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冊淵
“老人倒了可以扶,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來了?!爆F(xiàn)實生活中,人們不時會聽到這樣的感嘆。為保障“人心不倒”,2017年3月1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的民法總則中第一百八十四條規(guī)定:“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dān)民事責(zé)任”。這項被人們形象地稱作“好人法”的條款,確立了“見義勇為不擔(dān)責(zé)”的原則。
“見義勇為”是怎么來的?要不要獎勵?如何保護見義勇為者的利益?傳統(tǒng)形成的背后,有不少故事。
見義勇為該不該獎
一般認為,我們今天所說的“見義勇為”源自《論語·為政》中的“見義不為,無勇也”一句。西漢經(jīng)學(xué)家孔安國將其解釋為:“義者,所宜為也。而不能為,是無勇也?!蔽覀儚闹兄辽倏梢泽w會到兩層意思:首先,人們應(yīng)該去做所謂“義”的事情,因為其“宜為”(“應(yīng)為”之意),如果不做,即是“無勇”之人;其次,見義而為是需要勇敢品質(zhì)的,“無勇”的話,本來應(yīng)該去做的事情也不會有人去做。
“對見義勇為的行為該不該獎勵?”在古時卻經(jīng)歷了一番爭議?!秴问洗呵铩げ煳⑵肪椭v過兩則耐人尋味的小故事:
一則是“子貢贖人”:根據(jù)魯國法律,如果有人見到魯國人在國外為奴而將其贖回的話,可從國庫領(lǐng)取補償金。一次,孔子的學(xué)生子貢贖回魯人卻拒絕了補償金??鬃拥弥笾肛?zé)了子貢:“假如人們都學(xué)習(xí)子貢贖人而不領(lǐng)補償金,那么今后就沒有人愿意贖回在外為奴的魯人了?!?/p>
無獨有偶,在孔子的另一位學(xué)生子路身上則發(fā)生了“子路救溺”的故事:“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魯人必多拯溺者矣?!贝笠馐钦f,一次,子路救了一名溺水之人,當事人送子路一頭牛以表示感謝,子路欣然收下??鬃有老驳卣f道:“魯國今后一定會有很多人樂意救援溺水者!”
“子路受人以勸德,子貢謙讓而止善”,這就是孔子的理解。有了孔圣人的理論做基礎(chǔ),在此后的歷朝歷代,對見義勇為行為的獎勵開始逐步推開。
制定法律獎勵見義勇為者
秦朝是我國封建社會中較早對見義勇為者給予物質(zhì)獎勵的政權(quán)。在云夢秦簡《法律答問》里,即有“捕亡,亡人操錢,捕得取錢”的規(guī)定。也就是說,凡捉獲逃亡的盜賊,若其身上攜帶錢財,錢物歸捕捉盜賊的人所有。這時對見義勇為者的獎勵不是由政府出錢,而是從罪犯身上獲取。
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法律制度成熟的階段?!短坡墒枳h》 對見義勇為的規(guī)定更為詳細。宋代元代的法律制度沿襲了唐朝對見義勇為的規(guī)定。
不僅獎錢還獎“烏紗帽”
到了明朝,除了對勇于捕獲盜賊者給予物質(zhì)獎勵外,還試行了賞官制。破格提拔見義勇為者當官,這在“官本位”的封建時代,如此獎勵絕對算是重獎,而那些見義勇為者也大多欣然領(lǐng)獎。
那時有個叫孫堅的人,17歲時隨父親一起乘船去錢塘。途中,正碰上海盜胡玉等人搶奪商人財物,在岸上分贓。商旅行人,一見此情景,都嚇得止步不前,過往船只也不敢向前行駛。
孫堅見狀,對父親說:“此賊可擊,請討之?!庇谑菍O堅提刀,大步奔向岸邊,一面走,一面用手向東向西指揮著,好像在部署民眾對海盜進行包抄圍捕似的。海盜們遠遠望見這情形,錯認為官兵來緝捕他們,驚慌失措,扔掉財貨四散奔逃。孫堅不肯罷休,追殺一海盜而回,其父親又驚又喜。
后來,孫堅因為這次有勇有謀的見義勇為而聲名大振,郡府便召他代理校尉之職。
洪武元年(1368年)頒布的《大明令》中規(guī)定:“凡常人捕獲強盜一名、竊賊二名,各賞銀二十兩,強盜五名以上,竊盜十名以上,各與一官。應(yīng)捕之人不在此限?!笨梢?,明代對見義勇為者既獎錢還獎“烏紗帽”,但對履行捕獲強盜職責(zé)的“警察”等政府人員,明確不在獎勵范疇。如此規(guī)定,意在鼓勵更多的平民百姓見義勇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