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偉
多年來,小說作為最具可讀性的文學樣式,在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題目中頻頻出現(xiàn)。而站在老師的角度看去,小說中“可讀”的成分,恰恰既是命題者考慮的中心,也是答題者探求的津梁,今天,就讓我?guī)е瑢W們從這兒開始復習吧!
一、可讀:讀一篇小說,概括其內容
1.節(jié)選法國作家雨果·克里茲的《報復》開頭至“舉起手槍扣動扳機”部分,閱讀。
2.要求概括小說內容。思考:這篇小說要告訴我們什么?
初讀之下,就手頭的版本,同學們一般會回答“評價別人不能隨便”“惡言自有惡報”之類。老師不急于評論,鼓勵同學們各抒己見。
二、可品:交流閱讀體會,分享小說的精彩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無論賞析的是第一段,還是貫穿小說的對話,老師肯定同學們的閱讀感受,但必須提醒:全文上下有無疑點?!芭矶髂闷疸U筆,在紙片上寫了兩三行字……”到底是多余還是必要?
三、可鑒:續(xù)寫小說結尾,進行對比閱讀
(一)懸念
這“兩三行字”具體是什么?小說接近結尾的位置上,作者居然殘留了一個未解之謎給讀者。根據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這個謎一定是對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和人物命運起著關鍵作用的節(jié)點,讀者將對此產生很想知道、又無從推測的關切和期待心理,這便是“懸念”,往往高明的作者善于巧妙地設置,而又自然地解答。正如部分同學所懷疑的,小說的結尾被我有意地暫時性摘除了,因而那個疑團懸而未解,在思考者的大腦中甚至越結越大……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努力,來把小說、訓練活動的懸念一并解開,落到實處。請根據已有信息,續(xù)寫小說結尾。
[例1]硝煙散后,陌生人拿下頭套,“哈哈哈哈,我的演技不錯吧?”
彭恩搖頭,聳了聳肩,拿起桌上的紙片,“自己看吧,文亞明·穆勒先生,你仍是世界上最蹩腳的演員?!?/p>
[例2]硝煙散后,陌生人扯下自己的胡子,走近彭恩。
“先生,現(xiàn)在你對文亞明·穆勒的表演才華有了新的看法吧,對不對?看你那個熊樣!哈哈……我想,今后你在評論別人的時候該會學得謹慎一些了!”
看著手里拿著鉛筆,滿臉蠟黃的彭恩,文亞明伸手拿過那張紙條。只見上面寫道:
“親愛的文亞明·穆勒,你不僅是全世界最蹩腳的演員,而且是頭號傻瓜。你戴的假發(fā)套大了一號。彭恩。 ”(原文結尾)
兩例措辭不同,內容相似,為什么是這樣的結尾?上文哪里有伏筆了?
1.第二段“在光線最暗的角落里,他模模糊糊地看見有個人坐在皮沙發(fā)里。陌生人蓄著白胡須,身披風衣,頭上歪戴一頂禮帽,閃亮的眼睛逼視著評論家”就是伏筆?!巴岽鳌弊C明它是大小不合適的,“白胡須”顯得化裝感極強,而文亞明的身份正是演員,“光線最暗”又為所有的不貼切提供了暫時的掩護。另,“閃亮的眼睛”與“蓄著白胡須”的蒼老形象不符,值得懷疑,也是作者故意書寫的文亞明喬裝改扮的蛛絲馬跡,為結尾作鋪墊。
2.第一段的描寫告訴了我們——彭恩是一個成功的劇評家,可以推想,激烈的言辭之下必定隱藏著一個精致的大腦、一副犀利的目光。
【小結】
1.原文最后,情節(jié)突轉,懸念得落,形似歐·亨利式結尾。在這里,主人公命運、情節(jié)走向陡然逆轉,讓閱讀者的心理情境也隨之發(fā)生巨大變化,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發(fā)人深省,令人回味,并借此反映主題。
2.陌生老頭的外貌從彭恩的角度刻畫,簡潔精準,處處為小說的結尾埋下伏筆。
3.以劇評開始,以劇評結束,首尾呼應。
小說的精彩,至此淋漓展現(xiàn)。
(二)人物和主題
1.小說完整了,現(xiàn)在請分析人物形象。
彭恩:①忠于職守(正直,敬業(yè),有原則,不迎合世俗,堅持正義),②批評中肯,言辭尖銳(激烈),③機智敏銳(細心嚴謹,聰明,洞察力強),④風趣幽默,⑤為人率真。
文亞明:①演技拙劣(沒有表演才能),②性格偏執(zhí)(容易沖動),③自卑而又自負(自以為是),④報復心強,⑤心胸狹窄。
2.那么,這篇小說要告訴我們什么?
與開始時的認知不同,同學們自然而然會理解以下各種說法:
①批評貴在不屈不撓,貴在執(zhí)著和堅守;②批評需要風骨,需要犀利、尖銳,但也需要注意批評的藝術和技巧,不能侮辱人格;③演員的成長離不開劇評家,要客觀、理性看待批評;④劇評家和演員相互依存,不可分割,還要互相理解和尊重;⑤要有敬業(yè)精神;⑥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努力提升專業(yè)水平;⑦敢于說真話,堅持真理;⑧坦然面對批評并勇于自我反省,不可自以為是;⑨舞臺就是人生,人生就是舞臺。
【小結】
1.小說的結尾太重要了,它可以照應前文,可以產生出人意料或令人回味的效果,可以豐富人物形象,更可以凸顯主題。
2.好的結尾能使“一波三折”得以最后并最高地實現(xiàn),作品可讀性增強;好的結尾也能成為命題者眼中優(yōu)質的語言材料,靈感閃現(xiàn)不斷。
四、可考:假設自己是命題者,命制高考卷小說閱讀題
經過讀、品、鑒三個階段的訓練,同學們對作品的了解已相對深入,現(xiàn)在要求嘗試著換位,以《報復》一文為例,思考哪些要點將受到命題者的關注,最后可能形成為卷中考題。
(一)小說的結尾
對比閱讀之下,該小說的結尾之妙已完全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故最為直接的命題應是“簡析小說結尾的藝術效果”“請談談這樣結尾的好處”之類。
(二)人物形象及主題
本次訓練的前半,同學們在一步步感知——不同的結尾導致了迥異的閱讀結果,完整的情節(jié)才能刻畫出人物性格的全部,才能反映出作品思想的真諦。同學們的認識里,兩組反差最大的內容就是關于人物形象及主題的,據理推斷,考題完全可以由此而出,如“結合對彭恩和文亞明兩個人物形象的分析,談談小說給你的啟示”。
(三)語言賞析
因為理解了結尾的設計,所以懂得了前文一些看似閑筆的內容。這一部分珍貴的收獲也可以命制成考題,就畫線的肖像描寫,或對話描寫,或環(huán)境描寫的句子進行表達作用的提問。如“A.寫字臺上的臺燈只照亮書房的一角”“B.在光線最暗的角落里,他模模糊糊地看見有個人坐在皮沙發(fā)里。陌生人蓄著白胡須,身披風衣,頭上歪戴一頂禮帽,閃亮的眼睛逼視著評論家”就是很好的擬題對象。
(四)小說開頭
如果不是最后出現(xiàn)的神來之筆,小說開頭也已足夠承擔它應該承擔的義務了,只是經歷這么一場飛躍式的認知提升后,思想成果更為豐盛了,故還可命制題目要求對開頭一段進行全面審視,補充之前片斷化的感知內容,如問“小說開頭彭恩打電話的情節(jié),有哪些作用”。
五、可解:以第一種類型為例,探討題目解答的思路
2017年高考,全國卷Ⅰ、江蘇卷、浙江卷均考查了小說的結尾(2018年此類考題無),我們今天的復習舉例也由小說的結尾切入,因而不妨聚焦于此,同學們可以舉一反三。以上三家,前兩者考查的是結尾的“效果”,后者考查了結尾的“好處”,不管題目的樣貌怎樣改換,解答的思路不外乎基本的幾條——
(一)由事見理
任何形式的結尾,都是故事情節(jié)使然,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和有機性。必然性源自作品與生活的聯(lián)系,有機性則基于結尾與整部作品的和諧建構。解答時,應注意:答題方向涉及“內容作用”和“結構作用”。
內容上要根據文段敘述(或描寫)的事(或景物)揣摩其用意;結構上,為了情節(jié)完整,大多數(shù)小說結尾都會照應前文。如《報復》一文“簡析小說結尾的藝術效果”,第一點就可回答“呼應(照應)前文”。
(二)由事見情
小說的結尾是作者創(chuàng)造性藝術工作的結束,也是讀者憑借形象進行再創(chuàng)造的開始,因而在具有以上兩種屬性的同時,還應具有一定的生發(fā)性,既包含過去,是作品的有機延續(xù),又暗示未來,提供給讀者想象的契機。解答時,應注意:答題方向涉及“藝術作用”,另外,不能忽視讀者的感受。
如《報復》一文“簡析小說結尾的藝術效果”,第二點即“出人意料,令人回味(引人遐想,深思,念念不忘)”。書寫時宜進一步具體細化為“文章最后,情節(jié)突轉,懸念得落,形似歐·亨利式結尾。在這里,主人公命運、情節(jié)走向陡然逆轉,讓閱讀者的心理情境也隨之發(fā)生巨大變化,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發(fā)人深省,令人回味,并借此反映主題”。
(三)由事見人
結尾作為小說的重要情節(jié)被安排在文末這個特殊的位置,必定與“人物”及“主題”有著直接的關系。解答時,應注意:答題方向涉及“人物”“主題”兩個方面。
如《報復》一文“簡析小說結尾的藝術效果”,答案第三、四點應分別為“豐富了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使人物性格更清晰)”“深化了主旨(凸顯主題)”。當然,更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可生編濫造。
第二、三、四種類型題目的回答亦有章可循,或由事見人,或由事見情,或由事見理,做到不單一,不片面,不偏倚。
《報復》一文人物形象及主題不再贅述,賞析句子A和B可作以下回答——
A.小說開篇“寫字臺上的臺燈只照亮書房的一角”,這看似不經意的一筆,實則為故事的展開設置了一個獨特的環(huán)境,使陌生老頭的出現(xiàn)顯得既意外又自然,也使后文彭恩沒有馬上識別對方的真實身份這一情節(jié)具有了現(xiàn)實可能性。
B.從彭恩的視角描寫陌生老頭的外貌,寥寥幾筆,為小說的結局埋下了伏筆,“歪戴一頂禮帽”“蓄著白胡須”“閃亮的眼睛”等都在隱隱地告訴讀者——這個人是扮演的,“歪戴”證明頭套大小不合適,“白胡須”顯得化裝感極強,“閃亮的眼睛”與“蓄著白胡須”的蒼老形象不符,值得懷疑,而“光線最暗”又為所有的不貼切提供了暫時的掩護,可謂匠心獨運。
《報復》一文“小說開頭彭恩打電話的情節(jié),有哪些作用”則可作以下回答——
1.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塑造了彭恩尖刻辛辣的劇評作者的形象。
2.開門見山,營造氛圍,激發(fā)讀者閱讀興趣,并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
3.此時的盛氣凌人與在槍口下懦弱膽小的形象形成了鮮明對比,使人物的性格顯得豐滿而真實,增添作品的可讀性。
4.以劇評開始,以劇評結束,首尾呼應,結構精巧。
閱讀小說,是意料對情理的追逐,也是一個思想與另一個思想的切磋。追逐為切磋,可讀即可解。而高考小說閱讀備考復習,隨我沿著上文的順序逆向而行,所有的路途便將一一打通,直到抵達作品的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