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中山
(青海省湟中縣魯沙爾鎮(zhèn)獸醫(yī)站,青海 811699)
紫花苜蓿具有較高的飼用、藥用價值且能夠食用,在一些農業(yè)發(fā)展地區(qū)的種植比較廣泛,但是由于紫花苜蓿在生長過程中會受到病蟲的危害,影響紫花苜蓿的產量以及經濟效益,所以對紫花苜蓿的高產種植技術以及對常見的病蟲害防治工作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紫花苜蓿被俗稱牧草之王,是一種極為常見的豆科牧草,從世界范圍內來看紫花苜蓿可以說是栽培面積最廣的一種牧草類作物,其在中國的生長歷史十分漫長,從古至今一直都是農牧民喜歡種植的主要作物。其優(yōu)點在于含水量非常低,制成干草之后質量好,并且能夠持續(xù)的進行收割和利用,在中國的黑龍江、吉林、河南以及江淮流域都有種植。根系極其發(fā)達,能夠有效的吸收土壤內的水分和養(yǎng)分,耐旱、耐寒、耐貧瘠。在進行栽培管理的時候比較簡單。除此之外,紫花苜蓿的生長環(huán)境最佳溫度是在17~22℃之間,且在生長的過程中即使遇到降雪天氣也能夠保持根系不受損害。紫花苜蓿是一種喜光植物,在生長的過程中接受的日照時間越長,所積累的干物質就越多,作物的質量就越好,牧草的營養(yǎng)價值就越高。與此同時,紫花苜蓿的生長對于光照的時間并沒有太嚴格的需求,可以在很多灌木叢中進行種植,并且對于種植密度的要求不高,這樣一來加大種植密度就能夠有效的提升種植效益。
在進行紫花苜蓿栽培工作之前,專業(yè)技術人員需要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保證種植地塊的土地表層的平整度。紫花苜蓿是一種生命力非常強的作物,對于陽光的喜愛十分突出。因此在選擇種植地區(qū)的時候需要考慮到該地區(qū)的地形地貌,盡量的挑選地勢較高的區(qū)域進行種植,這樣就能保證降水及時得到排除。絕對不能挑選低洼地區(qū)作為紫花苜蓿種植的地塊,一旦發(fā)生大規(guī)模降水造成降水聚集,那么紫花苜蓿將無法正常生長發(fā)育,影響最后的產量。另外,紫花苜蓿的種子是非常小的,因此需要特別注意,整地工作的時候種植人員需要完成土地的耕耙作業(yè),確保土壤變得更加疏松,從而保證土壤內部的氧氣含量。也能夠保證紫花苜蓿的種子和土壤進行充分的接觸,這對于紫花苜蓿種植出苗率的提升有一定的幫助。除此之外,栽培管理人員在播種前還需要先施底肥的工序,從而確保紫花苜蓿在整個成長的過程中都能夠擁有充足的養(yǎng)分,為提升紫花苜蓿的單位產量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現(xiàn)在國內的紫花苜蓿品種很多,但是達到推廣要求還需要經過品種的篩選,紫花苜蓿在精心選好種子以后再經過擦破種皮法處理,具體來講就是往紫花苜蓿種子中加入砂礫,通過與地面之間的摩擦將種子的皮磨破;在溫水中浸泡紫花苜蓿種子,大約半個小時以后撈出,隨后放在陽光下曬干,再放入溫水中浸泡,如此反復,紫花苜蓿種子逐漸膨脹破裂,當紫花苜蓿種子膨脹破裂以后才可以播種,這種方式適用于比較肥沃的土壤,不適宜應用于土壤堅硬的地區(qū)。
(1)選擇適宜當?shù)厣L的苜蓿品種,如皇后、WL320、WL323等。(2)種子要經過清選,去雜處理,再用根瘤菌劑拌種,菌劑∶種子比為1∶10。(3)播種時間,當?shù)販卦?℃以上時,即可播種,春、夏、秋均可,但在8月20日~9月10日期間播種最佳。(4)播種方法,可條播、撒播、保護播種和混播。(5)播種深度一般為0.5~2cm。
其一,除草。紫花苜蓿種植過程中進行田間管理的意義十分重大,田間管理的工作質量直接決定著后期紫花苜蓿的生長情況,也關系著作物的產量。尤其是紫花苜蓿播種后的第一年間,其生長速度相對來說是比較慢,如果田間存在大量雜草,那么紫花苜蓿的生長就無法得到充足的營養(yǎng)。為了解決這種問題,在種植后的第一年需要組織除草,或者是應用合理的化學除草劑保證紫花苜蓿的正常生長。第二,施肥和灌溉。紫花苜蓿在幼苗期間缺乏根瘤菌,對于空氣中的氮元素基本上沒有固氮能力,為了保證這個階段的紫花苜蓿能夠健康的生長,必須要做好施肥工作,對氮磷鉀肥料的比例進行合理的控制。除此之外在進行收割之后田間管理人員都必須要進行松土,施定量的農家肥保證養(yǎng)分充足。
在紫花苜蓿植株有10%左右開花的時候進行第一次收割,如果是用于飼喂幼齡畜禽的話,最好選擇在現(xiàn)蕾期收割,第一次收割以后每隔一個月再收割一次,最后一次收割在9月底,這樣會有一個月的生長時間,這樣才能保證紫花苜蓿能夠順利越冬,有益于第二年紫花苜蓿的高產。在收割前的半個月內不能使用農藥,紫花苜蓿的加工方法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干貯,這種加工方法就是利用自然風干或者人為烘干的方式去除紫花苜蓿植株的水分,其中自然風干就是將紫花苜蓿植株放到陽光下進行晾曬,然后打捆貯藏。人工干燥就是利用現(xiàn)代化的烘干設備對苜蓿進行烘干,而后進行保存。這兩種方法各有長處,自然干燥法處理后的苜蓿氣味清香,更加容易消化,人工干燥時間短,能夠將紫花苜蓿的營養(yǎng)成分有效的保存好。第二種是青貯,把新鮮的紫花苜蓿植株鍘成2厘米長,與玉米混合進行青貯。
紫花苜蓿這種作物在播種的前兩年基本上是無法發(fā)現(xiàn)其存在的病害的,少數(shù)病害特別嚴重的除外。然而這并不是說這兩年期間紫花苜蓿就不會受到病害的影響,紫花苜蓿種植的前兩年是一個病原菌逐漸積累的過程,如果這兩年工作人員沒有提高對病害防治的意識,在兩年的積累期過去之后,第三年紫花苜蓿就可能短期內爆發(fā)出大量的病害。到了這個階段再進行病害的治理十分困難,相對于前期的防治而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還不一定能夠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很多紫花苜蓿受到病害影響都會發(fā)生死亡現(xiàn)象,對于最后的種植效益也是一種沉重的打擊,甚至會對紫花苜蓿接下來的使用年限產生不利影響。所以在病害防治中,我們必須要在病害尚未發(fā)生的前兩年就做好防治工作,這樣一來雖然短期內加大了投入但是從長遠角度來看,這筆投入的作用無疑是值得的。紫花苜蓿最為常見的病害有褐斑病和白粉病等。紫花苜蓿病害產生后,本身具有的光合作用會下降,嚴重情況下會導致產量下降60%。而且患有病害的紫花苜蓿中會含有一定的病毒,牲畜食用后很有可能會中毒。選擇抗病毒的品種進行種植,是一種從源頭上解決紫花苜蓿病害的有效方法。而在紫花苜蓿發(fā)病之后,種植管理人員需要利用化學制劑進行病害的控制,假如發(fā)現(xiàn)某一個區(qū)域的紫花苜蓿病害問題嚴重,就需要盡快的完成收割把病害控制在一定范圍內。相對于病害防治工作而言,紫花苜蓿的蟲害防治工作看起來就比較簡單,然而這并不是我們掉以輕心的理由,蟲害的生長是需要一段時間的,從發(fā)展初期到最后大面積爆發(fā)并不是一瞬間的事情,假如我們能夠在蟲害出現(xiàn)的第一時間就進行恰當?shù)奶幚?,就能夠很好的避免后面不必要的麻煩。在實際的種植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紫花苜蓿最常見的蟲害就是黏蟲和蝗蟲,這兩種蟲害都會導致紫花苜蓿的葉肉部分的大規(guī)模損壞,在蟲害嚴重的年頭紫花苜蓿的葉子被全部啃食一空的現(xiàn)象也并不少見。紫花苜蓿的蝗蟲在正常的情況下歷經三百天左右的生長期能夠產下20多代,這樣一來紫花苜蓿的嫩莖就可能被啃食一空。對于蝗蟲病害可以利用50%的馬拉硫磷乳油,40%的樂果進行化學防治,從而保障紫花苜蓿的健康生長。
綜上所述,紫花苜蓿是我國一些地區(qū)重點種植的飼草作物,具有較高的飼用價值和藥用價值,是一些農牧業(yè)地區(qū)重要的經濟支柱,所以對紫花苜蓿種植過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相關工作人員應該增強對紫花苜蓿研究的投入,對高產種植技術進行創(chuàng)新,并研究出病蟲害的防控技術,提高紫花苜蓿的產量,促進我國農牧業(yè)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