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彩紅
摘要:漢字是表意文字,因此中國的古詩相比其他語言的詩歌,具有更大的主觀表達空間,而讀者也能透過特定的文字搭配,對其中詩句產(chǎn)生共鳴。鑒賞古詩就要秉著“詩無達話”的原則,將鑒賞的角度著重放在詩的意境,從中品味詩人的感情。
關(guān)鍵詞:古詩;文化;意蘊
古詩鑒賞并非讓讀者完全展開想象,隨意性地解讀,這要求我們在品味古詩時確保鑒賞言之有理、有據(jù)。鑒于此,古詩鑒賞主要分兩步,第一是鑒賞文學作品形象,第二是評價該詩歌的作品思想,以及作者暗藏的觀點和態(tài)度?;谝陨蟽牲c,可以得出古詩鑒賞主要依靠讀者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對這種文學體裁的理解,以及對從中透出的文化意蘊、言語進行感悟。
1 故事、傳說對古詩文化意蘊的影響
中國的歷史悠久,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誕生了許多民間傳說和故事,有的取材于現(xiàn)實,有的則是神話故事,寄托人們的美好想象。這些故事和傳說,反映了古代人民樸素、純真的美好愿望和期盼。如孟姜女哭長城,就是對秦暴政反抗和控訴,事實上秦長城并非傾倒于一個女子的哭泣,但是人們就是“相信”這種期盼。其他故事傳說還有梁?;?、嫦娥奔月等,都反映了先民們的良好祈愿。這些有廣泛群眾基礎(chǔ)的文化意蘊,經(jīng)過文人騷客的創(chuàng)作,從故事中提煉關(guān)鍵性詞語,構(gòu)成了情真意切的動人詩篇。如“嫦娥應(yīng)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钡?/p>
同樣是月亮的意蘊理解,漢民族是“嫦娥奔月”。對于居于西南苗族地區(qū)的人,則流傳有阿細跳月的浪漫故事,將月亮比作“割耳朵”的文化符號。由此可見,不同的實體對象(月亮、太陽等)其蘊藏的文化意蘊都有所不同,甚至出現(xiàn)理解上的偏差和沖突。
2 先秦思想對古詩文化意蘊的影響
中華文化大體框架,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基本形成,后世的許多成語以及典故都有以上兩個時期的特點,如拔苗助長、守株待兔、鄭人買履等。諸子百家為了各諸侯國的利益奔走,從中產(chǎn)生強烈的文化激蕩,促進了文化繁榮。在此文化背景下,自然事物也被賦予了哲理化思考,如水是普通的自然現(xiàn)象,對于老子而言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將水比喻善良、美好、柔和等絕對利他的事物,它無處不在,所以最接近“道”;對于孔子而言則是“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他認為河水川流不息,是時間的象征。不同思想家對于某一自然現(xiàn)象或事物的理解,衍生出不同的文化意蘊。
受到先秦百家思想的啟發(fā),詩人創(chuàng)作時就會沿用某位思想家關(guān)于水的文化意蘊,如李白《將進酒·君不見》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就展現(xiàn)了水的時間屬性,表現(xiàn)一種線性的時間思考。
此外,關(guān)于“燕子”這一動物,在中國文學典籍里比較常見,依照科學的角度來看,燕子只是遷徙鳥的一種,它們將巢筑于房檐。對于這一特點,古人有不同的理解,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人尋常百姓家”指的是當時只有士族才有能力建設(shè)足夠高大、遮風避雨的房子,因此燕子就在士族的房檐上筑巢。后來隨著平民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也有能力修建這樣的房子,那么燕子也到他們的房檐筑巢。在古詩中,燕子的這種變化,反映了士族權(quán)利的衰微,以及作者對這一變化發(fā)出滄海桑田的無限感慨。
3 民族審美取向?qū)旁娢幕馓N的影響
對于某一事物,不同國家和民族的生活體驗和審美情趣不同,這種差異也體現(xiàn)在了該民族的詩歌或其他文學體裁的作品中。如“蓮花”這一植物,自古就有文人為其著詩,常常將其與“清白”、“高潔”等美好品質(zhì)聯(lián)系在一起,縱觀流傳下來的文章、詩篇,幾乎沒有與之相反的隱義。在文學家的作品影響下,中國人對于蓮花的觀感也由此轉(zhuǎn)變,不再將其簡單地歸類為提供蓮藕的植物。除了文學作品,在繪畫、服飾上也有蓮花的元素。人們對于蓮花的想象和審美,已經(jīng)超脫于一般的植物,使其帶有一定的文化含義。
漢字是表意文字,除了某個字的本義之外,與其他字詞搭配又呈現(xiàn)更深層次的含義。因此古詩語言鑒賞不能拘泥于基本字面意義,而是要通過字詞的搭配和組合,去品味和感受詩人從字句中傳達的情感和觀念。如“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如果從字面意義去解釋,人們可以認為這是告訴世人趁著花紅柳綠的時刻去采花的意思。但是詩句未明確表露的意思更加豐富,即花有開放的季節(jié),若是時間不對花朵會凋謝,而人也有生老病死。再由此延伸開,比喻人若是在有能力做某件事時猶豫不前,那么在余生則會面臨更少的選擇和機會。
一個民族對于某一事物的審美取向,會在文學作品中賦予其特殊的寓意,如梅花在寒冬綻放,由于其開花時期跨越秋、冬、春三季,開花期很長,能夠在寒冷的環(huán)境下開花。這一特點被賦予了“傲骨凌霜”、“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梅花又被稱為歲寒三友、四君子之一,梅花以它的堅貞不渝、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fā)的激勵。因此人們總是用梅花比喻擁有傲骨之風、生性高潔、不畏艱難、頑強不息、不屈不撓、貧寒卻有德行的人。由此梅花在古詩中已經(jīng)脫離了普通植物范疇。
結(jié)論:綜合上述,品味古詩中的文化意蘊,首先對中國的文化要有一定的理解,從而理解部分實物對應(yīng)著哪些文化意蘊。它是千百年來融入中華民族的思想內(nèi)核,是一種共通的文化符號。對于古詩鑒賞,不應(yīng)簡單地從基本字義來解析,還要通過已有的字詞品味意未盡的思想情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為讀者提供有益參考。
參考文獻
[1]孫洪偉.憑借“微”教學探尋古詩的哲學意蘊[J].遼寧教育,2018,(15):11-14.
[2]錢俊敏.以微顯著,讓古詩教學意蘊悠長[J].教書育人,2018,(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