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大華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個奇特的現(xiàn)象:隋煬帝和唐太宗幾乎是同時代的人,他們二人在年齡上僅相差三十歲,然而,隋煬帝的手下沒有一個忠臣,而唐太宗的手下沒有一個奸臣;并且,隋煬帝的奸臣投降“起義”之后,到了唐太宗的手下,反而轉(zhuǎn)變成了忠臣。比如,裴矩就是這樣一個人。
裴矩是隋煬帝信任的大臣之一,主要功績是為國家經(jīng)營西域(今新疆等地),為此多次往來于西北,居官較為清廉,學(xué)問也不錯。
從“奸佞”的角度來看,他給隋煬帝出過兩個“餿主意”:一是征高麗。這事兒屬于國家戰(zhàn)略問題,就事論事,未必可以上升到“奸佞”的高度。但連年的戰(zhàn)爭大傷王朝的元氣,也激起了人民的反抗,間接成為隋朝滅亡的一個原因,這樣一來,裴矩就難以得到人們的諒解了。
另一個餿主意確實有悖人倫,說裴矩是奸佞一點不冤。事情是這樣的,隋朝末年天下大亂,隋煬帝長期賴在江都(今揚州市)不回,茍且偷生,醉生夢死。但隋煬帝身邊的御林軍的官兵為數(shù)不少,長期離家在外,難免思念故鄉(xiāng)妻子,以致軍心浮動,士氣不穩(wěn),逃亡的事情時有發(fā)生。
據(jù)《隋書》記載,隋煬帝也為此苦惱,曾向裴矩問計。裴矩就說:“你在江都一住就是兩年,御林軍的官兵都是孤身一人,長期漂泊在外,怎能安分守己呢?干脆讓他們在這里再成個家算了?!彼鍩巯渤鐾?,連稱“奇計”,并且讓裴矩操辦這事。于是,裴矩派人到處抓寡婦、未婚少女,甚至連尼姑也抓了不少,讓士兵隨意挑選。士兵對裴矩感恩戴德,但江都百姓備受蹂躪。
后來隋煬帝在江都被殺,隋朝亡國。裴矩不斷“跳槽”,轉(zhuǎn)投了幾個主子,最后成為唐太宗的重臣,官至戶部尚書。
唐太宗跟隋煬帝截然相反,是中國歷史上最賢明的君主之一,他勵精圖治,謙虛納諫;裴矩也忠心耿耿,恪盡職守,干得有聲有色。
某日,唐太宗想考察一下吏治的情況,看看官員是不是像他們自己表白的那樣奉公守法。怎么考核呢?唐太宗私下拿出一些錢物,派人分頭向官員“行賄”。如果官員拒絕接受,將委以重任;否則,要嚴(yán)加處罰。
試驗的結(jié)果喜憂參半,多數(shù)官員拒賄,但個別官員收下了財物。唐太宗大怒,要嚴(yán)辦受賄者。裴矩得知消息,趕緊規(guī)勸說:“為吏受賂,罪誠當(dāng)死。但陛下使人遺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p>
裴矩的意思是說:當(dāng)官受賄,當(dāng)然有罪,但陛下“釣魚執(zhí)法”,栽贓陷害,也不符合用道德來引導(dǎo),用制度來約束的基本原則,豈不是以錯糾錯?唐太宗冷靜一想,認(rèn)為裴矩說得也有理,不僅收回了成命,還賞賜表彰了裴矩。
由此可見,裴矩在隋唐兩朝可謂判若兩人,這是什么原因呢?司馬光的論述令人豁然開朗。司馬光說:“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p>
這話的意思是只要君主圣明,群臣自然正直。裴矩在隋朝是奸佞之徒,在唐朝卻是忠誠的人,難道是他的本性有所改變嗎?君主不愿意聽到逆耳之言,就會把忠臣變?yōu)榧槌?;相反,君主如果喜歡得到不同的意見,就會把奸臣轉(zhuǎn)變?yōu)橹页肌?/p>
(摘自《帝制往事》商務(wù)印書館 圖/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