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金鑫
編者是以作者的作品為喉舌的,我們原本不計劃就“改革開放40周年”的選題再多說些什么。但在收到褚宏啟老師發(fā)來的《人生幾度秋涼:過去40年的社會與教育》一文時,一種難以名狀的思緒浮上心頭,陡然間喚起了我的許多記憶,不由得重新審視過往與當下。
我猶記得,1976年的一天,還是小兒的我,拽著姑姑長長的辮梢,跟幾百名男女老少一起,默默地來到大操場集合。天色黑沉沉的,人們臂纏黑紗,胸戴白花,痛哭聲高高低低、此起彼伏,我小小的心里,感覺天就要塌下來了。大人們回憶說,當時是發(fā)自內心的悲痛與惶恐,腦子里只有一個念頭:以后可怎么辦呢?大海航行靠舵手,指引方向的偉人走了,自己的前途在哪里?老百姓的前途在哪里?國家的前途在哪里?
我猶記得,后來我上小學,每學期學費大概是兩元錢,而有的人家連這兩元錢都拿不出。那時候的小學,主要開語文數學兩科。初一時,學校終于開了英語課,但英語老師的英語是她半年前現進修的,她自己也常常搞不清楚怎么發(fā)音。我是第72個到班里報到的學生,班里同學太多了,以至于到現在我也不確切知道自己的初中同學都有誰。
我猶記得,我們是最后一屆不用交學費的大學生,國家獎學金用飯票的形式發(fā)下來,每月66塊,女生用不完還可以“救濟”男生。我們畢業(yè)時,國家還包分配,還有用人單位來學校選人要人。畢業(yè)后我到學校教書,那時學校還有校辦工廠,老師的福利往往與校長的“經營”能力相關。那時新東方、學而思等機構大概還沒有創(chuàng)立,孩子們周日時還會三五成群滿街瘋跑。
......
40余年過去,我們的社會已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育部《2017年全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顯示,我們已擁有各級各類學校51.38萬所,2.70億在校學生,建成了全世界體量最大的教育,兒童從“沒學上”,到“有學上”,到“上好學”,迎來了政策改進和實踐推進的雙重曙光。
我們的中小學校,正是在這變局中不斷成長—
顏值高了—學校從千校一面到各美其美,開始辦出各自特色。“鈴和小鳥,還有我,大家不同,大家都好?!钡讱庾懔恕?a href="http://www.so.com/link?m=a1rd%2FOzOOIWMxYIWwz0mkJsrdrZ5iHARJDLoS6fdI%2F9%2BVlaWX06JCbDJ4MtN7KhAjpbiPh2RvNOkG1WZORPDrQTE3iIsJ9WBNTjhXaPGe54ep8dpLWlb8VhXCX4%2FIxvrCfCNi6GPdVdMBewA8pcmthPAlGuxR2MBD6FJti3hlkJkINa9Ghm3w4p4u9qTZIgWcV4a0%2BbPdeCXyyJPS">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比例已經連續(xù)6年超4%,校長們不必再為了辦學經費而去四處“求告”,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再也不會因交不起學費而輟學了。根基牢固了—國家開始建立三級課程管理體系,學校開始為學生提供更豐富多元的課程。品質提升了—教師從研究教轉變?yōu)檠芯繉W,各地各種教育教學方式的探索層出不窮?!傲紟煛备嗔恕處煂W歷層次、教學能力和研究水平不斷提高,一些更高層次人才也開始進入基礎教育系統(tǒng)。管理更人性化了—從經驗管理到制度管理到文化管理,學校管理越來越有本土味道,越來越回歸教育本真。
“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彼信d替得失中,最重要的“興”和“得”,是讓我們終于發(fā)現了自己。我們找到了方向,不再困惑于國家和民族該向哪里去;找回了文化自信,從對中外文化的重讀中找到立身立國之本;激發(fā)了生命潛能,相信通過努力能夠把握自己的命運;創(chuàng)造了“新世界”,中國教育走過了一個螺旋式上升、波浪式推進的發(fā)展過程。而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對干部教師心智的喚醒和解放,讓人們扔掉了思想的拐棍,打破了思想的牢籠,認識到自我的力量,不再依賴,不再抱怨,不再被動等待“上面”和“英雄”的意志,開始沐風櫛雨,獨立前行。
所以我們更希望對這40年有一個深情的回望,做一個理性的研判。幸運的是,我們找到了最合適的人來講述最合適的領域。他們既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又特別熟悉中小學管理實踐;既有高度凝練概括的能力,更有對歷史高度負責的精神。他們將文章的寫作當作一次與歷史和未來的對話,極其嚴肅、極度認真地對待此事。裴娣娜老教授,一次次給編輯打電話,談方向,談結構,談內容,逐字逐句地修改核實。桑新民老先生,一次次與老友們核對文章中的每一個人物和細節(jié)。李金初老校長,重新翻閱幾十年來的資料......
他們越是如此用心,我們越是不敢有絲毫怠慢。
我們希望,能借助這次回望,看到中國學校管理的偉大與膚淺,明白我們的光榮與失敗,讓理性、民主、科學、人文的光芒,永遠映照我們的目光與腳步。未來幾十年,我們遇到的矛盾將更為尖銳,城鄉(xiāng)差異、區(qū)域差距、價值重建、擇校升學、師資重組、學生減負、家?;?、階層固化等等問題將更加錯綜復雜,教育領域可能會成為社會矛盾的集中爆發(fā)點。但我們?yōu)楹⒆觽兘K身發(fā)展奠基的初心不能變,教育追求人類社會公平公正的擔當不會變。
陽明先生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苯逃I域改革開放40年的花,無論我們看與不看,都在那里芳華綻放。我們期待的是,能以此告慰當年那些苦悶彷徨的人們,告慰當下這些迎風奔跑的人們:這40年,這盛世,終會如你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