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熙
所謂同性戀,不過是相對異性戀而言的稱呼罷了。
自古而言,天地陰陽調和。男為陽剛,女為陰柔,陰陽結合,方才使得時間在自然的延續(xù)下圓滿進行。在當今的社會條件下,只有雌性與雄性的結合才能使得生物不斷繁衍下去,所以雄性與雌性的結合就成為了自然法則一般存在。
其實我國古代對同性戀的認識很正常,并不是像當今社會如此,對同性戀如此詬病,當時的時代,對同性戀在道德方面并沒有給予過分的歧視,但從思想綱常上面卻給予了不明確的限制:中國是無宗教國家,傳統(tǒng)道教儒家對中國信仰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儒家典籍從未提出過同性戀等問題,但其一些相關言論也可供我們管窺蠡測。儒家并不支持同性戀行為。歷代大儒都認為這是禮中不可改易之大道,禮記也這樣說。儒家講求禮教,及至后來的宋明理學對于天性人性嚴格的限制,要求人人行為合乎規(guī)范,男男交合違背綱常,是為非禮。儒家也講陰陽,因為陰陽觀點由經(jīng)而來,而易經(jīng)乃中國各家共尊的典藉。男男交合,就是陽陽交合,所謂獨陽不長,死路一條。
那么道家呢?道家也講陰陽調和,觀點大抵與儒家相似。
同性戀這個名詞在很多學說中都沒有給出準確的定義,大概的意思就是說,對同性產(chǎn)生愛慕心理且有性欲的一類人。
那為什么會對同性戀進行研究而不是異性戀?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在人們的意識步步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作為人類生存發(fā)展必經(jīng)之路的異性戀成為了主流,而將同性戀列為了與世界文明相對的一列,認為這是一種不健康無道德的存在。對他進行的研究的目的在于讓人們正確認識同性戀這一集體,從而理解這一集體。
那導致這種與普通人的傳統(tǒng)教育相悖的存在出現(xiàn)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大多數(shù)說法可分為生理因素說和心理社會因素說。
支持生理因素的學者大都是以遺傳因素、激素水平和大腦結構為根據(jù)的。有關遺傳因素的實驗中,最署名的應當時1993年美國海莫等人進行的染色體實驗。異性戀兄弟在X染色體短臂上一段基因的共有率是50%,同性戀兄弟的基因的共有率則高于50%。聽上似乎并沒有相差許多,但是涉及基因方面的事,若有一個嘌呤不一樣,那也可能會讓這一整個人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對次進一步的研究是以40對同性戀兄弟為對象的DNA分析。表明了至少有一個與同性戀相關的基因是位于染色體的這一區(qū)域。而在激素水平這一方面,學術界的爭議似乎更大,并沒有哪一個實驗是可以讓人們完全信服的,沒有辦法證明,激素水平的變化是引起同性戀的原因還是同性戀造成的結果。大腦結構這一方面的學說也是如此。
在支持心理社會因素的學說中,又分為兩派,一派是精神分析學說,一派是行為主義學派。
精神分析學派最著名的學者當屬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他的觀點是同性戀人的心理在某個發(fā)展階段中產(chǎn)生的異樣趨向。例如在兒童期3—5歲這個時期,一般情況下會對異性家長產(chǎn)生依戀而對同性家長產(chǎn)生敵意。家長的幫助和引導便會使孩子的成長走向一般方向。假若在這個敏感而又脆弱的階段,家長的引導不當,就會使兒童的心理受到創(chuàng)傷,從而為兒童今后的發(fā)展埋下了伏筆。如果在日后的生活中受到影響,那么很可能就會選擇與一般人不同的性取向。
行為主義學派則將同性戀的成因指向了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所發(fā)生的某些事件。人在成長階段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成功和失敗,春風得意與黯然神傷,一步登天與功虧一簣……一個人在異性戀情中得不到慰藉和激情,甚至在最后受到了傷害。如果此時出現(xiàn)的一個可以帶領他走出困境,陪伴他,給他溫柔以及激情。那么。不管這個人是不是同性,這段感情都將成為他一輩子銘記的財富。在異性戀情當中受傷害這件事也可能就是讓他從一個普通的異性戀變?yōu)橥詰俚钠鹨颍莻€幫助他的人就是這件事情的催化劑,最終改變了他的整個生活。另一方面,生長發(fā)育環(huán)境、家庭成員性格、早期性經(jīng)歷等等都會使一個人的性向造成偏移。舉個例子,青春期作為人生的重要階段,這個時候初步形成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尤為重要。性啟蒙時,一個人選擇的處理方式會對他今后的生活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假如他選擇通過同性朋友來解決這件事,那么這對他以后接觸到愛情之后的感覺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響。并不是說與同性一起發(fā)生類似性行為,最終的結果就一定是變成同性戀。但是這對他們的潛意識會起到一定的改變。
以上都是他家之言,在我看來,人類的傳統(tǒng)教育中,認為傳宗接代是人生所必須要經(jīng)歷的階段。而同性戀因為生理上的原因沒有辦法進行這項活動。所以,更有甚者以為,為同性戀追求平等的婚姻權利就是與整個人類的后代繁衍在作對。實際并不是,支持同性戀者并不意味著反對異性戀者,追求幸福的權利人人平等,不犯法,不反動,沒有傷害自己與他人,這就沒有值得詬病的地方。
筆者認為,同性戀的成因是心理社會因素和生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生理因素在大多數(shù)人看來是天生的,先天性的,似乎跟心理沒有什么關系。然而每一個生理指標都會影響心理的變化,每一次心理活動又會使生理上產(chǎn)生不同,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一個人能否成為同性戀,生理因素固然重要,心理社會因素同樣重要。一個人有同性戀傾向的生理因素,假設這個人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接觸到的社會環(huán)境與普通人別無二致,那他最后會不會成為同性戀?一個人家庭關系和睦,祖上三代根正苗紅,在受到一定條件下的社會影響后成為了同性戀,那他的體內是否一開始就有同性戀的生理因素潛伏?這些都沒有辦法只用一種學說來解釋,兩種學說的結合才僅僅只能解釋一二。因此,還有更多的成因等待發(fā)現(xiàn)和研究。
我國國內對此類項目的立項調查實在是太少而隱秘了,所以,很多東西都沒有辦法得到真正的證實。而在引領公眾正確認識同性戀,了解同性戀,理解同性戀的方面來看,我國還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