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久烏嘎 沙馬沙勇
大地上怒放的云朵
步入群山之巔,你注定會看見不一樣的云朵。
有人說,云朵是天空的羊群。
在大涼山,在我的家鄉(xiāng),躺在盛夏的山坡上枕臂而望,就是別樣的發(fā)呆。高天上的清風有如一把剪刀,云朵的羊群或靜或動,或奔或止,在無拘無束的想象中,自由生長……
這樣的仰望,會讓人產生無邊的遐想:好想把藍天作為大地,成為云朵的牧人,行走于寬廣無垠的地方,自在自由。
也許,這就是“約紗茨”的來歷。
不用說,“約紗茨”是一個節(jié)日。那么,節(jié)日又是什么呢?對節(jié)日的解釋縱有萬千,其實,我還是更愿意把節(jié)日理解為有別于尋常日子的有色彩的日子?!凹s紗茨”作為一個節(jié)日,她的色彩就是云朵的色彩,有潔白,有光亮,還有絢爛。
“約紗次”這個彝語,直接的意思就是“剪羊毛”,但她初始的意義肯定沒有那么簡單。傳頌了千百年的彝族諺語說:“向莊稼要食物,朝牛羊討衣裳?!边@里所體現出的就是真正的智慧是謙遜的,可以忽略自己的揮汗如雨,可以不計自身日出而作、日暮而息的辛勞,“要”或者“討”的用詞便充滿了對自然萬物的“敬”與“畏”。從這樣的理解出發(fā),我想,“約紗次”作為一個節(jié)日,一定來自一次人與羊的凝視。這種凝視或者持續(xù)了千年萬年,但也一定穿越了四季。
羊以柔美的眼神為語,不會有太多的表達與訴求。真正心潮起伏的還是人。人會想到,凄風苦雨中,風霜凜冽里,是羊的向來無聲的呵護,衣我食我,讓我們得以安度四時冷暖,滋養(yǎng)著我們成為天地間有夢幻、有愛戀的人。感恩懷德,自然而然,便有了“約紗次”這個儀式。
將純潔山泉作為禮物,為相依為命的羊子洗浴一次,讓她在炎夏里享受一次清涼,清除一次寄生蟲;剪掉她的長毛,長出更好更保暖的新毛,幸福地度過兩三月后山地總是早來的寒冬,這是牧人的心愿。然而,就像真正的和諧是雙向的,幸福也總是雙方的,以羊毛為衣做被,牧人的冬天也會是溫暖的。
“約紗次”,底色古樸,卻長出了人世間耀眼的花朵:友愛,互惠,還有和諧。
“約紗次”的全稱叫“尼姆一約紗次”,我的家鄉(xiāng)美姑的全稱就叫“尼姆美姑”。
美姑的本意并不是“美麗的姑娘”,然而這方山水就是盛產“美麗的姑娘”,從而成為彝區(qū)聲名遠播的“美女之鄉(xiāng)”。在“約紗次”這樣的節(jié)日,身著盛裝的姑娘們紛至沓來,于是就有了賽裝比美的項目。
還有,在我的家鄉(xiāng)“尼姆美姑”的血脈中,英雄的氣質喧響,是男兒都總想在賽場上一決高下,于是她成為聲震全川、全國聞名的彝族“摔跤之鄉(xiāng)”。節(jié)日的一方草甸,總為熱血沸騰的漢子撐起最為高貴的擂臺。
英雄和駿馬的故事,貫穿這塊土地的記憶,至今還在強勁地奔流,大涼山之巔的賽道粗獷,馬和人都好像回到了從前。
斗牛,斗羊……一切云端上發(fā)生的事情,都是夢幻般的情景。
金沙江畔、涼山之巔,在我的家鄉(xiāng),在“尼姆一約紗次”的日子,躺在盛夏的山坡上枕臂發(fā)呆,這樣的遐想是再自然不過的:如果一個人真的能夠成為云朵的牧者,鳥瞰大地之時,一定會驚嘆,大涼山之上,人間的節(jié)日,才是最美的云朵,純潔,真誠,而且善良……
普格酡紅的臉
不用千尋百覓,這樣的夏季,這季的涼山,火光與星光交相輝映中,普格惹眼而醒目。
因為日都迪灑,普格的底色是紅的,火光映照出的酡紅,心情陶醉時的酡紅。
火把節(jié)的歷史悠久,但兩千年前遷徙至大涼山的彝人,在日都迪灑點燃了第一支火把。自那時起,火光照亮的普格,將一族的精神、氣質和文脈代代相傳,古風古韻由是在這里或者勁吹,抑或輕拂,生生不息。
與他鄉(xiāng)恣意的喧囂有別,普格的火把節(jié)因為有著深厚的底蘊,獨具大氣而沉穩(wěn)的風范。
女兒們的“朵樂嗬”從黃傘綻放成的花海中飄出,對光陰柔軟的觸摸,對青春里暗滋潛長的淡淡憂傷的抒發(fā),對美好愛情的向往,盡在清風流云般的低吟淺唱中……你在這不絕如縷的歌聲中穿行,陡然感到眼角有了淚珠,是可以不擦的。
馬蹄踏響賽場,真正震撼的是孩子的心。孩子在這一刻如此急切地盼望長大,是想縱身上馬,親耳聆聽能夠歡唱的有力量的風。
老人的眼中,火把節(jié)是一年中最神圣的日子,對她的到來盼望已久,這個時間曾無數次在指尖雀躍,如今終于落地生長。節(jié)日的神圣性集中包含在對“人壽年豐”的祈求,達成這樣的心愿就得有祖先的護佑,有六畜興旺,有五谷豐登,當然不能沒有酒?;鸸庹樟链蟮兀厌務樟列撵`,照亮美好生活的前程。
由此,牛拉開了架勢,公羊的頭顱奮力撞在了一起,駿馬狂奔向一片行將響起的歡呼,手中的火光將驅退就要到來的暗夜,只為人們保留盡可能多的快樂時光。
在節(jié)日的普格,普格的臉龐是酡紅的,如果你想歌唱,不必顧慮,一曲“阿都高腔”,說不定會引來一張酡紅的笑臉,不用慌張,靜心一想,那不是愛情又會是什么呢?
光輝西昌
“滿天星斗落人間?!?/p>
2018年8月5日,一年一度,今又再度,光輝西昌。
安哈、大箐、四合,30萬人聚首,數十萬枝火把在夜色中舞動,以夜為紙張,以光為線條,一副碩大無朋的畫卷由是繪就。
星光與火光輝映西昌的今夕,會想起一個人,楊慎,楊升庵。
將近500年前,也就是公元1521年或次年的今夜,他薯投瀘山。
這個人,可以從兩個最為便捷的路徑追溯:涼山或是左近的人,可親往瀘山一行,山上最大的照壁錄有他的詩作,全文是:“老夫今夜宿瀘山,驚破天門夜未關。誰把太空敲粉碎,滿天星斗落人間”;當然,還有比這更為方便的認知,翻開《三國演義》,卷首那支《臨江仙》、那句“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也是他寫的。他有才,十年前的1511年,24歲的他是“沒有之一”的高考狀元,留京在朱家皇帝身邊工作。世事無常,因為太過耿直,說話不講藝術,行事不懂規(guī)矩,先后得罪兩個皇帝,最終落得“從中央一下子刷到中江”的結局。他在瀘山寫詩的時候,是“謫戍”也就是流放去云南保山的途中。
好像扯遠了,但這“扯”自有它的理由。升痷老前輩寫這首詩時看見了“火把節(jié)”,周山突然燃起的密密匝匝的火把。透過他的詩行,是有畫面的——
四五百年前的西昌,農歷的六月二十四,城里或安然若素,而周山已是火光燭天。
四五百年后,滄海桑田,便有了今日光輝西昌。
百年前就有“清風雅雨建昌月”一說,舊稱“建昌”的西昌以“天下明月舍我其誰”之勢享“月城”美譽。但西昌與火的關聯更久,尤盛。
好幾十年來,西昌是以衛(wèi)星發(fā)射而聲名遠播的,世界的目光轉向這里正是因為那一簇簇熊熊騰空的烈焰,由此,一片“崇火尚火”的土地也隨之分外耀目。
既巧而美,以西昌為州府的涼山,版圖的“摳像”酷似火把。
火崇拜作為太陽崇拜的延續(xù),并以節(jié)日的形式固化下來保留至今,其古老悠久令人感慨;“崇火尚火”的古老大地上,以文明與科技之光照徹一切,這天翻地覆何詞可及?
光輝西昌。
照應開頭,回到楊升庵。以狀元入仕,才高八斗的翰林,沒成想流放邊地,心理落差有多大,不言自明?;蚴且蚬?,寫下“滿天星斗落人間”的詩行后,楊升庵在云南放光,做好事,寫好詩,頗享贊譽。而后者占其留下的2000多首中的大多數。想想,楊升庵是在西昌觀“人間星斗”后,重振精神,得以再出發(fā)的。
今日西昌,鐘靈毓秀,人杰地靈,得天獨厚,文化絢爛,可謂流光溢彩。而西昌一次次接續(xù)前行的起點,就是陽光、月光、星光、火光交相輝映的所致。
一年一度,又見光輝西昌。
(責任編輯:沙阿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