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欣
基因是人類的內核,人工智能是人類的映象。要從根本上保衛(wèi)人類,就必須了解人類的內核。
在牛津大學給小學生的科學推廣會上,我工作的心臟發(fā)育實驗室通常準備兩個實驗:一個是在心臟里表達綠色熒光基因的斑馬魚幼體,一個是從草莓中制備DNA。有時我會想象:那些嘰嘰喳喳、穿著深藍色毛衣的小孩子們會如何向家長描述黑暗中綠色發(fā)光心臟的搏動,還有從溶液中挑出,纏繞在細玻璃棒末端的絲狀物竟然就是人們經(jīng)常談論的DNA,承載著草莓之所以成為草莓的全部遺傳信息。這些孩子們日后若有機會從一盤培養(yǎng)的人類細胞中提取DNA,可能會想到同樣的問題:“這些白色的絲狀物,就包含我們之所以是人的全部信息嗎?”
“基因”是一個普通人也會隨時掛在嘴邊的詞。曾經(jīng)有人問過我,我的專業(yè)是不是叫作“基因學”?我只好告訴他這個領域的固有名稱是“遺傳學”。普通人對遺傳學的一知半解,并不妨礙他們振振有辭地談論某些基因是好基因,某些基因是壞基因;某些人吃不胖是因為基因,某群人比另一些人經(jīng)濟優(yōu)越、生活得好,也是因為基因……這些說法在新式和舊式的社交圈里傳播得很廣,仿佛因為使用了“基因”這個詞,就等于蓋上了科學檢驗合格的戳記。有那么一段時間,中國曾經(jīng)流行服用核酸保健品,認為吃下構成基因的組分,就會使基因更強壯。現(xiàn)在全世界都流行度身定制基因測序,只要一點口腔上皮細胞,一點血液,人就能得知自己的全部秘密。人們在朋友圈發(fā)布著測序公司給出的結果,說自己的基因有百分之幾是漢人,百分之幾是藏人,好像是馬賽克拼起來的一樣。專業(yè)和業(yè)余知識分子都對人類的未來充滿憂慮:AI人工智能正在越來越強大,經(jīng)過基因改造的超級人類隨時可能誕生。普通人類的命運在這樣內外夾擊的情境下,可以說是四面楚歌,若不及時奮起反抗,只有衰敗和滅亡的份兒??墒?,抗爭的長矛應該投向何方呢?
悉達多·穆克吉在他的重磅作品《眾病之王:癌癥傳》完成之后六年,寫出了《基因傳》。這本書的內容覆蓋之廣和發(fā)掘之深都令人折服?;蛟谥腔郛a生于這個星球之前很久已經(jīng)存在,一直以它自己的速度增殖和變化。這本書講的是人類為發(fā)現(xiàn)決定著生物性狀的基因,付出的種種努力和收獲。人類作為唯一的高等智慧生物,擁有向外和向內探索的能力。21世紀是前所未有的科技大發(fā)展的世紀,人類向別的星球送出探測器,記錄并破解了大量物種(包括人類在內)的遺傳密碼——基因?;蚴侨祟惖膬群耍斯ぶ悄苁侨祟惖挠诚?。要從根本上保衛(wèi)人類,就必須了解人類的內核。
《基因傳》首先是一本科普書,它告訴讀者:自古代以來人們是如何注意到生物的傳播方式和人類繁衍中的規(guī)律,并推想遺傳物質的傳遞方式。一代代人不懈探究,從看似微不足道毫不相干的生物著手,做了許許多多外人看來枯燥繁瑣的工作,終于逐漸逼近遺傳的本質。在20世紀和21世紀,遺傳學研究進入了井噴式爆發(fā)階段??茖W家終于鑒定出了細胞中攜帶遺傳信息的分子,破譯了遺傳密碼,并第一次將人類的遺傳信息從頭到尾讀出并記錄下來。在全新的時代,人類利用已有的基因知識治療以前無法可想的病痛,只有一步之遙。它也是一部歷史書,記述著科學的歷史和個人的歷史:從畢達哥拉斯的男性精液攜帶遺傳信息理論,到達爾文潛心研究加拉帕戈斯群島的13種雀類變異體之間的關系,到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團隊與塞萊拉公司你爭我趕地完成線蟲、果蠅直至人類基因組的測序。作者自己的祖母一家人經(jīng)歷了印巴分治的大動亂,叔叔和表兄終生被精神疾患折磨,父親在老年來臨時患上了令他難堪又無法醫(yī)治的疾病。穆克吉見證了這一切,又要將這些人生背后的遺傳決定因素傳給他的兩個女兒。基因的傳承和表達,正是我們所有人的共同命運。這是所有私人歷史的共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家族的歷史就是把基因的歷史以語言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
這本書也闡述了關于基因的哲學。如作者父親所說,基因是一種“身份”:在孟加拉語中,這個詞包含有“不可分割”和“難以理解”的意思。穆克吉認為,遺傳物質也具有相似的特征——不可分割,難以理解,形影不離,身份獨立。基因這種身份在卵子受精時就已決定下來,再由生活環(huán)境和成長經(jīng)歷雕琢研磨出細微或深刻的紋理。研究人的基因組,就等于同時在研究人之所以成為人的本質,研究人類來源的地理旅程和進化旅程。
如今任何受過訓練的遺傳學研究人員,如果想要得到一個基因的某段序列,都可以打開網(wǎng)站,輕易地查閱幾百個物種里此基因的不同版本。這樣廣博的基因組信息數(shù)據(jù)庫,并非像雅典娜一樣,一出生即具備了全副武裝,它背后是無數(shù)人的冥思苦想和日夜工作。在尋找基因的路上,直到人們向各個方向的探索走出非常遠,才會找到零星的路標和指向——這也幾乎是所有科學研究在“21世紀是基因的世紀”最初時的狀態(tài)。遺傳學的開山之祖孟德爾用了10年時間發(fā)表了他的豌豆研究成果,在他生前卻并未被科學界注意到。做完豌豆實驗以后,孟德爾還浪費了大量精力在橙黃山柳菊上,結果一無所獲。摩爾根的辦公室里滿是香蕉,散發(fā)著令人作嘔的腐爛水果的氣味,大群果蠅像黑紗一樣撲來撲去。經(jīng)過上千次雜交實驗,摩爾根和他的學生才繪制出了果蠅的部分遺傳連鎖圖譜。羅莎林德·富蘭克林在解決了DNA含水量的關鍵問題之后,才得到了精美絕倫的DNA的X射線衍射圖。我作為自大學起就進入這個領域的一個小小研究人員,身臨其境體驗著基因研究的大發(fā)展。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仿佛是看快進電影一樣回睹牛車速度升級為光速。
“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其實是“21世紀是基因的世紀”。穆克吉的筆寫的是最近幾年的事情,讓人像是在讀一段蓬蓬勃勃的大歷史,因為這些事件正在發(fā)生和上升,并發(fā)揮出無可抵擋的改造社會和觀念的力量?!痘騻鳌芬砸环N盡可能寬廣的視角,見證歷史的同時也在書寫歷史。不僅是只有科研人員的歷史,而是所有人都參與目睹的歷史。
《基因傳》對普通讀者的最大意義,也許是在追本溯源、分肌辟理地介紹基因的來龍去脈的同時,不費吹灰之力地戳破了社會上流行的許多偏見,尤其是社會上不少人都持有的優(yōu)良基因偏見和種族偏見。自基因概念誕生起,包括一些科學家在內,就把全副身心投入通過“優(yōu)生學”,通過鑒定基因優(yōu)劣的方式改良人類。達爾文的表弟弗朗西斯·高爾頓不厭其煩地收集了許多人類測量指標,發(fā)現(xiàn)它們都呈正態(tài)分布。雖然他為后世的遺傳學留下了不少珍貴的數(shù)據(jù),但他的理論認為貴族得以世襲的基礎是智慧令達爾文不以為然。20世紀30年代,遺傳學被意識形態(tài)惡斗的兩方以不同的方式扭曲,作為政治工具。納粹德國和美國認為基因與生俱來,不可改變,“猶太人就是猶太人”,大力開展種族凈化運動,將被社會標簽為“劣等”的人進行大量絕育、監(jiān)禁甚至謀殺,以納粹德國的種族清洗為災難頂點。另一方面,蘇聯(lián)以李森科為代表的環(huán)境適應論者則認為動植物的遺傳背景都可以被環(huán)境重置,人們的差異可以被清除,“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其他人”。對立的意識形態(tài)尋覓稱手的打擊敵人的工具,不約而同找上了遺傳學。政治狂熱最終過去,社會創(chuàng)傷得以平復,遺傳學也洗清了被潑的污水。
不可否認的是:在偏執(zhí)的政治氣氛高燒不退時,科學家隊伍中也頗有一些人或有意或無意地做了幫兇。如今看來,20世紀30年代的遺傳學全部知識加起來還不如現(xiàn)在的一個中學生,人們卻憑借那點少得可憐的證據(jù)肆無忌憚地大搞社會凈化,把殺人機器開足馬力轉起來。穆克吉把這本書獻給卡麗·巴克,一個無辜的女人,被剝奪了母親,被強奸,懷孕,被判定為癡愚,最終被判決接受絕育手術。她的身后是無數(shù)被侮辱和損害甚至失去生命的人,被認為攜帶“劣質”基因的移民。穆克吉用《基因傳》來紀念受害者,記住那些迫害者的名字:美國當時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小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德國物理學家和生物學家阿爾弗雷德·普羅茲,德國遺傳學家海因里希·波爾……那些一時風光、自認為把持著自然真理與公義的人。
“科學史上最著名的種族主義者”、瑞士博物學家路易斯·阿加西斯認為白種人、黃種人和黑種人分別獨立起源于不同的祖先。種族差異論在另一本作品《鐘形曲線》里被進一步放大。這本書的作者認為不同人種間存在著智商差異,認為非洲裔美國人在美國社會中的不利地位是因為他們的心智結構存在問題。然而遺傳學家發(fā)現(xiàn)的證據(jù)表明,與這些通過外觀和社會地位來推斷遺傳差別的臆測正相反,來自不同種族、不同地域的人類之間基因組差別極小,還不如大猩猩之間的差別大。線粒位追蹤研究顯示最早的人類來自非洲,經(jīng)過數(shù)次大遷移遍布世界各地。按照種族界限將人類分類,或是將智力、犯罪、創(chuàng)造力與暴力等遺傳特征凌駕于種族界限之上,都沒有一絲一毫的可靠遺傳學或分類學證據(jù)支持。“盡管遺傳學于19世紀釋放出了科學種族主義的幽靈,但幸運的是基因組學終于將它重新降伏。”人類基因組中的變異以恒定的速度出現(xiàn)并影響人類的適應性,正是這種變異造成了人類的千差萬別,以適應千差萬別的環(huán)境。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曾經(jīng)寫道:“如果沒有人去讀書,那么就不存在閱讀障礙。如果你在大家狩獵的時候走神,那么這不僅無大礙而且還可能是某種優(yōu)勢的體現(xiàn)(例如狩獵者可以同時注意多個目標)?!?/p>
在21世紀,由強大的測序、克隆、表達、修飾工具武裝起來的基因研究,對人類社會的真正意義不僅在于把人類從固有偏見的隔閡和預設的敵意中拯救出來,更是要把人類從疾病的痛苦中拯救出來。從基因層面入手明確疾病機理,合成治療疾病的關鍵藥物分子,進一步實現(xiàn)提前診斷和預防?;蜓芯咳骈_展后時間不長,人們就利用克隆技術制備出了糖尿病人所需的胰島素和血友病人需要的第八凝血因子。做出此成就的基因泰克公司開拓了生物制藥的新領域。在意識到基因缺陷是許多疾病的成因以后,醫(yī)生和科學家攜起手來搜集整理人類遺傳病并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定位致病突變。找到亨廷頓舞蹈癥和囊性纖維化的基因突變是人類對遺傳病謎團的初步征服,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更是大大縮短了尋找致病突變的進程。胎兒早期的染色體診斷和測序診斷,讓人類終于在繁衍后代的關鍵時刻擁有了選擇權。隨著后基因組時代的來臨,用分化的人類胚胎干細胞取代體內的病變機體,用CRISPR基因修飾技術對攜帶致病突變的基因組實行剪切,還有通過個體測序了解每個人的遺傳背景從而實現(xiàn)精準的個體醫(yī)療,都很可能成為現(xiàn)實。了解基因能讓我們了解我們?yōu)楹紊鵀槿?,并將使我們成為寬容、公平、善良、不為疾病所擾的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