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悅
摘要:藏傳佛教的金剛法舞面具的制作是相當具有特色的,并且在根據(jù)扮演的角色,面具也可以分出四種分類,但是當中數(shù)量最多的是護法神面具。每一個面具的制作都是根據(jù)宗教神像的面部特征來進行制作的,同時面具本身也是相當具有特色的,它當中包含了很多的宗教內涵,法舞的面具是一種很好的宗教象征。
關鍵詞:金剛法舞 面具制作 宗教內涵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22-0185-02
法舞的相關特點和商周時期的儺戲都極為相似,當中的表演者也是常常帶著神靈的面具來進行演出。法舞當中面具的種類很多,形態(tài)也是各式各樣。通過面具,宗教當中的內涵和意蘊都可以通過法舞進行很好的展示,并且也可以利用面具創(chuàng)造出一種神秘的感覺。法舞當中面具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是沒有佩戴面具,那么就不是法舞,這一種舞蹈也是宗教樂舞當中重要的一種體現(xiàn)。不一樣的面具代表的法舞神靈都是不同的,面具也因此成為了角色的一種區(qū)分。面具的制作過程和它象征的意義都是法舞研究當中必須要注重的。
一、金剛法舞面具的制作
(一)在藏區(qū)不同的地方都有著不同的面具形式,就以法舞表演者佩戴的白面具來講,這一種面具一般都是使用羊皮來進行制作的。在藏區(qū)的白馬族當中盛行的山神儺舞當中,表演者佩戴的面具一般都是由木頭雕刻的。法舞當中的面具,就不同的地區(qū)來講,一般都是使用布、銅、木來進行制作,在這三種材料當中布料制作的面具較為輕便,并且制作的費用要求也不是很高,在法舞當中廣受歡迎。在藏區(qū)的某些寺廟當中還任然保存有銅制或是皮制的法舞面具,但是這些面具一般都是用于祭祀,一般都不會用于表演。在個別的法舞當中個別的角色是使用銅制面具的。
(二)法舞使用的面具,都是有著獨特制作工藝的。在相關的文學作品當中,對法舞面具的制作方法進行了詳細的接受,以書中提高的布制的面具為基礎對整個的面具制作流程進行簡單的介紹,當中大致分為4個步驟。
1.制作模型
在面具模型制作期間,一般都會選取大小剛好合適的硬土塊,然后在用尺子對上下左右進行測量,選取的材料必須要和面具的大小差不多。把土塊運回后,精心進行打磨,從而使得土塊變的很光滑和整潔,慢慢的將土塊打磨成橢圓形,讓其呈現(xiàn)出人臉的外形,然后制作者在根據(jù)神靈的臉部特征,用雕刻刀進行細致的雕刻。雕刻的水平高低,是面具制作當中非常重要的。通過精細的工藝來進行雕刻,讓一個土塊呈現(xiàn)出外形,讓面具變得活靈活現(xiàn)。如果是進行護發(fā)面具的雕刻,那么就必須要將護法的表情進行很好的刻畫。在面具的制作過程當中制作者常常都是專心致志,因為土塊非常容易碎掉,所以他們在運刀時必須要專心致志,對力度進行很好的掌控,如果是雕壞一點點就會前功盡棄。法舞當中使用的面具一般口都是張開的,進行表演的人一般都是從口進行外視。在法舞面具的制作當中牙齒也需要每一刻都雕刻出來,從而讓面具具有更高的生動性。使用土塊進行制作模型,材料的選擇也是非常的廉價,隨便那里都可以找到,并且土塊有著較強的可塑性,進行雕刻期間也是非常的方便。
2.粘貼布片
在面具模型雕刻完畢后,就需要對表面進行布片的粘貼。布片的大小不能出現(xiàn)較大的偏差,一般的面具制作當中使用7片布料進行可以完成粘貼工作,使用的粘合劑也是較為傳統(tǒng)的漿糊。漿糊的制作也是非常的簡單,一般都是將面粉倒入水中進行加熱,然后不停的進行攪拌,這樣就可以完成漿糊的制作。在進行粘貼期間應當將漿糊平整的涂抹在布片上,然后在一次一次的粘貼在面具模型上。布片之間也必須要相當?shù)墓ふ?,讓面具的整體都看出粘貼的痕跡。模型的表層因為會有著不平整的情況,因此在進行粘貼時,就必須要按照模型的形狀來進行粘貼,這樣才可以很好的讓面具保持立體感。在布片的使用上一般都只使用黑白兩種顏色的布料,通常都是想粘貼一層的白色,然后在使用黑色布片,這樣反復的使用。在所有的布片粘貼完成后,等快完全凝固后,就可以將布片下的模型給打碎,這樣就可以呈現(xiàn)出一個完整的布料面具的初體。然后在使用工具將面具的口給打開,讓面具張開口。
3.上色
在給面具進行上色期間,必須要在表面先涂上一層白色的顏料最為底色,然后在使用上色的畫筆進行上色。在顏料的使用上,在以往傳統(tǒng)的面具上色當中使用的都是礦物和植物來進行顏料的制作,現(xiàn)在大多都是使用化學顏料進行代替。法舞面具的顏色,在密宗當中面具的上色是有定式的,必須要進行嚴格的遵循,不可隨便的進行更改。上色這一道工作,也是較為簡單的。
4.加裝飾品
在密宗的神像當中都會有著較為復雜的頭部裝飾,這些都會在面具上進行很好的體現(xiàn)。面具上一般都會加裝五個骷髏頭。骷髏頭的制作一般都是使用香灰或者是木頭屑,然后在加入膠水進行捏制,上色會貼在面具上。以格魯派法舞當中的牛頭面具為例,在這種面具上有著很多的裝飾品,并且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兩對尖利的牛角。在這種面具的制作當中有著不同的工藝和手法,牛角的制作一般都是用木頭進行削制或是使用黏土來進行捏制,然后在以螺旋式的方法來將粘貼在布料上,等待固結后,再將黏土取出,貼合在面具上,通過這樣的方法來進行牛角的制作是非常簡單的。為了更加好看,還可以在牛角上加裝額外的裝飾。在法舞當中有的面具有會加上胡須等,胡須一般都是用麻繩進行編制的。
在法舞面具的制作人當中既有普通的民眾又或是僧侶,他們掌握的面具制作方法和工藝都是經(jīng)過上一代人傳承下來的。通過工匠新鮮血液的不斷注入制作的工藝和手法也在進行著不斷的提升,從而讓后者或是當前的工匠更加的嫻熟,同時在面具制作當中也出現(xiàn)了很多不同的流派,使用的工藝也是不相同的。雖然不管是怎樣的法舞面具都必須要遵守護法神的原有面貌,但是在具體的細節(jié)上,工匠們都有著自身的制作風格,在某種程度上讓他們的智慧得到了很好的發(fā)揮。法舞面具作為當前非常傳統(tǒng)的一種民間工藝,應當?shù)玫胶芎玫谋Wo,讓這一種工藝得到很好的傳承。
二、金剛法舞面具的類別和特征
(一)法舞當中所表演的角色是非常多的,當中具有很強特殊的面具也是繁多。當前,在法舞面具類別上的研究也并不是很充分,此文按照藏傳佛教當中的神靈類型和法舞當中的角色,對當前的法舞面具進行分類,從而為往后的法舞面具研究提供很好的基礎。
(二)密宗神靈的面具
1.法舞當中密宗的神靈一般都是分為兩種:其一,出世間的神靈,當中包含了佛、護法、菩薩等神,當中呈現(xiàn)出怒相的護法特別的多;其二,世間神靈。出世間當中的世間指的是六道眾生生存的世界,這當中又被分為了三個界,當中“出”的意思是出離有超越之意,“出世間”已經(jīng)超越了生死輪回,能夠到涅槃之境。出世間的護法神,在權能和境界上都遠遠高出世間護法神,已入佛寶、法寶、僧寶三寶之列,可以作為佛教僧侶們皈依的對象;且世間護法神指的是生活在世間的神靈,一般都是存在于三界之內的,佛教認為他們也會受到輪回之苦。但是,出世間和世間的神靈的界限并不是很明確,某些世間神靈又被說為是佛或是菩薩的化身,還有一種說的是世間神靈是通過修煉晉升到出世間境界的。
2.法舞的最初目的是為了消滅妖魔,且密宗當中的護法神就是擔任這一使命的神。即便是在密宗當中的世間神靈和出世間神靈的護法數(shù)量很多,形態(tài)都是各有不同,但是他們的臉部特征和他們背負的使命等都有著相同之處:
在密宗當中的護法神起源都是較為復雜的。對密宗當中和護法神有關系的藏傳佛教文獻的研究,可以很好的看出有一部分是從印度的佛教密宗傳過來的,這些護法神最早的時候是屬于婆羅門教派和印度佛教的護法神。這些護法神雖然法力很強,但是他們造下了太多身、口、意之罪,然后被佛或是菩薩給降服,改邪歸正,最后成為了佛教的信奉者。
三、結語
如上文所講,藏傳佛教當中的金剛法舞面具是和密宗有著密不可分關系的,并且有著濃厚的本土傳統(tǒng)文化的背景,這當中對藏區(qū)人民的智慧進行了很好的展示。經(jīng)過多個層面的透視,可以很好的對面具當中的含義進行揭示,這樣對當前的金剛法舞的研究提供很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凱朝.雍和宮藏傳佛教金剛法舞[J].世界宗教文化,2011,(05):2.
[2]才讓.藏傳佛教金剛法舞面具的制作、分類及其宗教內涵之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11,(02):21-33+213+2.
[3]才讓.藏傳佛教金剛法舞的起源研究[J].民族藝術,2010,(01):61-67+104.
[4]藏傳佛教金剛法舞面具的制作、分類及其宗教內涵[J].中國西藏,2011,(05):92.