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籬子
過去的讀書人大都會給我們留下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形象。歷史上,孔子被封為文宣王,供奉在文廟里,仿佛他是一位肩不能挑擔、手不能持戈的文弱儒生,軍事才能絲毫未有。這一點也使得很多后人對這位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產(chǎn)生一種慣性思維,認為孔子是一位文弱的書生。
其實,孔子并非是一位文弱書生,這是歷史上的一個誤解。首先從遺傳上看,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當時魯國數(shù)一數(shù)二的武林高手,力能托舉千斤閘門,以武力聞于天下。由此可以推斷,孔子得到了他父親很好的遺傳基因,俗話講:“虎父無犬子?!笨鬃佑写诉z傳,想來也不會太差。當然,只看遺傳還不足以作為充分的證據(jù)。比如,某人的武功很高,但他的兒子就一定會武功嗎?這也不盡然。所以,我們再看下面的論述。
其次,據(jù)《孔子本紀》記載,孔子在教學生時,六藝的順序是“禮、樂、射、御、書、數(shù)”,射就是射箭,御是駕馭戰(zhàn)車,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所謂的射擊技術和賽車技術。這是當時不折不扣的武術。而且,據(jù)《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冉有為季氏率領魯國軍隊,同齊軍在郎邑交戰(zhàn),打敗齊軍。季康子問:“你在軍事方面的本領,是學習得來的呢,還是天生就有的呢?”冉有說:“是向孔子學習的?!?/p>
據(jù)《禮記·射義》記載:“孔子射于矍相之圃。”又“射至于司馬”。從這里可看出,孔子本人是精于射、御之事的。
此外,孔子在言談中也明確表達過對自己射御技術的高度自信。試想,一向以謙虛自居的孔子,又豈會輕易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呢?所以說,孔子是會武功的。
可見孔子不僅是那個中國知識分子尊崇了2500余年的儒雅之士,還是一位文武雙全、文韜武略的高大全能型的社會奇才。
(摘自《歷史其實不是那回事》中國華僑出版社 圖/黃文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