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黃”又作“皮簧”,是西皮和二黃(簧)的簡稱,它們是京劇的兩大主要聲腔,所以早年的京劇也被稱為“皮黃”或“皮簧”戲?!吨袊﹦∈贰分姓f:“京劇的前身是徽戲(徽調)、漢戲(楚調)、昆曲、秦腔、京腔,并受到民間俗曲的影響?!碧貏e是徽戲和漢戲的聲腔對京劇的形成影響最大。自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開始,以向乾隆皇帝祝壽為名,先后有“三慶”“四喜”“春臺”“和春”等徽班來到北京演出,史稱“四大徽班”,先后到京的漢戲藝人多搭徽班演唱。二黃(簧)是徽戲的主要聲腔之一,而漢戲聲腔以西皮和漢戲二黃(簧)為主,它是皮、簧合奏的。隨著徽戲、漢戲進京演出,使得西皮、二黃(簧)聲腔進一步融合,迅速發(fā)展,形成豐富的旋律和完整的板式。多數人認為,“二黃(簧)”之說來自地名,即湖北的黃岡、黃陂二縣,楊靜亭著《都門紀略》就是這種說法。其他說法還有很多,莫衷一是。至于“西皮”,初稱“襄陽調”,有來源于中國西部的音樂成分,而湖北人稱“唱”為“皮”,故名“西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