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惜漢字,弘揚傳統(tǒng)文化;以古為鑒,細說字間故事
釋義:杼是織布用的梭子,《古詩十九首》中“札札弄機杼”,描繪的是織女織布時的場景?!巴惰獭眲t指扔掉織布用的梭子,比喻謠言眾多,動搖最親近者的信心。
字里故事:
秦先祖是為周天子養(yǎng)馬出身,后擊敗西戎,得了一塊苦寒、貧瘠的秦地開始“創(chuàng)業(yè)”。經(jīng)過五百年潛心經(jīng)營、厚積薄發(fā),秦國最終從無助、弱小、可憐的“后進生”脫胎換骨成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實力雄厚的“尖子生”,并有了問鼎中原的志向。
秦武王即位后不久,就意欲攻打韓國。但秦軍若想兵出函谷關(guān),必須先掌控韓國軍事重鎮(zhèn)宜陽,才可以保證物資與兵員的輸送。為此,他向自己的左右丞相請教奪取宜陽之計。
右丞相樗里疾表示反對,因為秦國到韓國的路途遙遠,不僅勞民傷財,還有腹背受敵的風(fēng)險。左丞相甘茂卻提出,宜陽對秦國非常關(guān)鍵,伐韓勢在必行。而他們現(xiàn)在首先要做的是破壞韓魏聯(lián)盟,一旦魏國助秦,韓國被孤立,就算宜陽城池堅固、兵精糧足,也可能被秦軍攻破。
但怎么才能使韓魏聯(lián)盟瓦解呢?要知道這兩個諸侯國連同趙國是“一母同胞的三兄弟”,都是從晉國脫離出來的,關(guān)系非常緊密!這時,甘茂自請入魏。他胸有成竹地表示,不僅能讓魏王不偷襲秦軍,還能讓魏王出兵助秦。
果然,甘茂出使魏國,以“共享伐韓之利”為誘餌爭取魏王的支持,并施以政治軍事壓力,最終魏國答應(yīng)出兵助秦,共伐韓國。
甘茂又告訴另一位使臣:“您回去,把出使的情況報告給武王,就說‘魏國聽從我的主張了,但我希望大王先不要攻打韓國。如果事情成功了,全算您的功勞。”
使臣把甘茂的話報告給秦武王。后來秦武王到息壤迎接甘茂,詢問其中緣故。
甘茂回答說:“孔子的弟子曾參,以孝著稱。一天,魯國有一個與曾參同姓同名的人殺了人,有人告訴曾參的母親:‘曾參殺了人。當時,他的母親正在織布,泰然自若地答:‘我的兒子不會殺人。過了一會兒,又有一個人來說同樣的事,曾母仍神情不變。但是當?shù)谌齻€人告訴她曾參殺了人之后,曾母當即扔下梭子,翻墻逃跑了。
“您看,即便曾參富有賢德,母親對他深信不疑,當有三個人懷疑他時,母親依然會信以為真。而我的賢能比不上曾參,大王對我也不如曾參的母親對曾參那樣信任,可是懷疑我的絕非只有三個人。我唯恐大王也像‘曾母投杼一樣懷疑我呀。
“當初,張儀在西邊兼并巴蜀的土地,在北面擴大了西河之外的疆域,在南邊奪取了上庸,天下人并不因此贊揚張儀,而是認為大王賢能。魏文侯任命樂羊為將,帶兵去攻打中山國,打了三年才攻下。樂羊回到魏國論功請賞,魏文侯卻把一箱子告發(fā)信拿給他看,嚇得樂羊行跪拜大禮說:‘攻下中山國不是我的功勞,全靠主上的威力啊。
“宜陽是個大縣,相當于一個郡。現(xiàn)在大王離開自己所憑據(jù)的幾處險要關(guān)隘,遠行千里去攻打它,必然會面臨很大的困難。而我是個寄居此地的臣僚,樗里疾和公孫奭二人會以韓國國力強勁為由同我爭議攻韓的得失,大王一定會聽從他們的意見,到時恐怕會扔掉‘梭子?。 鼻匚渫趼勓员阏f:“我不聽他們的,請讓我跟你盟誓。”
后來,甘茂帶兵攻打宜陽,打了五個月卻久攻不下,樗里疾和公孫奭果然提出反對意見。秦武王便打算退兵不攻了。甘茂說:“息壤就在那里,您可不要忘記了……”秦武王想到在息壤的盟誓,便調(diào)集了全部兵力,助甘茂進攻宜陽。最終,甘茂拿下了宜陽。韓襄王不得不派使者同秦國講和。而秦國不再偏居西陲,邁出了東進的第一步,正式加入了與各諸侯國爭強的風(fēng)云戰(zhàn)局之中!
——整理自《戰(zhàn)國策·秦策二》
你知道嗎?
1. 秦武王身高體壯,喜好跟人角力。有一次,秦武王與孟說比賽舉“龍文赤鼎”。結(jié)果比賽中大鼎脫手,砸斷秦武王脛骨,氣絕身亡,年僅23歲。
2. 曾參有一則很著名的小故事。曾參的妻子準備上集市去,孩子哭鬧著也要跟去。妻子便哄孩子說,聽話的話,晚上就有豬肉吃。曾參知道后,磨刀準備殺豬,妻子忙制止他。曾參說:“你不可以與兒子開玩笑。他什么都不懂,只會學(xué)習(xí)父母,聽從父母的教導(dǎo)。如果你欺騙他,這就是在教他欺騙人。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會不相信母親,這不是正確的教育方法?!?/p>
看圖說字:
“投”原為“殳”,甲骨文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