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虎
“一個人活著的意義,不能以生命長短作為標準,而應該以生命的質(zhì)量和厚度來衡量”“我走之后,頭部可留給醫(yī)學做研究……其他所有器官,凡是可以挽救他人生命的,盡可以捐給他人使用……”這不是什么名人名言,這是一位29歲的年輕女孩在罹患重病后做出的決定。
留下這份遺囑的是北大歷史系的一名在讀博士,她叫婁滔,2016年被檢查出患有“漸凍癥”,近期已陷入昏迷。她在清醒的時候口述了這份遺囑,希望通過捐獻遺體用于醫(yī)學研究,讓那些因為“漸凍癥”飽受折磨的人,早日擺脫痛苦。
“漸凍癥”目前在醫(yī)學上還屬于一個未被攻克的難題,主要臨床表現(xiàn)就是全身肌肉漸次萎縮,這種病最可怕之處就在于患者大腦意識從頭到尾都是清醒的,但卻會慢慢感受到全身不受控制,最后連呼吸都無法自主。也因此,這種病被描述為:靈魂被囚禁在身體里。
據(jù)權威統(tǒng)計顯示,中國器官移植數(shù)量已位列世界第二,每年實現(xiàn)的器官移植手術有一萬多例,但現(xiàn)階段的器官供需比僅為1∶30。作為人口大國,我們有世界上最大的器官捐獻資源,但人們囿于“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與“死者為大”的傳統(tǒng)觀念,認為捐獻器官是對死者的大不敬,視器官捐贈為畏途,再加上坊間對器官捐獻的一些誤解誤傳,種種原因?qū)е挛覈钠鞴倬璜I率遠遠低于其他國家。在這樣的現(xiàn)狀下來審視婁滔的選擇,就更讓人覺其人格之灼灼光華。
“生活以痛吻我,我仍報之以歌”,婁滔用行動詮釋了這句話的內(nèi)涵。人生正絢麗綻放的時候,卻難逃病痛折磨。如果說人生實苦是一種悲的話,陷入絕境的婁滔更是悲上加悲。但她仍然做出了捐獻器官的決定,這就讓人在同情之外,更加感佩于她善良的心性與光輝的人格。罹患絕癥仍不忘助益他人、回報社會,這是婁滔給我們的最大的感動,也是對社會良善氛圍的一次感召。她的生命配得上“有質(zhì)量”“有厚度”的評價。
“真正的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人看?!泵鎸o解的病癥,在體味人生與病痛之后,做出捐獻器官的決定,婁滔不僅讓人仰望,更讓人佩服她的勇氣。她在遺囑中說,“不要舉行任何治喪典禮,更不要收取親朋好友、任何人的慰問金。請讓我靜悄悄地脫離,不留任何痕跡,就如我從來沒來過”。這決絕的口吻,讓人讀出了她看淡生命的超脫。
死后捐出器官,于私,這是婁滔的心愿,求仁得仁;于公,她的器官不僅將直接幫助需要的人,也將用于醫(yī)療實驗,這一行為本身,既是一種公益行為,也是對民間器官捐獻的號召。實際上,每一個人在做出這一決定、惠及另一個人的生命時,都不只是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接力,也是對捐贈意識的宣揚。社會的進步,也得益于這些愿意傳遞生命、傳遞善良的人。
“寧可壯烈地閃爍/不要平淡的沉默/我是短暫的花朵/也是最長久的琥珀……我的心/就是火/燃燒在每一首我唱的歌/聽到的人為我證明了/這世界我來過”。最后,用這首歌,向那些傳遞美好生命、無私奉獻的人,致敬!
(選自“央視網(wǎng)”2017年10月17日)
@南山南 在器官捐獻的工作流程中,遵循“雙盲原則”(即受捐雙方互不知曉對方信息),這是為了保護受捐雙方,也是國際上被證實的必須堅持的原則。
@青 梅 我們深感捐獻者家屬那份撕心裂肺的不舍,逝者已矣,但他們并沒有離開,只是以另一種方式活著,活著的人亦要堅強好好地活下去。
@雙 笙 這種無私的精神實在令人敬佩,他們才是人間真英雄!
@素 月 愿善良的人遠離災難,希望一切安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