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周
11月26日,佳士得香港賣場,據(jù)傳是蘇東坡真跡的《枯木怪石圖》被一位神秘買家拍到,競拍價高達(dá)4.1億港元,創(chuàng)造了佳士得香港拍賣史上最高單件拍品記錄。有人說,《木石圖》的筆法不像蘇東坡,旁邊所謂的米芾題跋也不像米芾所寫,所以這幅畫很可能不是宋朝人的原作,至少不是蘇東坡的原作。
但也有幾位書畫鑒定大家認(rèn)為它是真品,例如徐邦達(dá)先生的《中國繪畫史圖錄》、張珩先生的《木雁齋書畫鑒賞筆記》,以及啟功先生主編的《中國歷代繪畫精品》,都收錄了《木石圖》,認(rèn)為是“東坡真跡無疑”。
這幅天價藝術(shù)品到底是不是蘇東坡真跡,我們不是專業(yè)鑒定人士,不敢妄言。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蘇東坡在世時畫過不止一幅《木石圖》。
據(jù)宋人筆記《石林燕語》記載,米芾嗜好書畫,尤其嗜好古人書畫,見到名家字畫,砸鍋賣鐵也要買,有一回他買王羲之的《破羌帖》,花了整整十五萬文。這十五萬文是銅錢,當(dāng)時銅錢與白銀的官方比價是1300:1,十五萬文才一百多兩銀子。
又據(jù)《三蘇年譜》考證,蘇東坡早年在陜西寶雞做官,買到吳道子親筆所畫菩薩像兩幅,總共花了十萬文。蘇東坡與米芾有交往,兩人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當(dāng)時十萬文還不到一百兩銀子。
北宋末年,李清照夫婦在京城開封買到北宋政治家兼書法家蔡襄的一幅《趙氏神妙帖》,“以二百千得之”,花了銅錢二十萬文,折合白銀不到二百兩。后來這幅《趙氏神妙帖》又被岳飛的孫子岳珂收藏,買價三十三萬文。要知道,岳珂是南宋人,南宋發(fā)行紙幣造成通貨膨脹,南宋的三十三萬文不一定比北宋的二十萬文值錢。
米芾著有《畫史》一冊,多次提到書畫價格。如“劉子禮以一百千買錢樞密家畫五百軸”,花十萬文買了五百幅畫;“蔣長源以二十千買黃蓬畫貍貓顫薄荷”,花兩萬文買了一幅畫;“其孫攜韓混《散牧圖》至,……索價四百貫?!庇腥顺鍪郾彼蚊柬n混的《散牧圖》,要價四十萬文。
岳珂著有《寶真齋法書贊》一部,該書第十二卷說南宋時期書畫市場上贗品盛行,某畫家擅長偽造蘇東坡的畫作,六幅一套打包出售,要價只有兩千文再加一匹細(xì)布。
現(xiàn)存宋朝史料中記載的書畫成交最高紀(jì)錄,應(yīng)該是南宋大將韓世忠購買王羲之的《蘭亭序》。據(jù)《中興小紀(jì)》敘述,韓世忠認(rèn)為是真跡,“以錢百萬得之”,花了一百萬文。隨后韓世忠將這幅絕世珍品獻(xiàn)給宋高宗,高宗一瞧落款兒,笑了:“這哪里是什么絕世珍品,明明是皇后的臨帖嘛!”
讀到這里,大家想必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賣場上無論多么名貴的字畫,拿回宋朝都不可能賣到天價。在宋朝藏家眼里,吳道子的畫、王羲之的字,并不一定要比宋朝書畫昂貴,少則幾萬文,最多百萬文,都可以買到真跡。假如買假畫,那就更便宜了,南宋時期別人仿造的蘇東坡畫作,六幅一套,只要兩千文。由此可以想見,蘇東坡在世時如果賣自己的畫,大概也就是幾萬文一幅吧?
幾萬文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多少錢呢?拙著《歷史課本聞不到的銅臭味》考證過北宋中后期銅錢購買力,一文銅錢大約相當(dāng)于如今八角人民幣,一萬文即八千元,兩萬文即一萬六千元,三萬文才兩萬四千元。
同樣一幅畫,在宋朝賣幾萬,在今天竟能賣到幾個億,這又是為什么呢?
原因不外以下幾條:
第一,蘇東坡的畫在宋朝不算稀缺,在今天卻如大海撈針一般難以搜尋,價格是稀缺程度的體現(xiàn)。
第二,宋朝人收藏書畫是出于愛好,現(xiàn)代人收藏書畫還有保值和增值的意圖,越是稀缺的藏品,保值和增值的效果越明顯,所以我們擁有更為強(qiáng)烈的投資需求。
第三,宋朝經(jīng)濟(jì)雖說相對繁榮,畢竟是古代,生產(chǎn)力剩余不多,不像現(xiàn)在市場上有那么多的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