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國棟
(蘇州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江蘇 蘇州 215004)
神經病學是研究中樞神經系統(tǒng)、周圍神經系統(tǒng)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及發(fā)病機制、病理、臨床表現(xiàn)、診斷、治療及預防的一門臨床醫(yī)學學科[1]。腦血管病由各種原因導致的腦血管性疾病的總稱[2],腦卒中已是中國的第一大死亡和致殘原因,所以腦血管病是神經病學里最重要的也是最大章的內容。腦血管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其診斷和治療屬于教學重點內容,由于相關疾病種類較多,病因復雜,治療手段多樣,學生學習壓力大,知識點不容易掌握,影響教學質量,筆者就如何提高這部分章節(jié)的教學效果,總結如下。
顱內的血供主要來源于椎基底動脈和頸內動脈。在介紹頸內起始時,頸總動脈分為頸外動脈和頸內動脈,在頸內起始部可見頸動脈小球,我們在一些格斗場面中,可見一些砍擊對手頸部使其昏倒的場面,就是因為觸碰到了頸動脈竇引起了竇弓反射。大腦的前后循環(huán)相當于構成了一個國家,前后循環(huán)又分別相當于東部和西部,大腦的wills環(huán)相當于連接東西部的要道,東部又有幾個省份(分別是頸內、大腦前、大腦中),西部有幾個省份(分別是椎動脈、后交通動脈),當東部省份受到攻擊(栓塞)時,東部的其他省和西部的省都會支援,稱之為代償將結構與日常生活常見現(xiàn)象相結合,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介紹椎動脈的走行時,可以和形象的比喻椎動脈像耳朵等等。搜集相關典型病例的CT、MRI、DSA等圖片,包含不同的顱內血管、分段、正常與異常圖片對比,結合書上給的教學圖片,適當就DSA圖片提問學生能否看出病變部位在哪(具體名稱、分段),如頸內動脈虹吸部為何成為虹吸部?將基礎結構與臨床方面密切結合,既可以減少基礎知識點的枯燥性,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注意力,能夠較好地達到教學目的。
顱內血供分為前、后循環(huán)兩部分。就易發(fā)生堵塞的血管,結合粥樣硬化、房顫等病因(發(fā)病機制介紹TOAST表、OSCP分型等),介紹栓子的形成過程、栓子的脫落及轉移途徑,為什么會在這些血管發(fā)生堵塞(如彎曲),聯(lián)系出堵塞后前后循環(huán)出現(xiàn)的臨床表現(xiàn),診斷標準及其方法(通過DSA與MRI、CT、超聲的區(qū)別舉例說明DSA是金標準,并簡要說出DSA手術的過程)。
血管內治療方面,可以根據之前介紹的臨床表現(xiàn),提出如何治療,簡單介紹保守治療后著重強調并介紹神介治療(強調介入的時間窗,時間就是大腦),再細分為溶栓、取栓、CAS、CEA、橋接等治療方法,以及治療后的注意事項,如血壓指標、頭顱CT、活血藥的應用等。
搜集臨床相關病例的具體檢查結果、影像圖片、造影圖片、所選治療器械等制成PPT,再介紹具體的適應癥、禁忌癥、適應人群、手術方式等,可以急診來的時候錄一段患者的臨床癥狀的視頻,也可以錄些手術過程中的視頻,根據視頻結合之前的基礎解剖知識,向學生介紹具體的弓形,血管走形,病變部位,造影過程中的順序(血管造影的順序),這樣更加直觀地展現(xiàn)需要學習的知識點,學生更加容易接受并掌握。
多運用PBL,PBL教學手段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方式,1969年由美國的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麥克馬斯特大學首創(chuàng),目前已成為國際上較流行的一種教學方法。以此類教學法出名的包括荷蘭頂級大學馬斯特里赫特大學等世界著名院校[3]。比如可以教學過程中可提問學生:溶栓時間窗是多少?溶栓藥物的選取與使用事項?急診收住病人時應當先橋接還是先直接取栓?CAS與CEA的選擇與比較?為什么有些人動脈閉塞卻沒有臨床癥狀(代償方面)?并讓同學闡述自己的理由和想法??梢宰鳛檎n堂提問,也可以作為課后作業(yè),同學之間可以組成團隊,一起學習討論,甚至可以讓團隊之間進行比賽辯論,活躍課堂氣氛。與傳統(tǒng)教學法有很大不同,不是傳統(tǒng)教學中的教師講授為主PBL而是強調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主。PBL將學習與任務或問題直接掛鉤,使學習者投入于問題中學習。它設計任務,將學習設置到問題情景中,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來解決問題,從而學習問題背后的知識,并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能力。PBL教學法的精髓在于發(fā)揮問題對學習過程的指導作用,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臨床醫(yī)學教學運用中是以病例為基礎,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導向的啟發(fā)式教育,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為目標。
總之,應該綜合應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水平,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培養(yǎng)出合格的醫(yī)學人才,實現(xiàn)這一目標是每個醫(yī)學教育者的神圣使命,在日后的工作中繼續(xù)深入研究,提高自身修養(yǎng)與教學能力,為祖國的醫(yī)學事業(yè)貢獻自己應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