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佳
港珠澳大橋?qū)崿F(xiàn)全線貫通的時候,大橋總工程師林鳴正好60歲,面對這份來之不易的禮物,他已經(jīng)開始暢想通車的日子。
這一天總算來了,10月24日上午,這條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西接珠海、澳門的海上“巨龍”終于騰空而起,正式通車!
55公里跨海大橋+6.7公里海底隧道,從動工到通車,林鳴帶領著4000人的鐵血軍團“9年磨一劍”,終于將這份杰作擺到了世人面前。
今年61歲的林鳴是我國著名的橋梁專家,能接手港珠澳大橋工程,可能也源自他跟珠海的特別緣分:在他整整40年的職業(yè)生涯里,第一個作品是珠海大橋,第二個是在珠海的淇澳大橋,加上這次的港珠澳大橋,他已經(jīng)“三下珠?!薄?/p>
雖然建橋梁是專家,但在隧道工程方面,林鳴從未涉足過,可以說是十足的“菜鳥”,而港珠澳大橋中他負責的恰恰是最具挑戰(zhàn)性的“島隧項目”。
項目一開始,林鳴就把家從北京搬到了珠海,因為工程的建設難度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期。
港珠澳大橋的海底隧道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深埋沉管隧道,由33節(jié)沉管對接而成,每節(jié)沉管重達8萬噸,相當于一艘航空母艦。在海底深處對接,誤差只能是幾厘米。
“33節(jié)沉管,裝上去,對接好,像連續(xù)33次考上清華,難度可能還要更高。”
而在港珠澳大橋之前,我國的沉管工程加在一起不到4公里。當時我們的海底隧道技術,在不少外國專家眼里,“就相當于小學生的水平”。
技不如人,只能低頭苦學!
當時世界只有2條超過3公里的隧道,一個是歐洲的厄勒海峽隧道,還有一個是韓國釜山的巨加跨海大橋。
2006年,林鳴前往韓國釜山,希望學習類似工程的建設經(jīng)驗。然而在林鳴向接待方誠懇地提出“能不能到附近去看一看他們的裝備”時,卻被一口回絕。最終,他們只是乘坐交通船在數(shù)百米處轉了轉就悻悻而歸。
接下來,林鳴找到了當時世界上海底隧道技術最尖端的一家荷蘭公司合作,結果人家拋出了天價:1.5億歐元!當時約合15億人民幣。
談判過程異常艱難,最后一次談判時,林鳴做了妥協(xié),他希望花3億人民幣只換一個項目框架。
但是,荷蘭人戲謔地笑了笑:“我給你們唱首歌,唱首祈禱歌!”
一句話將林鳴團隊的尊嚴碾壓殆盡。
而在他們突破港珠澳大橋深埋沉管隧道技術后,當時開出天價的那家公司又特意邀請林鳴去做交流,還在公司升起了中國國旗,當然這些都是后話了……
“人生處處都是坑?!焙献鹘舆B泡湯后,林鳴覺得當時的無助和沮喪用這句網(wǎng)絡用語表達再貼切不過了。
從那時起,他就打定主意:“誰都靠不住,只有靠自己?!?/p>
沒日沒夜的論證、成百上千次的試驗、一項項技術創(chuàng)新和系統(tǒng)集成……林鳴就這樣率領團隊“摸著石頭過河”,開啟了鑄就超級跨海通衢的逐夢之路。
組成隧道的33節(jié)沉管,林鳴給它們一一標上了序號。從E1到E33,每一節(jié)都有自己的故事。在林鳴眼里,這些就像他的每一個孩子。
沉管的安裝,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工程,要從工廠把這個重達8萬噸的“大家伙”通過船運到施工地點,然后再精準沉放到指定位置,并與前面的沉管對接。
每一次都需要幾百人共同上陣,光是從工廠拖到施工點,都需要好一陣折騰。
2013年5月1日,歷經(jīng)96個小時的連續(xù)鏖戰(zhàn),海底隧道的第一節(jié)沉管安裝成功。
然而,第一節(jié)的成功并不意味著后面32節(jié)的安裝都可以簡單復制。嚴苛的外海環(huán)境和地質(zhì)條件,使得施工風險不可預知。
2013年年底,在籌備第8個“孩子”——E8沉管安裝的關鍵時刻,林鳴因勞累過度鼻腔大出血,4天內(nèi)實施了兩次全麻手術。
醒來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沉管安裝的準備情況。未等身體恢復,他又匆匆回到工地,晝夜監(jiān)控施工全過程。等沉管順利沉放對接后,林鳴才下船復查身體。
“工程建設就像走鋼絲,每一步都是第一步,每一節(jié)都是第一節(jié)?!边@句話一直深深地烙印在林鳴心中,也成為他堅定的信條。
在林鳴看來,命運最曲折的是安裝第15個“孩子”——E15。
由于惡劣的海況和橋底回淤,E15曾兩次被拖回工廠。第三次,團隊申請到有關部門的支持,珠江口的采砂企業(yè)全部停工,這樣才順利完成了安裝。
“幾乎每一節(jié)沉管都有故事”,從2013年5月的第一節(jié)到2016年10月的最后一節(jié),3年時間,林鳴總算是順利安置了每一個“孩子”。
中國工程師也用這份優(yōu)秀的答卷向世人證明:很多事情,我們自己就可以做到!
不僅可以,林鳴團隊還要做到最好!他們賦予了港珠澳大橋最“長壽”的身板,讓它的設計使用壽命達到了120年,遠遠超出了常規(guī)標準。
去年,團隊施工時還趕上了超強臺風“天鴿”,島隧橋和2000多名工人都處在臺風的中心位置,卻安然無恙,讓大家對橋梁抗風險能力信心倍增。
如今大橋不僅外表美翻,還秀外慧中。為了避免施工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影響,他們在前期規(guī)劃的時候,就已經(jīng)注意到了附近海域“中華白海豚”的存在。
于是,團隊在很多水上作業(yè)過程中,在白海豚家族身上也花了很多心思。2010年,這個區(qū)域的白海豚大概1200只,到了2016年竟然翻了一倍,成了2400只。
9年間,林鳴沒有休過假,人瘦了30斤,頭發(fā)也已經(jīng)花白……他將自己的全部心血都投注在了這座大橋上,博弈深海,踏浪伶仃洋。
如今橋通了,林鳴覺得自己最虧欠的是家人。全年無休的工作節(jié)奏,讓他與家人長期分隔兩地。妻子只能在退休后放棄北京的生活,到珠海給他做后盾。
在一次采訪中,他曾愧疚地表示,這么多年一次都沒有給兒子開過家長會。好在兒子長大后也加入了他的工程團隊。有家人在身邊支持,也成了他堅持下來最大的動力。
平日里,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林鳴最大的愛好就是跑步。每次他都給自己定好目標,不達目標不罷休。就在大橋通車的前一日,林鳴應約在橋上跑了一次。頭頂藍天為卷,腳下碧海為詩,身邊白豚為伴,這一次,他跑得最為痛快!
(摘自《環(huán)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