找出改變的方法去行動。當前積極心理學在中國的發(fā)展才剛剛開始,其實踐應用尚不普及,同時人的情緒是天生存在的,既然存在就一定有其意義。積極心理學注重積極心理的作用,扭轉人的消極看法,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積極情緒體驗方面,而且積極情緒體驗中又以主觀幸福感的研究最多,而愛、快樂、樂觀主義、希望、滿足、自豪等積極心理體驗則研究得較少或還未涉及。積極心理學批判了主流心理學過分偏重個體層面研究的缺陷,注意到了人的體驗、人的積極品質與群體、文化、社會背景等外部環(huán)境的聯(lián)系性。積極心理學另一個研究重點是積極的人格特征,其被看作是積極心理學的基礎。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環(huán)境適應能力評分(7.68±0.55)分、心理耐受力評分(7.70±0.37)分、心理活動的節(jié)律性評分(8.00±0.57)分、意識水平評分(7.95±0.33)分以及心理受創(chuàng)后的康復能力評分(7.31±0.41)分均要高于對照組;觀察組在積極心理學干預后,出現(xiàn)恐懼、焦慮、憤怒不良情緒障礙發(fā)生率為15.56%,也要明顯低于對照組;干預結束后通過抑郁自評量表對兩組患者的抑郁癥狀評估,觀察組的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患者在治療后6個月進行電話和門診復查,觀察組回訪發(fā)現(xiàn)有3例(6.67%)復發(fā)情緒障礙,對照組有10例(22.22%)復發(fā),表明積極心理學不僅能提高和改善青少年的情緒障礙,還能提升其人際交往能力,激發(fā)個人潛能,培養(yǎng)健康的興趣與愛好,在后續(xù)的學習生活中逐漸學會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學習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難,所有積極心理學干預的意義,不僅在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指數(shù)上,更在于降低不良情緒反復出現(xiàn)的風險上,所以在今后更需要重視青少年情緒障礙患者的不良情緒復發(fā)。endprint

      綜上所述,長期的臨床實踐證明,在家庭治療、學校教育的基礎上,對青少年進行積極心理學干預治療,能夠改善認知行為,在積極的心理治療過程中,青少年自身的人際關系得到顯著改善,也能夠在正確的引導下樹立積極、健康的人生信念、激發(fā)青少年的興趣、潛力和積極品質。但是在青少年情緒障礙進行干預時,還應重視對于不良情緒的預防工作,通過擴大對青少年群體的心理監(jiān)測力度,及時對有潛在情緒障礙的青少年進行干預治療,以此提升治療效果,也為后續(xù)青少年不良情緒的干預治療提供參考依據。積極心理學干預青少年情緒障礙,不僅僅關注心理學理論的研究和發(fā)展,還要從經濟、文化、政策法規(guī)方面制定和創(chuàng)建和諧美好家園,盡管后面的路還很長,但積極心理學已經為青少年情緒障礙患者開啟激發(fā)潛能、提高興趣探索幸福之門。所以積極心理學干預治療對青少年情緒障礙有著顯著效果,可以明顯地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復發(fā)率低,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郜見亮,劉寰忠,周曉琴,等. 男性青少年情緒障礙患者防御機制的現(xiàn)狀調查研究[J].精神醫(yī)學雜志,2015, 28(2):93-95.

      [2] 閆煜蕾,王珊珊,唐淼,等. 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對青少年焦慮癥狀的干預效果初探[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5,29(1):10-15.

      [3] 周曉琴,李澤愛,李曉駟,等. 犯罪青少年和青少年情緒障礙患者的心理社會因素特征研究[J].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4,49(12):1783-1787.

      [4] 李宏,宋麗萍,何興鑫,等.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預防青少年抑郁的研究進展[J].醫(yī)學與哲學,2016,37(3):37-40.

      [5] 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M]. 濟寧: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56-158.

      [6] 王埡,李小麟,楊濤,等. 音樂療法在兒童青少年情緒障礙患者中的應用[J]. 華西醫(yī)學,2012,27(3):118-120.

      [7] 陸勤,陳小剛,王冰,等. 廣州地區(qū)出國留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評估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5):750-752.

      [8] 梁勝林,曹世林,沈曉維. 紹興市區(qū)中學生情緒障礙與生命早期應激相關性研究[J]. 浙江醫(yī)學,2016,38(4):264-267.

      [9] 李甜甜,曹建琴,路文婷,等. 青少年社交焦慮障礙心理干預研究進展[J]. 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6,37(10):1590-1593.

      [10] Purper-Ouakil D,F(xiàn)ranc N. Separation anxiety in children[J]. Rev Prat,2010,(60):783-787.

      [11] 吳國連,王惠梅. 兒童分離性焦慮障礙的研究進展[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6,24(6):601-603.

      [12] 雷曉梅,楊思萍,劉利,等. 小學高年級學生焦慮障礙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相關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6,24(12):1249-1252,1256.

      [13] 劉巧云,范順娟,段弘艷,等.兒童語言習得的基礎理論及其對語言康復的啟示[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15,13(5):387-389.

      [14] Proyer RT,Gander F,Wellenzohn S,et al.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s in people aged 50-79 years:Long-term effects of placebo-controlledonline interventions on well-being and depression[J].Aging Ment Health,2014, 18(8):997-1005.

      [15] 程芳,胡珍玉,張文武. 寧波市2123名中學生焦慮情緒及其影響因素調查研究[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6,54(7):122-126.

      [16] 劉洋,張偉波,蔡軍.青少年學生焦慮抑郁情緒特征與研究現(xiàn)狀[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6,13(12):53-56.

      [17] 吳丹丹,陳一心,李沙沙,等. 情緒障礙兒童依戀特征及其與父母依戀的關系[J].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3,22(10):896-898.

      [19] 徐敬. 積極心理學理論在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 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6,54(27):142-144.

      [20] 宋麗萍,何興鑫. 抑郁障礙積極心理學“優(yōu)勢探索”干預[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24(6):950-952,953.

      [21] 韓宗勝.積極心理治療[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7):1119-1121.

      [22] 白延麗,顧立學,張錦英.心靈的力量:積極心理學在臨床醫(yī)學中的作用[J].醫(yī)學與哲學,2016,37(14):66-68,78.

      [23] Muller R,Gertz KJ,Molton IR,et al.Effects of a tailored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 on well-being and pain in individuals with chronic painand a physical disability:A feasibility trial[J]. Clin J Pain,2016,32(1):32-44.

      [24] 胡婧. 積極心理學及其在新課程教學中的積極作用[J]. 雞西大學學報,2011,11(2):6-7.

      [25] 鐘暗華. 積極心理學的意義及發(fā)展趨勢[J]. 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6(5):134-137.

      [26] Fredrickson B.Positive emotions broaden and build[M].Devine P,Plant A.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Burlington:Academic Press,2013:1-53.

      [27] 李小光,徐婭霞. 積極心理學的臨床研究與應用[J]. 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08,14(3):266-268.

      (收稿日期:2017-07-24)endprint

      猜你喜歡
      積極心理學青少年
      青少年發(fā)明家
      關于積極心理學與心理健康教育創(chuàng)新的探索
      淺析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活中的運用
      職校生積極心理導向的體驗式活動班會創(chuàng)設研究
      激勵青少年放飛心中夢
      讓雷鋒精神點亮青少年的成長之路
      關愛青少年的“三個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與30 名失足青少年
      他為青少年開展普法教育
      乌兰察布市| 舒兰市| 都匀市| 呼玛县| 文化| 临泉县| 吴堡县| 兴山县| 甘谷县| 简阳市| 宁明县| 屯门区| 山阳县| 襄汾县| 荥经县| 拜泉县| 新津县| 库车县| 玉山县| 云南省| 大连市| 屏南县| 长顺县| 宝丰县| 舞钢市| 西充县| 龙州县| 衡水市| 久治县| 田林县| 柳江县| 尚志市| 印江| 曲靖市| 杭锦后旗| 洪江市| 金堂县| 合江县| 洞口县| 鹤山市| 双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