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祚聲+黃小杭
觀前村是福建省第一批歷史文化名村,是浦城縣古代北上中原南下福州的重要水運碼頭。至今,村中仍保存一排沿溪而建的吊腳樓,兩座老社廟,三條舊街道,四座姓宗族祠,五座古涼亭,六個舊碼頭及幾十幢明清時期所留的古民居,是國內(nèi)為數(shù)不多保存較好的古碼頭之一。其“三山秀麗二水交流”的地理環(huán)境、自然風(fēng)光,讓古往今來路過這里的文人墨客流連忘返,詩賦頌之。
觀前村,位于福建省浦城縣境內(nèi)南浦溪畔,是個具有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古村,自古以來為中原入閩重要水運碼頭之一。
觀前村的興起,是“仙霞古道和南浦溪”,閩浙兩省重要的水陸聯(lián)運線。在古代,錢塘江和閩江分別是浙江和福建境內(nèi)的交通命脈。它們之間橫亙著仙霞山脈,穿過這條山脈而連接閩江和錢塘江的是仙霞古道,仙霞古道的南端即閩江航運的起點——浦城的南浦鎮(zhèn),它的北端——浙江省江山市的清湖鎮(zhèn),是錢塘江南源的航運起點,從清湖鎮(zhèn)到南浦鎮(zhèn)的路程,約有120公里。
觀前村與金斗山隔溪相望,金斗山有道觀,名金斗觀;村落在金斗觀前,故取名觀前。舊時,溪中船排往來如梭,埠岸酒肆歌樓鱗次櫛比,街中游人客商摩肩接踵,曾有“歌舞繁華之地,名人過化之鄉(xiāng)”之美譽。文化積淀異常豐厚,1998年曾被福建省政府評為歷史文化名村,南宋愛國大詩人謝翱的故居就在觀前村。觀前村至今還保留著一塊明萬歷元年(1573)的《皋羽謝先生祠記》石碑。歷史上南宋文學(xué)家江淹、宋代的朱熹、明代的徐霞客都在此駐足并留下了贊美這里山水的詩文。
觀前在南朝就得到開發(fā),已有航運業(yè),唐代就比較繁華。自宋以來,已是浦城至建甌一帶的重要水運碼頭,為商賈仕宦北上中原、南下福州的必經(jīng)之路,也是物產(chǎn)集散的重要碼頭。兼之此地風(fēng)光秀麗,過客均在此停舟系泊,沿溪酒肆歌樓、客舍貨棧密布,街市甚為繁榮。其后,歷代沿襲,至1958年,賽(岐)浦(城)公路修通,水運衰退,街市逐漸冷落。
如今,人們走進村中不僅依然可以看到大量的古民宅、舊祠廟等明清建筑,以及堪稱江南一絕的沿河吊角樓。沿溪的古碼頭、卵石路面、建有涼亭的古街,深宅高墻的四合院,規(guī)模巨大、壯觀的水東社,關(guān)帝廟、觀音閣、謝氏宗祠、葉氏宗祠、張氏宗祠等公共建筑,保留有宋至明、清歷代建筑風(fēng)格。
觀前依山傍水,古人稱“二水交匯,三山秀麗,誠南浦之名區(qū)”。村前溪水回旋,村后金山、銀山、龜阜山環(huán)列,形成獅巖宿霧、龜阜眠云、筆岫干霄、飛瀑濺珠、橫梁疊翠、輪溪激漲、夏漲浴牛、秋江縱壹鳥八景。還有謝氏賢祠(謝翱故居)、禪寂寺、大宋敕賜南京光祿夫人陳、胡氏集穴之墓、大口窯窯址等名勝古跡。
從南朝江淹起,眾多名人都曾游歷觀前,留下許多佳作。江淹游觀前九石山,寫下《赤虹賦》;宋朝理學(xué)家朱熹的老師劉子翚到金斗山游覽,寫下五律《金斗山望瀑布》;朱熹的父親朱松游觀前,住宿禪寂寺,寫下七言古詩《宿禪寂院》;朱熹應(yīng)劉圭父之約,游觀前金斗山時,寫下七律《劉圭父約為金斗之游次韻獻疑聊發(fā)一笑》;明代,福建興公詩派壇主徐勃和詩人陳衎留下游觀前詩作多首;地理學(xué)家徐宏祖(號霞客)寫下《游金斗山小記》。清代,名人游覽觀前更多,琉球使者程順則曾5次奉命率隊到中國向清廷進貢都經(jīng)過浦城,并在觀前停泊游覽,留下吟詠小武當(dāng)山詩8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