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愛玲
一、傳奇的一生
徐渭生于正德十六年,經(jīng)過了漫長的嘉靖與短暫的隆慶,終在萬歷二十一年辭世,享年73歲。歷史上,嘉靖隆慶已是明朝見衰之期,萬歷加之更甚,或許是在這樣一個明朝急速衰落的年代才令他覺得生不逢時,使得一生如此顛簸。他以“畸”自名生平年譜,自稱“畸人”(與世俗格格不入的人)。他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吏家庭,自小喪父,天資聰穎的他四歲能迎送賓客,八歲能舉業(yè)文字,十歲得縣令期于大成的期望,家中嫡母也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光宗耀祖,年僅六歲的徐渭在眾人所盼之下,懷著“雞鳴紫陌曙光寒”的報國理想長大成人。而世事終不能得償所愿,他一生中有八次科考,年年敗北。少年喪母,青年喪妻,中年入幕而被卷入政治斗爭,屢屢自殺未遂,后殺妻入獄七年,出獄后晚年無依無靠,如此悲慘的一生卻成就了一代偉人。
二、徐渭的《論中》思想
徐渭與陽明先生的傳人王畿和季本兩人相交甚深,因此陽明先生的心學對其思想的形成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曾說,要做到人與天地合一,只需要做普通而平常的事,做得恰到好處,并且明白其全部意義。其中的恰到好處是馮先生所認為的中,沒有過多,也沒有不及,而是剛剛好??鬃釉f;“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乃我們從小背誦的至理名言,但如果用了上述反推的邏輯,又是否可以說“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而立人”就是對的呢?徐渭用量體裁衣之說解釋了“中”,因人的不同,量的方法可以是變化的,而不是說一個道,放在那里就是標準。接受每個人,生而為人卻有著不同的人性,不可一概而論。在徐渭著作《論中七首》中曾提到“以骸治骸,以人治人?!彼^道不遠人,遠人非道,宋代新儒家曾說:“不離日常行內,直到先天未畫前?!笔ト酥?,與其天等同為一,我們既是平常的人,就應尊重人的有骸性,承認人心的合理化,杜絕“滅人欲,存天理”之說??思菏囟Y的前提是有把人當做人看待的人文關懷。徐渭所推崇的“真我”與“本色”,也是尊重人內心的情感,將人的精神寄予在作品之上,用激情和生命演奏屬于人自我的樂章。
三、病從悲中來
徐渭入幕前曾五次科舉失敗,而當他接到胡宗憲的邀請時卻并未即刻答應,是第六次的落榜才真正將他推進了胡的陣營。胡宗憲雖知人善用,堪稱徐渭的伯樂,可他卻與權臣嚴嵩勾結招來非議,徐渭的姐夫沈錬便是被嚴所害。在這樣復雜的心情下,徐渭成為了胡宗憲的幕僚。在府期間,為胡作的《進白鹿表》深得嘉靖皇帝欣賞。胡也對他情深意重,見他不甘入幕,還助他科考,可惜終不得愿,令徐渭不堪重負,病倒告歸。胡宗憲對他關懷備至,并重金為他建下“酬字堂”娶妻張氏,這是徐渭人生中難得的好光景,幕府的生活雖令他備受恩寵,但依然束縛不了他放浪形骸之外的自然天性。可惜好景不長,隨著他鍥而不舍的第八次科舉以失敗告終。嚴嵩倒臺,胡幕解散,徐渭跟著被打入嚴派,卷入黨爭之中,多次自殺未遂生死一線。在胡宗憲二度入獄而亡后,徐渭心靈最后的防線終被擊潰,可以說他一生的榮辱、自尊與抱負都與胡宗憲息息相關,當一個人被社會所拋棄,處于眾矢之的,時刻為自己的性命而憂,前途而茫,又痛失友人,誰能理解此時他的絕望“可以無死,死傷諒??梢詿o生,生何憑?”致使他癲狂成瘋,殺妻入獄,終成為了政治斗爭的犧牲品。但或許七年的牢獄之災也成為了徐渭人生中的一次轉機,使他走向自己的內心,釋放他的自然天性,走進藝術的殿堂。
四、《四聲猿》的吶喊
徐渭出獄后第四年完成《四聲猿》劇本,其中由中國最早肯定人欲的穿越劇《玉禪師翠鄉(xiāng)一夢》、用神鬼之權維護百姓正義當眾痛斥反動勢力的《狂歌史漁陽三弄》、反諷封建社會對女性壓迫的《雌木蘭替父入軍》、充滿對官場抱負理想的《女狀元辭鳳得凰》(以上按創(chuàng)作時間順序排列)四部戲組成。
我就《女狀元辭鳳得凰》一戲淺說徐渭之科舉心。二十歲女郎黃春桃,爹娘幼時雙命亡,爹爹原是前朝棟梁,最終家境沒落,只剩黃姑陪郎。從小天賦異稟,才識過人,不甘窮餓困一生,愿做兒郎赴官場。徑自取名黃崇嘏,應試奪魁狀元郎,遇新例,上第者,皆試民事參軍做,黃參軍青天鑒,三樁奇案斷如神。才學精敏遠之器,周丞相看重欲招婿。特邀府上把酒迎,琴棋書畫樣樣精,酒后言懷木蘭債,丞相未明差人訊,鳳黃忐忑信相告,辭得鳳女獲男凰,帝王得知驚卻喜,男才女貌狀元情,同任參軍忠報國。多么美好的一個故事,卻道盡了徐渭一生的辛酸。幼時喪親,家道中落,同樣擁有好的學識卻沒有黃女的運氣。頻頻落榜,八次的科舉最終只能讓黃女代之圓夢。常常初試第一的他,卻總在復試止步不前,只因科舉的模式化又怎能將他那自由無拘之心定死在這條條框框之中?不是他無才,而是他太有才了!擁有奇才卻未盡其事,此戲也算是聊以自慰。面對周丞相的知人善用,想必定是對胡宗憲的感恩之情,愿報以終身。戲中帝王的圣德明理,惜才寬容,這也一定是徐渭夢寐以求的朝堂。四部戲中,我以此戲最為之有感,一生追求與夢盡系于此,可嘆世間雖大,卻無處容納他的報國之心。
他最后兩部戲雖都以女子為題,抨擊了封建社會對女性的制約,但我更覺之,徐渭想表現(xiàn)的不僅僅是女權,而是人權,是對人自由平等的向往和追求。
五、繪畫歷史新高度
“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p>
徐渭曾評價自己:“吾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此詩、書、畫皆具,堪稱三絕的《墨葡萄圖》是他一生中不得不提的一幅重要作品。世人皆知徐渭考了半輩子的科舉,只為一展宏圖的抱負,雖不曾成功,可他卻也從未放棄過,最終是因牢獄之災徹底的將他秀才之名奪去,真正取消了他此生做官的資格。一生所求的希望和唯一能施展抱負的門路,就這樣遠遠的拋棄了他。與世不容,無人賞識,一腔熱血無處報,野藤獨掛明珠心。他似有孤獨無望之遺憾,可更愿有伯樂能剝開此心吧。寥寥幾筆,神韻皆備,淋漓的水墨盡書他心,此情此意實乃文人畫之典范。藤蔓由上至下之勢,將葡萄晶瑩欲滴的之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加上畫面的布白不一,藤蔓與葡萄安排得錯落有致,氣韻隨藤枝末節(jié)貫穿整個畫面,隨性點染的明珠使畫面更加易趣生動。加之以書中有畫,畫中有書,三幅葡萄圖雖題款近乎相同,卻各自處在不同的位置,對比之后使人盡贊天池道人的布置,開創(chuàng)了文人畫大寫意花卉的新風格。
“郭索郭索,還用草縛.不敢橫行,沙水夜落?!?/p>
那橫行的螃蟹就猶如貴族權勢,無人可擋,一不小心就會被他們傷得血肉模糊,無處可告。上天賜予他們的力量,是只有通過人的智慧才能將其束縛的,如若聽天由命,就只能任由他們橫行霸道,被蟹鉗所傷是社會百姓之痛,為螃蟹系上草縛就是人們維權的第一步,要相信人,相信人從苦難中吸取經(jīng)驗并擺脫環(huán)境的力量。
徐渭一生中創(chuàng)作無數(shù),在多種藝術形式的作品中都寄予了他對生活和社會無限的情感。相信言有盡,而意無窮,正如畫中的每一筆也有盡的時候,而神韻無窮。任何東西作為我們思想的表達方式,它永遠都只能接近,而不能完全替代。意無窮是靠觀者的思想繼續(xù)深入作品里面的精神。文章、繪畫、甚至是生活中的交談,人們總是以最能表達自己的方式去令人理解,可終究是加工后的產物,我們只能真正理解了他的精神,拋棄他的表達方式,才能尋求到那個背后的“本真”。真正的藝術家是會用未來的眼光來看待現(xiàn)在的,我們必須正視自己的思想,珍視靈魂。為自己的精神而活,與人相容,與整個社會,世界,自然融為一體才能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看清藝術形式背后的意義。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