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珩
至今我都還記得,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法國的一場演講。他從雨果的《悲慘世界》、司湯達的《紅與黑》、巴爾扎克的《歐也妮·葛朗臺》談到法國的繪畫藝術,那淵博的知識、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令我由衷欽佩。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呢?這是一個曾經讓我十分好奇的問題。直到最近,閱讀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我終于找到了答案。
這本書由中央黨校采訪實錄編輯室編寫,是習近平1968年-1975年在陜西延安梁家河大隊當知青的生活實錄。全書語言樸實,用訪談的方式再現(xiàn)了習近平當年在梁家河,與知青戰(zhàn)友、當地村民之間一件件情暖人心的大事小事。他在青少年時期的那段經歷告訴了我,凡事都有因果,青年習近平能成長為這樣一位高瞻遠矚、親民務實的領袖人物絕非偶然。
歷史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大儒孟子曾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曾益其所不能?!绷暯降钠吣曛鄽q月,為這句至理名言提供了完美的詮釋。
六、七十年代的陜西延安梁家河,還是黃土高原上一個貧瘠荒涼的村落,剛滿十五歲的習近平來到這里,插隊落戶。黃土高原土地荒涼,缺糧缺油,只能用粗糧充饑,而且還經常斷炊。由于住在窯洞,炕上有很多跳蚤,常把人叮出一身紅點。這些對于從城市來的青年們來說,都是極大的考驗。不過,習近平從不叫苦叫累,他的堅韌不拔,快速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贏得了村民的一致贊揚。
再看今天,我們這些八年級學生和當年的習近平年紀相仿,而所處的環(huán)境卻是天壤之別,這本書中關于習近平在艱苦環(huán)境中成長的經歷讓我深深震撼。一個青年不僅“志存高遠”,還有“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精神,不在乎從小事做起。
習近平在他的七年知青歲月中,目睹了村民們的貧困生活。那時他暗暗下定決心,有朝一日,若能有所作為,一定要改變百姓們的貧窮狀況。
在每天精疲力盡的勞作之后,同伴們都早早進入了夢鄉(xiāng),而習近平卻就著煤油燈昏暗的燈光閱讀,直到深夜。這樣的生活,日復一日,他不以為苦,反而獨得其樂,還風趣地說:“我找到了眾人‘皆睡我獨醒的感覺?!?/p>
青年習近平也想上大學,但由于一些問題遲遲不能如愿,他卻始終淡定自若。他認為,學習的方式不是固定的,上大學不是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他如饑似渴地學習古今中外的各種知識,無論是歷史、地理還是文學、哲學都有所涉獵。他深信“書到用時方恨少”,知識總有用到的那一天。讀遍了攜帶的書籍之后,凡是能借到的書他都去借來看。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生活中不斷學習,才造就了今天學富五車的習近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作為新時代的少年,我們有目標嗎?我們的目標是什么?我想,是時候認真思考這些問題了……
(原文有刪減)
員外:兩代青年人的目光交匯,會有什么樣的感悟呢?小作者在閱讀了青年習近平的故事之后,反觀自身,對人生目標提出了新的思考——只有擁有堅定的目標,才能找到自己未來的路。只有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鍛煉自我,才能真正的成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