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英 陳俊任 朱海波 劉 剛 王同勇
(1山東省威海市農(nóng)業(yè)科學院,威海264200;2山東藥品食品職業(yè)學院,威海264200)
菜用甘薯富含蛋白質(zhì),胡蘿卜素,維生素及鈣、磷、鐵等礦物質(zhì),營養(yǎng)豐富,口感爽滑,味道鮮美,具有增強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延緩衰老,降血糖,通便利尿,預防動脈硬化,阻止細胞癌變,保護視力等保健功能,被譽為“蔬菜皇后”、“長壽蔬菜”及“抗癌蔬菜”[1]。山東半島素有用甘薯莖葉做雜面湯、豆沫球等食用的習慣,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健康生活需求的提高,膳食結(jié)構(gòu)也不斷改善,菜用甘薯被開發(fā)成多種食品,越來越多地端上了人們的餐桌。根據(jù)山東半島地理、氣候、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特點,引進菜用甘薯專用品種,開展冬季育苗技術(shù)、春季育苗技術(shù)、種植方式、保護地栽培技術(shù)、病蟲草害綜合防控技術(shù)等研究[2],在此基礎(chǔ)上,集成了菜用甘薯保護地大壟雙行優(yōu)質(zhì)高效栽培技術(shù);2017年用莆薯53(國品鑒甘薯2009010)建設(shè)的示范基地,經(jīng)測產(chǎn)驗收,每667m2莖尖產(chǎn)量達2372kg。
選擇在背風向陽,土層深厚,保水、保肥,排灌便利,疏松透氣的壤土地塊上建造的東西走向的冬暖式大棚或簡易大棚,栽插前7~10d進行耕翻,耕深30~35cm,然后耙耢整平,達到平、松、暄、透的狀態(tài)。
冬暖式大棚在栽插前5~7d選擇無風晴暖天氣,覆蓋棚膜、棚被。棚膜選用無滴長壽膜,厚度0.15mm,利于透光、保溫、抗風;棚膜上覆蓋保溫被,棚被雙面為牛津布,中間為防寒氈,以利棚內(nèi)增溫保溫,安裝卷簾機,使棚被白天卷起夜晚放下。簡易大棚在薯苗栽插當日完成棚架搭建、棚膜覆蓋等,簡易棚為拱圓形,高1.2m、寬7m,長依地而定,棚架由薄壁鋼管彎成,拱架兩端插入土中30cm以上,使其固定,拱架上面覆蓋棚膜,四周拉緊后將邊緣用土埋好,棚膜上面再用壓線將其固定。
土地耕翻前,每667m2撒施農(nóng)家肥3000kg,或者商品有機肥300~400kg,隨起壟施入三元復合肥(N-P2O5-K2O=15-15-15)50kg。
溫室大棚起南北走向壟,簡易大棚起東西走向壟,壟距90cm,壟高30cm,壟面寬40cm,起壟要做到壟形胖、壟面平、壟溝直,以利甘薯地上地下生長發(fā)育和灌溉、排澇及莖尖采摘等農(nóng)事活動。土壤相對含水量為80%時,是甘薯根系發(fā)育的最佳濕度,栽插時若土壤干旱,會影響薯苗成活和發(fā)育。因此,甘薯覆膜栽插時,一定要做到足墑。山東半島春天干旱、風大、墑情差時,要大水噴地造墑。次日,水下滲后再起壟。
起壟后馬上進行覆膜,有利于提升地溫。用黑色地膜,幅寬1.1~1.2m,厚度0.02mm,人工覆膜,扯平壓緊,使地膜緊貼壟面,在壟兩側(cè)近壟溝處用土壓實,壟溝內(nèi)不覆膜,以利澆水和排水。
選擇莖葉專用型品種,地上部分枝多,莖葉再生能力強,葉色淡綠至黃綠色,莖尖光滑無茸毛,口感嫩滑無苦澀味,符合當?shù)厝藗兊目诟泻筒擞梅绞剑磺o尖產(chǎn)量高,抗性強,宜于無公害栽培,適合當?shù)貧夂驐l件和栽培習慣;地下薯塊光滑食味較優(yōu),產(chǎn)量高,種薯萌芽性強,出苗率高。經(jīng)過菜用甘薯品種引進篩選研究表明,莆薯53、薯綠1號(國品鑒甘薯2013015)適合山東半島種植。
冬暖式大棚在3月底4月初栽植,簡易大棚在4月中下旬栽植,薯苗來自1-2月采取冬季泡沫保溫箱育苗技術(shù)繁育的優(yōu)質(zhì)健壯薯苗[3]。壟上栽2行,行間距25cm,株距20cm,密度7500株/667m2左右。用等株距打穴器打穴,2行互相交錯呈三角形,薯苗直栽,栽后澆窩水300~500mL。為防止地老虎、蠐螬、金針蟲等害蟲為害,每667m2用地蚜靈200g拌細土穴施,或用三唑磷微膠囊劑2kg兌入窩水中施用。同時,在苗穴內(nèi),撒施磷酸二氫鉀顆粒劑3kg,促苗早發(fā)快長。然后封土蓋實,要多蓋土,以免薯苗緩苗期葉片接觸地膜遭受高溫烤傷。在大棚骨架上,懸掛粘蟲板,高度距離薯苗30cm左右,防治白粉虱、灰飛虱、蚜蟲等害蟲。薯苗栽插結(jié)束后,每667m2用96%的金都爾乳油100mL,兌水25kg,在壟溝內(nèi)均勻噴霧。注意因為黑色地膜不透光,能自然抑制雜草生長,故覆膜前壟上不用噴除草劑。
栽插后到第2次采摘期間不用施肥,以后采摘后要及時補肥,每次采摘后第2天,每667m2用尿素10kg兌水順壟溝澆施,以促進分枝和新葉生長。采取小水勤澆的措施頻繁補水,保持土壤濕度80%~90%;也可選用磷酸二氫鉀、尿素等葉面噴施。
薯苗栽插成活40d左右,開始用剪刀采摘莖葉,莖尖長度為9~15cm,采收時不要損傷嫩葉,以免產(chǎn)品發(fā)黑,影響外觀品質(zhì)。采收的莖尖松散排放在周轉(zhuǎn)筐內(nèi),及時運出棚外,放在陰涼通風處,防止發(fā)熱灼傷莖尖嫩葉。采摘莖尖的同時,修理去掉底部老莖滋生的畸形小芽,保證通風透光,促進營養(yǎng)集中供給,2次莖尖采摘間隔15d左右,整個生育期可采摘7~8次。地下薯塊于霜降前收獲完畢,并安全入窖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